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铭——攻守兼备中场悍将
※陈少铭
——攻守兼备中场悍将
陈少铭,从天津工厂业余足球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老白队第一批选用的天津本土足球选手,多年来率天津队出征,历任领队、教练,投身天津青年队教练和青训工作,天津第一支女足队伍的奠基人之一。陈少铭的足球阅历可谓丰富,他的收获可谓丰盈。
1936年出生的陈少铭,在贺家口子原六区第四小学读书时就喜爱运动,是校篮球、足球队队员,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但凭借天赋,球踢得不错。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较差,15岁的陈少铭进入712厂(天津电视机厂前身)当学徒工人。20世纪50年代前期,天津工矿、企业、商贸、学校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特别是篮球、足球运动十分活跃。最早在大企业踢球的王金丰、张俊秀、孙宝荣等,后来都成长为国家队选手。陈少铭和同厂的孙霞丰、念文汉等代表厂队,经常活跃于全市赛场。712厂隶属于中央二机部,部里组建足球队,他们几人入选,曾参加全国产业系统联赛,陈少铭等人很快有了名气。
1956年,李朝贵教练由北京调来天津,组建第一支天津青年队,将陈少铭招至麾下。在李朝贵的悉心指导下,陈少铭进步很快。转年,邵先凯率领国家白队落户津门,带来14名队员,由于报名参加全国联赛需满18人,1958年从青年队选拔出4人,陈少铭、李学浚、李恒益、胡凤山由此成为天津队队员。
最初陈少铭的位置是右边锋,有白队老大哥在比赛中压阵,他很难有登场的机会。转机源于一场在新华路体育场与八一队的较量,陈少铭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这两支队和北京队同为全国三强,比赛时恰逢天津队绝对主力中锋金昌吉离津探亲,邵先凯教练指派陈少铭出场。他身穿与金昌吉同样的9号球衣,精神抖擞、表现上佳,赢得观众阵阵喝彩。陈少铭笑道:“大伙儿把我当成金昌吉了。”此后,他渐渐有了更多的上场机会。
1965年陈少铭参加在朝鲜举办的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
陈少铭在天津队参加了全国甲级联赛、第一届全运会比赛,是1960年全国甲级联赛、全国锦标赛双料冠军成员,曾随队出访越南、苏联、朝鲜、埃及、苏丹、叙利亚等国。他说:“从那时开始,我成为在比赛中首发的有力竞争者,更增强了信心。”而他由前锋改踢前卫,也源于一场比赛。出访苏联比赛时,对手比较强劲,邵先凯采用当时先进的打法,一改424阵型为433(4后卫、3前卫、3前锋),陈少铭后撤至前卫。这一变阵很有成效,天津队1∶0获胜。从此,陈少铭改踢右前卫,并且坐稳了这一主力位置。
陈少铭(左)和好友李学浚(右)的合影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天津的河北青年队取得参加甲级联赛资格,陈少铭被指派援战,并成为领军人物。在陈朴教练的指导下,河北青年队两年的比赛成绩都比天津队高一名。此时的陈少铭技艺更加成熟,经验更为丰富。他的意志品质甚强,防守拦断积极,脚法好,善于传出能让队友得到舒服射门机会的球,因此他的助攻常常最多。
1965年,陈少铭参加第二届全运会预赛之后进入教练班子,主要负责搜集对手情报,备战全运会决赛。他不辞辛劳,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为教练组提供比赛应对方案。
“文革”开始后,一批优秀的老队员和教练下放工厂,队伍被解散。欣慰的是,有一批处于成长期的队员自觉组织起来坚持训练,才使天津足球的发展没有完全中止。“文革”后期,以这批队员为主组成天津队,由曾雪麟、孙霞丰、李恒益执教,陈少铭出任领队。
1970年在广州举行全国24城市足球队集训赛,这批不辍训练的队员表现不俗,一举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归来之后,陈少铭针对当时天津队年龄结构不甚合理、缺乏后备力量的问题,向领导提出组建青年队的建议。他说:“我可以到二线队去,成立天津二队和青年一队、二队,这样能够选拔出更多的年轻队员,让天津队人才不断档。”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支持。陈少铭任领队兼教练,他和教练班子精心挑选有潜质的队员,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青年队带出了陈金刚、左树声、王广泰、齐玉波等人,后来带出二队的张贵来、翟良田、王毓俭等人。此后,陈少铭仍专心致志地从事青训工作,培育出段举、尹怡、王凯、山春季等一批才俊。时至今日,这些曾入选天津队乃至国家队的名将,仍然不忘陈少铭等教练的恩情。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足球传统省市掀起组建女足队伍的热潮,陈少铭又接受新任务。他和田桂义、刘淑英白手起家,从田径等项目中挑选队员改项,教她们从最基础的触球、带球、接球、传球练起,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训练、比赛,酷暑严冬从不停歇,以赛代练的姑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磨练。1982年,这支女足队伍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比赛,成绩达到中游水平。两年间,陈少铭等教练培养出刘志梅、孙玉珍、梁长萍、唐昆、姚建玲、赵梅等中国第一代女足优秀选手,其中4人入选国家集训队。而这支女足队伍更为随后组建新一届天津女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替陈少铭执教女足的是李学浚、邓雪昌、李恒益、蔺新江。这支队伍以老带新、攻守兼备,成绩突飞猛进,1985年为天津第一次夺得全国女足锦标赛冠军。
1965年陈少铭访问朝鲜时在金刚山体育场的留影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少铭再一次接受新的任务,担任与足球项目近似的男子曲棍球队教练,带领天津队参加全国比赛,为天津开展这一项目做出了贡献。1985年他又来到天津市体校,再度投入青训工作,为天津队输送了石勇、侯桐等专业足球人才。进入20世纪90年代,陈少铭退休后,受聘在天津足协建立的足球学校中任教多年,其间韩燕鸣等球员脱颖而出。
1964年陈少铭随队访越期间的留影
从组建青年队到一心投入青训,陈少铭感触颇深。他表示,“文革”时期,天津足球也出现了后备人才断档的状况,但是经过努力很快扭转了局面,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全市各区都有业余体校,有曾经的优秀运动员甚至国脚在业校任教。凭借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足球的认识,更不用说他们的应用技战术的水平,能不带出好苗子吗?培养出来的好幼苗可以进市体校,再入体工大队进专业队,形成“金字塔”结构,才能保证优秀人才源源不断。陈少铭叹气地说:“现在天津足球人才多年断档并不奇怪,连足球业校都没有了。没有了培养苗子的地方,从娃娃抓起就是个空谈。开展校园足球是个办法,但是远远不及业校的培育,缺乏具有专业的教练,想培育出人才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