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一二三,收编青眉盟
第232章一二三,收编青眉盟
这一年即将收尾了,程灏先在扬州的事务暂时缓了缓,到了明年开春,便自然有所定数,今日,长孙安玄迎来了一位重要的来客,他是一位青眉盟的盟人,曾经,青眉盟本是鞠子成管辖,现在鞠子成拜领江夏郡守,事务繁重,所以这个民间的组织,交给了这位叫做朱霞的门人。朱霞见到安玄后,揖礼拜见,安玄走到朱霞面前,拉拉朱霞的手,笑道
“朱老先生,现在青眉盟交由您看管了,您来找我,对晚辈来说,这可真的是莫大的荣幸。”
朱霞点点头,他坐在侧席上,安玄回到书架边,朱霞问
“长孙丞相,听闻您最近因为处理新法的事情,辛苦极了,是吗?”
长孙安玄翻找着自己的书架,找着那些信件匣子,他笑道
“是啊是啊,本来,我朝长期施行九品混通的制度,一户交二十石粮,到了桓盛那时候,就变成十八石了,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制度已经用不下去了,我们准备废掉户调制,但是只能在颖川还有河北等地施行,着实有些缓慢。”
朱霞喝着热茶,笑道
“长孙丞相,今天,您请我来,是想要收编青眉盟吗?”
长孙安玄对着书架,从上翻找至下,照到了一个信匣子,这个匣子就是当年陶骏急和自己的来信内容,包括从内外侯府,北海郡收集的陶氏同各地往来的信件,安玄拿着陶骏急的信件匣子,坐在朱霞的面前,他翻开信匣,道
“这些信件,记载着从应嘉十三年至应嘉二十八年期间,青眉盟和各地的来信,桓府确实很昏庸,但是呢,桓府至少在税粮问题上作出过努力,朱老前辈,鞠子成把青眉盟交给您了,您就不要再像陶氏那样制造东军府焚烧粮食的事件了。”
朱霞拿起那些应嘉粮祸期间陶骏急和东军府各地盟人的信件,不得不感叹道
“唉,陶大人真是个苦命人,如今陛下给他平反了,追赠他文忠的谥号,赠太师,可是,人死了,这么多风风光光的称号又有什么用呢?”
长孙安玄把信摆开来,叹息道
“当年,我本想把青眉盟压到底的,但是呢,听桓盛说,陶嵁,也就是陶文忠的父亲,强烈上疏要求世家纳税,结果被灭族了,我对青眉盟这才产生了同情。”
长孙安玄走到书架上,把另一盒青眉盟信件拿出来,又说
“我以前在剧县,把东军府的粮食送到了琅琊郡的开阳,但是呢,路上有很多农民打劫那些粮食,那就是青眉盟的盟人,现在东军府推行了新政,我想他们也不会闹事了吧。”
朱霞问长孙安玄
“长孙丞相,现在世人都说你想要杀陛下,呃,我只是问问,您不会介意吧。”
长孙安玄回头,他放下信匣子,道
“朱老先生,所有的权臣,面对这种问题,都会避而不谈的,他们只会说,他们忠于陛下,朱老先生,我倒是想和您说,我最早,是在北府军做事的,然后我被桓府撬走了,我成为了兖州刺史,后来呢,我背叛了桓府,我背叛了桓盛和二公子对我的恩情,如今我还能再背叛陛下么?以后,史书只会骂我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这就是我对您这个问题的回答。”
林倾弦从后台走出,对朱霞叹道
“朱老先生,我真对文忠公和洛安的爱情故事,感到惋惜啊?”
朱霞揖礼“林夫人”
林倾弦说
“本来,有一对可以成为夫妻的人,一人本是才子,一人本是公主,原本可以过着一视一跪,一心一意的生活,那时候,他们的身躯还是那般秀丽如玉,可是转眼之间,谁又会想到这结局是生离死别呢?有些承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仿佛成了空话,我相信,如果文忠公能活着,他能再一次见到洛安公主,他也不会再有勇气,对洛安公主提起那些承诺了,尽管那是生生世世的爱。”
朱霞点点头,表示赞成,长孙安玄嘴角往上一颤,道
“青眉盟有多少爱情的悲剧呢?我现在和桓盛一样坐在这个位置了,我要竭力避免这些悲剧,朱老先生,豫州的内外侯府,如今交由了外侯官朱乾管理,所以您可以让一些心腹的青眉盟人去见见朱乾,大家安置下来吧,青眉盟本是陛下的势力,您肯定会怀疑,我想瓦解掉陛下支持的人,但我必须这么做。”
朱霞问安玄
“陛下登基数年,可是,似乎国家却又没有桓府那时候过的那么好了,所以,我也不得不把青眉盟交给丞相了。”
长孙安玄把炭盆拿到了厅前,安玄说
“这些信件,就烧了吧,让它们,如同史书里面的过眼云烟一样,不,编修史书的人应该再也看不见这些信件的内容了,老前辈,多谢您的慷慨。”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说罢,安玄把那些青眉盟的信件丢尽炭盆里,倒一杯酒,这些信件,永远埋入了历史的深处。
长孙安玄对青眉盟的收编工作开始了,伴随着裁军政策的进行,长孙安玄从豫州,青州,吸纳了三百余名青眉盟的骨干,这些青眉盟人并没有被授予头衔或者是官职,而是纷纷授予三长制之中的党长,负责基层监督工作,部分业绩好的盟人成为了县令,但没有进入内外侯府的核心,他们的工作就是维持当地的治安。
安玄将这些盟人分散布置,以分化他们的团结能力,同时他们的来往信件由内外侯府收归朝廷中央保管,并且提供一定的耕地奖励,防止他们再度作出类似应嘉粮祸的行为。
这一年即将走到年底,程灏先再扬州推行新钱铸制的计划,仍然一筹莫展,何处安已经捆绑在了程灏先的身上,所以何处安也对新钱的铸制持有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大家都难,何处安现在正是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他还应该站在天开皇帝这一边吗?而后宫,又会对他有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