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民——敬业绿茵献一生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刘正民——敬业绿茵献一生

※刘正民

——敬业绿茵献一生

多年来,天津市河东区培养出了一批批足球名将乃至国脚,享誉国内足坛。河东区业余体校是个摇篮,功不可没,十几位甘为人梯的教练辛劳栽培,业绩卓著,刘正民即是其中一位。

刘正民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来津后早年就读于法汉小学,中学入读津沽附中(现实验中学前身),高中在汇文中学跟着冯以理老师踢球,他和张亚男、李长俭、张尚云、张宝贵、乔宝林等同为校队队员。他身体素质好,作风泼辣。

刘正民

1956年1月刘正民进入天津青年队,先后从师夏忠麒、李朝贵。其间他曾有过迷茫,觉得自己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能踢好球吗?于是他提出离队的想法,李朝贵教练说什么也不放行,并鼓励他坚持下去。

1956年刘正民随队赴广东梅县(现属梅州市)冬训,队员都要自带行李,住在体育场外搭的席棚里睡大通铺,条件非常艰苦。在集训中天津青年队陪国家队打了一场热身赛,刘正民回忆:“至今难忘,我负责看防当时国内著名前锋张宏根。到了场上我就傻眼了,这个人技术意识俱佳,根本看不住,你离他远了他突破,你离他近了容易被过掉,你逼紧,他可以随意把球传出去。通过这场比赛我也有所领悟,真正的高手都有过人之处,都身怀绝技,所以我要正视这种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

1957年队伍在沈阳冬训,参加冬训的还有沈阳青年队、北京青年队,由匈牙利专家执教。训练条件非常艰苦,球队住在体育场看台下面。那年沈阳多雪,队员们经常是上午扫雪,下午训练。但是大家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学到了脚弓传递、三角传球等很多新的技术和战术,受益匪浅。

1957年上半年天津青年队到成都参加邀请赛,参赛的还有北京青年队、吉林青年队、沈阳青年队。邀请赛实际上是国家体委球类司选拔国家青年队队员。当时正值学习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大运动量训练时期,例如体能训练中的一项400米变速跑,要求直道100米快速,跑弯道慢跑,一练就是十几二十圈,大家练得很累,回到宿舍连手都不愿意洗就剥橘子吃。在一次与吉林青年队的训练比赛中,刘正民与对手争头球,落地时把跟腱蹲伤,肿得很厉害。一周后北京青年队和沈阳青年队联合与天津青年队比赛,教练要求他坚持上场,刘正民咬咬牙打了封闭就上去了,比赛结束后他的伤情更严重了,恢复了半年才好。艰苦的磨练,让刘正民大有长进。

青年时期的刘正民

1958年下半年,各个省市、行业体协纷纷成立足球队,刘正民与念文汉、许家友等来到天津前卫足球队。后来公安部组织了两支队伍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刘正民与刘汝兴等随其中一支队伍代表全国前卫队参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公安部的前卫队解散,刘正民等人返回了天津前卫队,但是训练和生活条件难以改善。这时有关领导出于爱惜人才的考虑,安排了前卫队与天津队打一场比赛,从中选拔队员。那场比赛前卫队发挥得很好,于是刘正民、许家友、念文汉被调回天津队,刘英、朱玉祥等人留在天津二队。一年后许家友、刘英、朱玉祥等又赴公安局工作,几位队友多年后都成为业务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刘英曾任天津市公安局刑侦处处长,是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主角原型之一;朱玉祥曾任天津市公安局防爆、巡警总队大队长)。刘正民跟随教练曾雪麟在天津队效力,天津队在几年的全国甲级联赛中成绩保持在前三名,只有一年是第四名,刘正民始终作为主力左后卫贡献力量。

在这几年的联赛中,天津队虽然成绩稳定,但也有压力,在困难时期靠着全队不畏艰苦、忘我奋斗才无往不胜。那年在上海参加甲级联赛分区赛,最后一个对手是沈阳部队足球队,对方只要打平便可进入在天津举行的决赛,而天津队必须获胜。沈阳部队足球队队员多是辽宁籍,实力强劲,天津队的形势十分严峻,全队压力倍增。市领导知道这种情况后,立即派有关干部特地从天津赶赴上海给大家减压,找每个主力队员谈话鼓励。曾雪麟教练布阵周密,全队思想统一、全力以赴,发挥甚为出色,最终以4∶2战胜沈阳部队队,如愿进入决赛。刘正民回忆说:“比赛结束后我去跟曾雪麟指导握手,感觉他的手冰凉,再看指挥席一地烟头。听说曾指导把烟点着后手里拿着,根本没吸几口,手一直在那儿抖,足见当时气氛之紧张。”

1964年年底,天津队去越南访问,出访名单中没有刘正民,他十分沮丧。后来领队跟他谈∶“你父亲是‘右派’,你没有及时跟组织交代,对组织不忠诚。”对此刘正民十分不解,自己在队里是团支部书记,确实不知道父亲被划成“右派”的事。刘正民十分无奈。后来领导派他去搞“四清”,工作组组长是市体委领导纪裴芳,让出身不好的刘正民进入工作组,已经是破例了。工作组内查外调,今天奔德州,明天去武汉,后天再去包头,到处奔波非常辛苦。1969年天津队部分队员开始下放劳动,刘正民第一批被下放到天津冶金实验厂。由于适应不了炼钢工作,刘正民又改去耐火材料厂。该厂有不少下放的足球运动员,比如胡凤山、杨彦桢,还有几个南京部队队球员,厂里非常重视足球运动,组织大家集训,然后参加天津市职工比赛。那个年代天津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球队,刘正民有幸一直没有离开足球。

刘正民感叹自己的运动生涯,真是无心插柳的时候柳成荫了,但是正当打主力的时候,用心栽下的“花”却因“文革”无法成活了。足球曾经给他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有些许的遗憾。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正民被调到河东体育场担任教练员,与先后到来的胡凤山、张大樵、李家舫、丁凤章、蔺新江等一批名将培育人才。在那个年代,大家对足球的认识,尤其对青少年训练的理解都比较有限。于是大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理论,丰富自己。教练员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新的训练方法,互相学习的氛围也很浓。刘正民想到,孩子们选择了足球,作为教练员就要对他们的前途负责,尽一切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才,通过踢球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他对每批队员都悉心指导,力求给天津、给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他根据少年队员的年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少年队员精力集中的时间短,要经常变换训练手段,使之总保持新鲜感;再有就是通过观察,对队员着重培养,尤其是场上意识的培养。他说,有了足球场上的意识,阅读比赛的能力就强了,水平和境界自然就不一样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正民带出的每期队员中都会有人被选入优秀运动队,比如,“62班”的王凯、沈洪全、刘学宇,“63班”的山春季、段举、刘洪、乔运良、张宝庆,“69班”的韩金铭、韩松、党杰、陈范军,“74班”的于根伟、卢欣、刘建强、班楷,等等。

刘正民带“74班”两年半以后高升,主要负责场地、业务和对外联系比赛,把他累苦了。时任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是他的好朋友,刘正民一年邀请国家队两次来天津比赛,国家队逢请必到。那个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化的苗头,每当国家队来津比赛前他就得有一段时间到处“化缘”,豁出老脸到处跑赞助拉广告,左磕头、右作揖,晚上八点半以前没进过家门,最多的一年竟然拉来14.5万的赞助款,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数字。

1996年刘正民退休后,他带领公安局前卫体协足球队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职工联赛冠军。当时队里有不少曾经他的队员,如刘学宇、乔运良等。同时他受聘担任段举足校教练员,每年的元老队比赛都参与,连续十几年不间断。他把儿子刘鹏也培养成了足球教练,现任河西区体校校长。他的亲戚朋友在美国也组织了一支华人足球队,经常一起娱乐。如今年逾八旬的刘正民,每天在海河边疾走8公里左右,健康的体魄,让长寿的他享受了更多足球带来的快乐。

1980年天津元老队中5位汇文中学校友合影(左起:刘正民、冯以理、张亚男、张尚云、李长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