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瑞——巴西留学“小天鹅”
※张效瑞
——巴西留学“小天鹅”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天津足球技术流的标志性人物除了于根伟,就要属张效瑞了。细腻的技术,超前的场上意识,个人与团队的融合,再加上随健力宝青年队留学巴西的履历,张效瑞在国内足坛十分引人注目,被圈内圈外的人们寄予厚望。
颇为遗憾的是,因为伤病等各方面原因,张效瑞没能达到外界预期的成就,头顶的光环过早退去,但他的经历还是留给了舆论反思的空间,为日后青训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他也在光环退去后,不断转换角色,寻求蜕变。如今投身青训的张效瑞目标很明确:要为天津足球培养更多的人才。
“没有高教练就没有我的今天”
1976年张效瑞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喜爱足球,虽然家里条件不好,父母还是给他最大的支持。从五六岁开始在家门口踢球,张效瑞的足球人生由此开启。“上了小学之后就踢校队,后来有一次到新华路体育场参加和平区组织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当时一位教练把我介绍给高复祥教练,后来他把我叫过去看了看感觉也很喜欢,从那开始我进入和平区业体校,跟着高指导练球。”
在和平区业体校,张效瑞跟着高复祥练了六七年。那段时光,两人的感情超越师徒,深如父子。在张效瑞身上,高复祥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张效瑞回忆道:“当时我对足球到了痴迷的程度,别的孩子都去春游夏游,我留了下来,高教练就带着我们一两个孩子训练。当时学东西也快,一开始一过一,后来一过二、一过三,尽管枯燥,仍练得很苦很细。跟着他这么多年,没花过太多钱,后期高指导还发给我钱,给我买巧克力、奶粉等营养品。可以说,没有高教练的付出,就没有我张效瑞的今天。”在和平区业体校,张效瑞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逐渐形成后来脚法细腻、盘球过人、突破得分的风格,让广大球迷眼前一亮。
张效瑞
健力宝留学难以复制
16岁的张效瑞进入市体校,一年半后,一个天赐良机到来了。国家体委、中国足协开始筹划健力宝青年队留学巴西事宜。说来幸运,本来在天津报名的两支队伍中要选6个孩子,最初名单中并没有张效瑞,但恩师高复祥反复举荐,张效瑞幸运地搭上了前往巴西的末班车。“到现在我们出征的情形依然清晰。走的时候当天下大雪,我们到机场等了很久都没走成,后来改了机票,但航班不是每天都有,我们两三天之后才得以动身。”张效瑞说。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留学之旅。刚到巴西的时候大家很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克服的各种困难。健力宝队住在一个山庄,没有训练场地,杂草长得比孩子们还高。朱广沪等教练带领大家拔草劳动,才有了两块足球场。刚去的时候吃的也不是特别好,雇巴西当地的厨师,队员们不是很适应,也吃不饱,晚上都偷着去厨房找吃的填肚子。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挺锻炼人的,虽然条件艰苦,但每年可以打60到70场比赛,收获还是主要的。”张效瑞回忆道。
在巴西留学三年,从默默无闻到1996年年底头顶“四小天鹅”光环连升三级入选中国国家队,张效瑞可谓一夜成名天下知。尽管以张效瑞、李金羽、李铁、隋东亮为代表的健力宝青年军,没能改变国足1997年十强赛出局的命运,但是他们的回归为中国足球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2018年是健力宝青年队成立25周年,多年来也有不少球队效仿这种模式,组织青少年海外留学,但没有复制成功的例子。后来不少当年的健力宝球员进入各地方一线队成为主力,打甲a甚至中超,更有人成长为今天职业联赛的教练员。
身披9号战袍为泰达队征战的张效瑞
伤病缠身的无奈
在健力宝队中出类拔萃,也是国内鲜有的盘带技术型中场,张效瑞自然成为焦点。他的偶像是马拉多纳,有媒体也将他称之作“中国的马拉多纳”。对于自己的这个绰号,至今张效瑞还是称之为笑谈:“那时候小,看马拉多纳的比赛很少。到了巴西之后,也去过阿根廷比赛,在阿根廷有卖他的进球集锦录像带,朱广沪、李辉指导买来大家一起看,觉得他的技术确实无愧于‘球王’之称。我会去模仿,但这个绰号还是不敢当。”
1997年回国后,张效瑞加盟刚刚降级的天津队,次年帮助新成立的天津泰达队完成从甲b回归甲a的重任。此后张效瑞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位恩师金志扬。“金指导在队的时候,我的状态和感觉是最好的,他比较了解我,对我的使用也很合理,给我的限制很少。”至今不少泰达队的球迷对于张效瑞客场攻克北京工体的那个“神仙球”记忆犹新并津津乐道,如果用四个字形容那次进球,就是“一气呵成”,那个进球也是当时泰达队精妙配合的经典战例。在外援中,张效瑞最佩服古斯塔博。他说:“虽然我年轻气盛,和古斯塔博还有过矛盾,但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职业球员训练、恢复、自律等方面的经验,他对我影响最大。”
让“中国马拉多纳”无奈的是,在泰达队效力期间伤病始终如影随形。除了1999赛季和2000赛季有着稳定的出场机会之外,从2001赛季到2005赛季离队,张效瑞比赛踢得断断续续,再不复当年之勇。
遗憾国足经历太短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有关张效瑞足球风格和如何使用他成为国内足球圈中的热议话题。他的恩师高复祥曾坚定地表示:“在天津足球的舞台上,张效瑞绝对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他的个性和球技都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凭借张效瑞的天资,他应该超过自己在职业生涯所取得的成绩。”著名足球解说员刘建宏曾这样评价张效瑞:“张效瑞在中场还不是一个全面的球员,他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对于喜欢整体打法的教练来说,这对他很不利。”的确,伴随着踢球时间的增加,张效瑞的灵气和勇猛逐渐退去。现在的张效瑞也有反思:“一方面是自己的原因,再有就是伤病比较多,还有就是很多固有的东西太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踢,融入球队里面不是特别好。我个人能力比较强,但足球需要团队配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后期我也在追求如何适应全队,尽可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可能是对足球的理解不同,最终的效果不是很好。”
张效瑞的场上英姿
职业生涯末期,张效瑞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远走他乡。除2001年短期租借加盟德乙亚琛队之外,2005年他离开天津泰达队加盟上海中邦队,此后上海中邦队与上海联城队合并为上海申花队,张效瑞在申花效力了一个赛季,于2008年离队返津。“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一个是伤病太多了,再一个就是在国家队待的时间太短了。自己觉得应该达到一定的位置,因为各方面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愿望。”张效瑞说。
转型变身孩子王
2008年回归天津,张效瑞以教练兼队员的身份加盟在中乙打拼的天津松江队,后出任过天津松江队主教练、天津泰达u19梯队主教练、西乙干昆斯俱乐部教练、天津润宇隆俱乐部总经理、天津权健俱乐部副总经理和预备队主教练、天津瑞龙俱乐部负责人,至今10年光阴已逝,张效瑞在不停地转换角色。“当时回来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教练员,”张效瑞笑着说,“但后来干了一些不是教练的工作,这些也都是机会吧,赶上这些机会能够充实自己。经过这些角色的尝试,让我长了很多见识,对以后当教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张效瑞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权健俱乐部青训工作上,在按照中国足协要求搭建五级梯队的基础上,张效瑞希望不久的将来为天津权健一线队输送青训体系培养出的新鲜血液。“中国一直喊‘足球从娃娃抓起’,根本还是在于青训,想提升俱乐部、国家队的水平,还是要有人才储备,有了人才才能有高水平的球员出现,现在人都没有,哪个教练来了都白搭。先要从校园足球、从基数的量变开始,再去变成质变,这样一步一步会好很多。现在俱乐部对青训很重视,我们也开始与北辰、河西等教育部门开展合作,让有证书的教练员进入校园。未来青训这条路如果通顺了,天津足球的未来是很光明的。”现在张效瑞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青训上,超过了和自己的一双儿女相处的时间,但他脸上的笑容却足够灿烂。
场上张效瑞带球突破
百年大计无捷径
从当年健力宝“小天鹅”到眼前的足球青训“孩子王”,张效瑞最大的改变是成熟沉稳了很多,这是刚过不惑之年的少帅少有的沉淀感和稳重感。究其原因,太多的伤病和丰富的经历,让张效瑞形成了思考、总结的习惯。
“去西乙干昆斯俱乐部,进入他们教练组两个多月,跟着球队,看到这个不大的俱乐部依然十分规范。从中我知道了他们的运营模式、教练员的训练方式还有对球员的要求,和国内不太一样,让我收获很多。”在张效瑞看来,这两个多月是他转型成为教练之后最值得珍藏和铭记的一段时光。“足球是一项事业,一项需要耐心和恒心才能完成的事业。人家国外的许多俱乐部,不论大小都一百多年历史,肯定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咱们的职业联赛才二十多年,所以我们应该踏实虚心地把别人走过的路和经验,植入咱们的俱乐部。他们也失败过,咱们如果能很好地借鉴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张效瑞认为足球本来就没有捷径,想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必须经历每一段过程。冲击世界杯也是一样,当基础打好、青训做好、联赛搞好、“国字号”搭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张效瑞在德国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