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杭勤——铜墙铁壁出津门
※王杭勤
——铜墙铁壁出津门
大名鼎鼎的“二黑”王杭勤,1942年出生。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老牌国脚,他堪称当时国家足球队后防线上的一面铜墙铁壁。
河北省人王杭勤回忆自己的人生:“天津是我的福地,我的发迹就在天津。”当年,王杭勤就读于河北省石家庄四中,这所学校的校园足球搞得如火如荼,15岁的王杭勤有机会接触足球,跟着同学踢球,一板一眼学着颠球,兴趣越来越浓,足球对他来说是如此的有趣有魔力。不久王杭勤入选石家庄少年队。
王杭勤
1958年天津市划归河北省,并成为省会城市,各运动项目的河北队相继成立,多在北站体育场扎根。王杭勤和小队友刘作云有机会来到天津北站体育场试训,并被选入河北青年足球二队,走上专业足球运动员之路。走出校门进球队,队员们吃住训练在一起,朝夕相处,十分融洽;教练像父母、像老师,关爱体贴队员们。王杭勤回忆,河北青年足球二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刻苦向上的集体。
来到天津的王杭勤感受到浓浓的足球氛围,从学校、公园到街头、胡同口,随处可见踢球的人。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中老老少少对足球的热爱。1961年,王杭勤调入河北青年队。
1964年11月5日,广东省体育场,实为国家队的北京体院队对阵河北青年队。当时河北青年队以433阵型应战,着重中后场防守,体院队没有打出应有的速度,有威胁的进攻机会不多,只在第30分钟时由孙云山左侧开出角球,门将将球击出,丛者余得球劲射破门。下半场河北青年队展开反攻,并在最后阶段借顺风高吊冲击,身材高大的后卫王杭勤频频助攻,第84分钟时他前场争得高球,脚下一推高速向前,力压对方后卫高丰文,一脚捅射打破张业福把守的大门,1∶1双方握手言和。
王杭勤代表中国国家队与智利队比赛时争头球
另一场比赛,王杭勤同样记忆犹新。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以曾雪麟为主帅的河北队出战。预赛过后,河北队、吉林队、上海队、广西队、辽宁队、解放军队进入决赛。经过三轮较量之后,河北、上海两队均三战三捷,积分遥遥领先。第四轮比赛两队相遇,河北队战平对手便有望夺冠。
比赛开场后,上海队利用右边锋王后军的突破,向河北队阵地发起进攻,河北队专派王杭勤形影不离紧缠对手。上海队毕竟是一支强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第16分钟时,左内锋陈家根在禁区前得球抬脚劲射,球被挡出后,右内锋李正民迅速抢点射门,首开纪录。比赛进行到第20分钟时,王后军在边线得球,带球飞速向中路内切,突然劲射破网,上海队以2∶0领先上半场。
易地再战,下半场第31分钟时,河北队边路突破后传中,右内锋张亚男及时跟上射门告捷。5分钟后,孙霞丰在左路将球高吊禁区,李家舫拍马赶到,上海后卫杨振江慌忙救驾,乱阵中把球踢进自家球门。2∶2以后,上海队毫不示弱,边锋夏长发从左路突破后传中,队友飞速迎球冲顶破门,上海队再度领先。终场前8分钟时,王杭勤中场抢断成功,一路冲杀,迅即把球高吊禁区中央,上海门将急忙出击,混乱之中孙霞丰冲前怒射,一脚破门,双方打成3∶3。最后,河北队以四胜一平的战绩力压夺冠热门上海队,获得这届全运会冠军。
那个年代的王杭勤,意气勃发、充满激情、体力充沛,在边后卫位置上勇猛、凶悍,向前助攻意识极强,是令各队边锋怵头的人物。第二届全运会这年他如愿入选国家队,除“文革”中一度中断外,在国家队任主力边后卫直至1975年。他与戚务生、高丰文、相恒庆等人组成最后一道坚强防线,在亚洲赛场亦堪称一流。那些年王杭勤在国家队深得主帅年维泗器重,是年指导的爱徒。值得一书的是,他在比赛中每战必表现得十分勇猛,但整个职业生涯中没有受到过红牌处罚,在中国足坛绝无仅有,因此享有极高的口碑。
退役之后,王杭勤曾在天津队、河北队出任助理教练。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杭勤与归国华侨、曾是中国羽毛球单打第一号优秀选手的妻子梁小牧回到广东佛山,在一片新天地中探索足球职业化。
王杭勤(左)代表中国国家队与日本队进行比赛
45岁那年,王杭勤在广东青年队执教时,佛山市领导邀他去佛山,他欣然应允。王杭勤追忆,佛山30个企业联合集资500万元,组成佛山发展足球基金会和佛山足球队。佛山市人民政府非常支持足球改革,允许随队家属落户。1988年3月佛山队组建,王杭勤任首任主教练。在那个年代,佛山队这一独有的足球模式,备受各地关注。
1988年是佛山足球职业化的元年,王杭勤说:“当时各省的足球人才流动性很差,球员无法自行加盟其他球队,跨省就更难了。”最初组队的年代,佛山本土队员极少,王杭勤先从梅县队和广东万宝二队选出一批队员作为班底,又请来原河北队名将李福宝和原广东队门将吴阿七组成教练班子。他们赴北京、辽宁、山东等地物色队员,组成一支“多国部队”。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一起开始参加比赛,佛山是1989年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预赛的赛区,身为东道主,佛山队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锐不可挡之势取得赛区头名,获得出线权。预赛中,队员们不仅打出了水平,更打出了信心,原先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冲甲”如今已有了一线希望。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决心抓住这个好机会,“跳一跳龙门”。此后,他们并未只停留在“想”甲级上,全队拉到三水市进行封闭训练。决赛前夕,王杭勤又率队北上天津“充电”,秘密训练了一个多星期。9月中旬,佛山队情绪饱满地杀奔最后的战场——延吉。
延吉决战,佛山队先以4∶2战胜四川队,开局顺利。但是次仗出战天津火车头队,队员们想赢怕输,思想包袱过重,未能发挥出应有水平,以0∶2败北。这样一来,佛山队能否出组就取决于四川队与天津火车头队比赛的结果。好在天津火车头队击败了四川队,佛山队得以出组。最后决战,佛山队发挥得酣畅淋漓,3∶1力克实力强劲的武汉队,把进入甲级队的梦想变成现实。“天津又一次给我带来好运,”王杭勤说,“佛山队在短期内冲入甲级队行列是与足球基金会的资助和政府的关怀、支持分不开的。当时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职业化还在雏形中,但是我们运用了这一机制,使这个队有了吸引力,很好地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全队发挥出快速、顽强、高效的鲜明特点,对冲甲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足球职业化快速推进,作为国内首支带有职业化色彩的球队,佛山队曾长期雄踞甲b前列,可以说王杭勤缔造了佛山足球最辉煌的时期。当时一年中有十几场甲b比赛在新广场体育场举行。每逢比赛日,南海、顺德、三水的市民也会骑着摩托车或搭车过来观看,能容纳1.8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那些年佛山足球红红火火,人们对足球怀着深厚感情。王杭勤说:“每周从周一开始盼周末,盼佛山队打比赛,四面八方的球迷就像朝圣一样蜂拥而至,好多一家三口都来看球。有个球迷那时月薪200元,看球就花掉一半。30元一张的足球票,‘黄牛’叫价到50元,依然有不少球迷愿意掏腰包。”看到佛山足球运动的盛况,王杭勤时常会想起天津:“天津球迷非常懂球,会根据场上形势做出反应,但从不与客队球迷发生冲突。天津球迷的热情和文明观球,我印象很深刻。”王杭勤后来再来天津,好多地方都变得不认识了,觉得自己真成了外乡人。“怎么说呢,感情相当复杂。之前旧的记忆里的场景几乎没了,只能在脑海里缅怀一下。”王杭勤感慨地说。
足球在佛山的群众基础一点儿不亚于天津,即使在农村,人们的足球热情也丝毫不减。当地农村晒稻谷的平地被称为“地塘”,一块块“地塘”就是农村足球小子踢球的地方。王杭勤说:“晒完稻谷,孩子们就摆上两块砖头当球门,拿着一个破皮球就开始踢。”一场村际比赛,也是村子里最重视的赛事,观看比赛人山人海,很像当年的天津城。但是仅仅几年时间,佛山的足球命运和天津相似,蓬蓬勃勃的情景日渐逝去。球队梯队建设青黄不接,不重视青少年培养的球队注定被时代抛弃。这可能是天津和佛山足球甚至是中国足球的通病。
足球运动的沉寂不只是体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此王杭勤感触颇深:“首先是踢球的场所没了,其次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压力大,也没心思踢球,这是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天津是这样,佛山也是这样,南北双城折射出的也是整个中国足球的现状。”然而他又认为:“好在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人们对足球的观念在改变,甚至有家长自费送孩子到国外接受足球培训。如今佛山校园足球和业余联赛又开始活跃,让人们看到前景,相信佛山与天津两地足球终会度过严寒迎来热浪。”
王杭勤与夫人梁小牧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