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明——盐碱地练就的边防卫士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高海明——盐碱地练就的边防卫士

※高海明

——盐碱地练就的边防卫士

高海明出生在河东区大王庄的一个足球世家,还没上学就给父亲当球童,整个童年都泡在球场上,“我看着父辈们踢球长大,耳濡目染,我也爱上了足球”。

高海明没有进过专业体校,他称自己无门无派。20世纪50年代,行业职工足球运动十分火爆,高海明的父亲高玉树和队员冯学义都是全国公路足球队的主力,颇有名气。高海明踢的纯属没有路数的“野球”,正因如此,不知不觉间他增长了对足球的悟性,“我属于比较喜欢思考的那种运动员,踢球爱动脑子”。

1970年15岁的高海明初中毕业,被分配到离家60公里远的汉沽盐场。盐碱地是汉沽盐场的地理标志,地面白花花一片,工作十分艰辛。汉沽海水温度一般都在1.2c左右,而要把海水转化成盐,要使温度达到25c。为了使海水达到这一温度,15岁的少年高海明和盐场的盐工们细心地看护着盐田。“晒盐首先要把海水引到第一个盐池里,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晾晒,引入第二、第三、第四……等不同的盐池,不同盐池里海水的温度是不同的,大概到了第七个盐池,才能达到25c,这时我们就能看到结晶的海盐了。”盐场的工作环境艰苦,高海明前去报到时带了一个足球,这是唯一能让他忘记烦恼和忧愁的娱乐。

高海明特别羡慕那些奔跑在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们,他们有亲密的队友、强大的后援队,还有特别多的球迷,尤其进球之后大家高兴地抱在一起,特别有感染力。高海明希望有朝一日在足球场上驰骋的人中有自己。然而,汉沽盐场根本没有足球场和球门,有的只是茫茫一片的盐碱地。盐碱地上也可以踢球,高海明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快乐地踢球,他把15岁少年的热情、激情、天分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泛着白碱的旷野上。

8月,几场大雨过后,天气潮湿又闷热。

蝉鸣的正午,只有一个“追风少年”独自沉浸在激情欢快中。在盐碱地上踢足球,积水还没有完全渗透,深一脚浅一脚,高海明照踢不误。没有球门,挑俩竹竿代替;没人对练,对着墙踢过去踢过来。踢渴了,拧开自来水龙头,顺便冲冲洗洗;踢热了,干脆光着膀子,少年健硕的肌肉,挂满汗珠的胸膛,任由太阳暴晒而脱了皮。在盐场的高海明很孤独,但在足球的磨练下他变得能和孤独和谐相处。

青年时期的高海明

高海明那时最大的心愿是有块好点的足球场,然而这片盐碱地上随处可见煤炉渣和沙石,一脚踢下去尘土纷纷扬扬。高海明盼着每天下雨,只要下雨地上就变软了,没有尘土了。在这种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衣服头发上全是土,而且极易受伤。高海明形容说,自己对足球的狂热犹如盛夏的骄阳,就是喜欢在这儿撒欢儿,一天的倦意全无。就这样,他一天天练习着带球、射门,体验球路球感。高海明心里记着父亲说的话:不要放弃,会有机会。这份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从学校出来到盐场的几个月里,他从学生变成工人,从来没有灰心过。

少年时期的高海明

机会真的来了。1971年成为高海明足球梦想的起点。天津青训班在民园体育场选拔,朱玉田等教练选中了高海明,由此他有机会赴延吉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并进入天津足球队青年一组,正式踏上绿茵场。1974年高海明进入天津队,随队去非洲访问比赛,尽管没有成为主力,但对他是一种激励。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前夕有一场重要比赛,20岁的高海明特别想上场,当时他是替补边后卫,大概教练看出了高海明的心思,真的派他上场了。场上的高海明疯了一样,冲顶、鱼跃、飞铲……他让教练眼前一亮,让球迷拍手称赞,凭借自己完美的拼杀,他获得了参加全运会的机会。

“教练给了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发挥到最好就是对教练最好的回馈。”高海明对自己的优缺点心知肚明,而身为比赛型球员是他的一大优势。高海明自嘲是“人来疯”,“一上场便忘掉一切,踢得恣意而洒脱”。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越秀山体育场和广东队的比赛。赛事之前,广东队在“魔鬼主场”一直保持不败,就连国家队也无胜绩,高海明也没想到,这一纪录被他打破了。比赛第80分钟,场上比分还是0∶0,胶着之时,张贵来罚出任意球,球飞来的一刹那,高海明虚着眼睛瞄着球,闪过一旁的广东卫将蔡锦标,高高跃起,铆足劲将球撞进球门。

高海明不是前锋线球员,但是善于头球抢点,进球能力强。他踢后卫身高1.75米,但他从不认为身高是头球争抢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说最为关键的是对球落点的预判,提前卡位,提前起跳,提前争顶。如此这样,常常会比对方盯防的后卫快一拍,哪怕快半拍,也常常会给对手致命一击。

高海明毕竟是边后卫队员,他拼抢凶狠、卡位出色、上抢及时,意识也好。“在球场上我谁也不怕,都是别人怕我。”对于自己的球风,高海明说:“我是‘人来疯’型,人越多,球迷越疯狂,我球踢得越好。打到关键时刻,我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很多时候我就是凭意识凭感觉,我确实应该算是比赛型的球员。”

很多人都说,高海明是个有灵气的球员,只要上场就充满活力。他在球场上有硬度,和谁都敢硬碰硬;他在球场上有软度,攻防转换那一瞬,拿球后一个急停,扭身摆脱了对手。于是,队友给他起了个亲昵的外号“屁扭”。高海明在队里以臀部大而挺翘著称,健壮的臀部使他在背身拿球与对手抗衡时不落下风。在一次比赛中,北京的金志扬带球晃过门将,眼看面对空门,高海明迅疾扭身朝着球奔去,球重重地打到他脸上。“只要球没进门,多疼都值。”高海明说。高海明认为,作为边后卫如果等守门员出击失手后再行动,这是永远来不及的,因此在对方每一次进攻开始前后卫就要有意识,判断截球还是补漏,要在门将失手之前做出最恰当的行动和跑位。1974、1975年是高海明最耀眼的时期,作为全队绝对的主力后卫,鱼跃、飞顶、飞铲各种技能面面俱到。于是,民园体育场上空,高海明的名字常常被球迷高喊,受到人们爱戴。

高海明参加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会

1977年高海明服从安排来到天津二队,拥有丰富经验的他担负起以老带新的责任。又过了一年多,高海明退役。退役后,高海明并没有放弃踢球。“1978年我去了交通局,那儿有一个很棒的足球队。我觉得足球是我长这么大做过最棒的事,包括我后来去天津工人队,都是因为我的心还是牵挂着足球。”30岁之后,高海明才正式退出足球圈。征战足球场十多年,让高海明懂得自尊与自强。“足球教会我最多的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也许这一秒钟觉得坚持不了,但下1秒钟很可能看到希望,要有坚持的精神,困难很快能过去。”退役之后的高海明踏入商海,像他在赛场上那样风生水起。现在,高海明已经从专业运动员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观众,无论是在长春还是在广州,作为泰达队的铁杆儿球迷,泰达队的比赛,高海明场场必看,他也期待泰达队有个好成绩。

高海明是个特别有心的人,至今不忘他的恩师。他动情地说:首先感谢朱玉田的钦点——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感谢张亚男、沈福儒的调教——丰富了他的自身能力;感谢孙霞丰的魄力——给予了他更多机会……高海明想感谢的人太多,他感谢所有为天津足球、中国足球付出的人们。

“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她特别漂亮、善良。她也喜欢足球,我们俩特别有共同话题,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我说上一句她就知道下一句。这些年一晃,我们在一起快40年了,风里雨里她追随着我,从天津到长春,又到南方,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我们俩从最开始就认定了对方,我觉得幸福就是这样吧!”

1977年3月天津队在越秀山体育场与辽宁队的比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