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打算造纸 - 穿越到古代官府强制发老婆 - 九零后老大叔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3章打算造纸

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平安村发达了,纷纷举家迁移到平安村。

一时间,平安村热闹非凡,街头巷尾都挤满了新来的人。原本宁静的村庄变得熙熙攘攘,到处是陌生而又充满期待的面孔。

刘勇站在村子的高处,望着这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没想到咱们这平安村能有今天,这人数都拥有五万之多,说是一个小镇也不为过了。”刘勇对身旁的顺子说道。

顺子也笑着点头:“勇哥,这都是您的功劳啊,带着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刘勇赶忙摆手:“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随着人口的增多,村里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住房、粮食、治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刘勇召集了村里的几位骨干,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这么多人,首先得解决住房问题,咱们得规划新的区域建房。”有人提议道。

“还有治安,得加强巡逻,不能让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

刘勇接着说道:“咱们还得多购买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每天的酿酒残渣如果拿去喂猪都可以喂个一两万头猪了所以安排二千人建造养猪场养猪,把剩下能劳动的人安排进入工坊工作。”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在人员的调整安排后,很快不到一天一个简易的养猪场就建好了,不得不感叹人多力量大随即便是购买小猪了,于是这些人满世界的找小猪或者母猪不到二天就在全县内购买到了二万头小猪,还有100头母猪还有三十头种猪,工坊那边也迎来了新的变化。这些新加入的劳动力让工坊的生产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提升,从每天八万坛提升到了十三万坛。

刘勇看着工坊的繁荣景象,满意地点点头:“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刘勇的带领下,平安村的人们积极应对,努力让这个新兴的“小镇”更加繁荣、和谐。

刘勇晚上回到家里,刚一进门,就看到苏瑶一脸忧愁地迎了上来。

“当家的,最近每天都来一两千人,多的时候甚至三四千人,这也不是办法啊。”苏瑶皱着眉头说道。

刘勇疲惫地坐到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这么多人涌进来,要是都安排去酿酒坊,高粱肯定供不上。所以我决定以后不把后来的人安排在酿酒坊了,青壮如果愿意的话安排到护卫队,随着家业越来越大,护卫队也该扩大了。还有,我还打算再建一个造纸作坊。”

苏瑶一脸疑惑:“纸?纸是何物?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纸啊,书写不都是靠着竹书吗?”

刘勇笑了笑:“媳妇,你别管别人有没有,这纸啊,就是之前跟你说过教我酿酒那个老道士教我的。可比竹书方便多了。竹书沉重又占地方,携带和保存都很麻烦。而纸轻薄柔软,能写很多字,携带也方便。你想想,要是有了纸,咱们记录东西、传递信息,那得多省事啊。”

苏瑶眨了眨眼睛,还是有些不太理解:“当家的,这纸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刘勇点了点头,神情认真:“媳妇,我不会骗你的。你看咱们现在用的竹书,一卷卷的又重又占地方,而且制作竹书也费时费力。纸就不一样了,制作相对简单,成本也能降低,到时候能让更多的人用上,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

苏瑶若有所思地说:“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是,这造纸的技术咱们有吗?”

刘勇自信地笑了笑:“媳妇,你放心,那老道士把造纸的法子教给我了,虽然咱们这还没有造纸的作坊,但咱们可以自己摸索摸索,肯定能把这造纸作坊建起来。”

苏瑶还是有些担忧:“这得花不少钱吧?而且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呢。”

刘勇握住苏瑶的手,安慰道:“媳妇,做什么事儿都有风险。但咱们不能因为怕就不敢尝试。只要成功了,对咱们村子的发展可是有大好处的。而且现在咱们酿酒坊都有很大的盈利,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造纸作坊,还是可以承受的。”

苏瑶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当家的,你想做就去做,我支持你。”

刘勇感激地看着苏瑶:“有你的支持,我心里更有底了。不过,这事儿还得从长计议。首先得选好地方建作坊,还要准备材料和工具。”

苏瑶说:“那你可得多费心了,别太累着自己。”

刘勇笑了笑:“放心吧,媳妇。对了,关于人员安排的事儿,我还得好好想想。那些新来的人,不能让他们闲着,得给他们找点事儿做,不然容易生乱。”

苏瑶点点头:“是啊,这人多了,不如让他们修路和建房子吧,我们前往镇上的路太难走了。”刘勇点点头“确实随着人越来越多确实该多建一些房子,路直接用水泥吧。”

刘勇接着说:“我打算先把愿意加入护卫队的青壮挑出来,好好训练一番。现在外面不太平,护卫队强大了,咱们村子才能更安全。剩下的人,看看有没有擅长其他手艺的,咱们也可以发展一些新的产业。”

苏瑶说:“当家的,你想得真周到。”

刘勇叹了口气:“没办法,责任重大啊。咱们得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第二天刘勇便带一些工匠开始尝试造纸,在连续两天后成功把纸造了出来,随即造纸作坊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刘勇找来了村里几位有经验的长辈一起商量作坊的选址。

“我觉得村东头那块地不错,地方宽敞,而且离水源近。”一位长辈说道。

另一位长辈却摇摇头:“村东头风大,不利于晾晒纸张。我看村西头那块地更好。”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十分热烈。

刘勇仔细考虑着大家的意见,最后说道:“那就村西头吧,大家说的有道理,那里确实更合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