攻与守
何去非认为战略上的攻与守应与国力相适应。因此,他在《蜀论篇》中对诸葛亮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诸葛亮取了荆益二州而不能很好地利用,以致失了荆州而劳动蜀民,他的功业不能成就,实在是咎由自取。
其实,何去非的这番议论是有失公允的。荆州之失,是关羽不能理解诸葛亮“联吴抗魏”战略方针所致,既不能联吴又失之防吴,两面作战,自取其败。而蜀地元气大丧则由于刘备执意伐吴所致,蜀民之劳,罪过于不应算在诸葛亮身上,而恰是刘备关羽二人破坏了诸葛亮的既定战略的恶果。至于诸葛亮后来的“六出祁山”的伐魏攻势,实际上是一种“以攻代守”的策略,荆州已失,虎亭惨败蜀国,不彩这样一种战略,静侯魏与吴的进攻,可能就会技撑不下去。“六出祁山”是战略上的防御和战术上的进攻,正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会以谨慎用兵为主,步步为营,而拒绝魏延的出奇兵冒险之策,事实上,诸葛亮之出祁山之战,并未损伤蜀国国力,与后来姜维的九伐中原不能相提并论。何去非未能理解这一点,只是一味强调魏、蜀实力的差异,认为弱的一方,只应防守待机,而不应进攻消耗,殊不知防御也有消极防御和积极防御之别,攻势防御有时才是最有效的防御。看来,何去非与北宋的许多士大夫一样,陷入消极防御的泥潭不能自拔,以致他一贯反对教条泥古,而有时却又掉进其迷雾中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