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树起——“左大”开山领先
※左树起
——“左大”开山领先
“左氏三雄”,如雷贯耳!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无论在国内足坛乃至亚洲足坛,提起左氏三兄弟,都会为人熟知,令人赞赏而津津乐道。
大哥左树起、二弟左树声、三弟左树发,他们是天津足球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尤以二弟左树声成就最高,但鲜为人知的是,两个弟弟左树声和左树发都是受大哥左树起的影响才走上足球之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大哥左树起的绿茵人生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左树起
沿着前辈的路踢球
“左大”左树起出生于1951年,左家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左树起上面还有姐姐。“最早接触足球是在土城小学,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场地,地上都是炉灰渣子,但还是引来很多人踢球,氛围特别好,小孩儿们和大人们都踢,就这么着,我开始了最初的足球训练,”左树起说,“我在启蒙老师蔡德新的引导下从三年级开始踢球,三四年光景,五年级进了河西区体校,到了小学六年级就去了天津少年队,别看年龄小,因为天天踢,长进特别快。”
回忆起当年被选进天津少年队的情形,“左大”记忆犹新:“选拔在民园体育场,刘荫培、崔泰焕、张大樵都在,我不知道那是选人,河西体校队和上海体校少年队比赛。我们13岁,对手15岁、16岁,别看小打大,我表现不错,还进了一个球。然后下来一个教练问我:‘你想踢球吗?’我说:‘太想了。’就这么着,没过半个月,让我拿着铺盖卷去体训班报到。最有意思的是报到那天,家里穷,父亲要上班挣钱,没人送我,我八点半到体训班,因为害怕,到十一点半还没敢进去。门口大爷问我干嘛来了,我说报到,他说你快去吧,再不去午饭都没了。我记得很清楚,当天接待我的是高复祥指导。”进队之后,左树起仿佛进入了一个真正的足球世界。“当时上头还有成年队,孙霞丰、沈福儒他们都在上面,咱一看真是羡慕,那派头,那威风,真要好好学。”
为俩兄弟树立榜样
不过最让左树起印象深刻的是,进入少年队之后可是解决了家里的实际问题。“那时候家里太穷了,算上老太太、父母兄弟姐妹,一共九口人,挣70多块钱要养活一大家子。我进了少年队,有发的衣服穿,给点儿好吃的都舍不得吃,带回家给老太太。那大肉丸子带回家,可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情景,让小时候跟在大哥屁股后面追球的两个弟弟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有球踢还能挣钱,于是“左二”和“左三”下定决心以大哥为榜样,以进入天津队为目标。
“左大”的足球生涯还算顺利,1965年进入天津少年队,1969年升至天津二队,1972年进入天津队,同批的有刘俊鸿、刘小牛、翟良田等人。虽然中间赶上“文革”,但勤奋的左树起始终没有间断训练,这才有了后来进入天津一线队的机会。当然“左大”的努力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为两个立志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弟弟树立勤奋的榜样。“‘左二’14岁进队,‘左三’16岁进队,三个兄弟都在队里的时间有6年左右,”左树起说,“别看都在一个大院儿,但有时候我一出去比赛和冬训就是半年,赶上哥儿仨一起回家过个周末的机会都不多。不过我们三个大小伙子都去踢球,可是减轻了家里不小的负担。”
当教练收获于根伟
因为左膝关节伤病严重,1978年左树起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退役后到天津体校成为一名年轻的足球教练员。左树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连高级教练员的本子都没了,但咱培养出的人可是有说服力。”说话间他拿出一沓照片,边看边解读:“1978年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就有尹怡、山春季、霍建廷、王凯、王兴华、刘学宇、刘金亮、巩建民、张春亮、宋明合、王贵德,等等。”不过左树起说,他到体校这些年,最大的收获还是于根伟:“于根伟是74班的,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我对他印象非常深刻。小时候他调皮,和裴锦、卢欣他们谁都不服谁,总有矛盾。不过我还是给予他们鼓励,不是在场外,而是在球场上需要那股劲头儿。”
左氏三兄弟(从左到右:左树声、左树起、左树发)
正是在左树起的栽培下,于根伟进步神速,从天津市体校到国青队,再到天津三星队和国家队。其间,天津市体校搬到韩家墅训练基地,左树起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当时的孩子四年一拨,我们教完四年,换下一拨。施连志、刘云飞、迟荣亮、赵燕明等后来进入天津队的球员我都带过。多了不敢说,到退休之前培养出百十来人还是有的。”
足球个性不该丢掉
都说天津足球风格硬朗中不失细腻,但“不惧不服任何对手”更是天津足球风格的核心,尤以左氏三兄弟的球风最具代表性。“这些年我去踢天津元老队比赛,沈福儒、张景德这些老前辈都70多了还铲我呢,有人告诉他们别这么踢,我说没事儿,”左树起说,“我们哥儿仨都是这个风格,运动员没这个性格成不了材。你看‘左二’脾气大着了,到了场上就死拼。有时候我也和现在教的小孩儿们说,在场上比赛平平淡淡不行,要对上茬儿,当然打架不行,但该伸脚必须伸脚,一见硬队就怂,一见鼻涕队就打人家十多个,这不行。”
左树起接受电视台采访
说到这儿,“左大”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师父崔光礼,一个是徒弟刘云飞:“我今年67,还要向崔光礼学习,老爷子78了,他也有个性,踢球谁都不怵。刘云飞也有个性,当时在体校我和王伯远带队,和上海二队踢,咱体校是半业余队,人家上海二队是专业队,从咱教练角度觉得赢不了少输就行。一交手刘云飞第一个球脱手被对手打进,他就在那运气,之后又让人打了一个,他不干了,和人家打架。我说你老实点儿,不行我打你,他不说话了。我喜欢他的这个性格,当然出了成绩、有了钱和地位应该珍惜……刘云飞有些可惜,其实挺好的孩子。”
哥儿仨每周相聚聊球
了解“左氏三雄”踢球经历的人很多,但知道哥儿仨日常轶事的人还真是凤毛麟角。左树起介绍,他们哥儿仨一周总要一起坐两次:“这是固定节目,哥儿仨聚聚谈谈足球,聊聊人生,说说足球圈里的这些事儿。为嘛说‘左二’棒呢,年轻时从国外回来,不论多晚他都先去老娘家里,陪母亲聊聊天。”
他们哥儿仨没有不良嗜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有人说‘左大’喝完酒去歌厅,打打麻将什么的,我都是不去,”左树起说,“同样‘左二’也是,他名气最大,有时候朋友说给你几十万干点儿什么,他都谢绝;在哪个饭店看到有和别人合影的照片,他都会和人家说,对不起给我摘下来吧。其实有人还要这个,可‘左二’为人低调,我觉得挺好的。”时至今日,从未听说左氏三兄弟出过什么岔子,他们为天津足球树立了正能量的形象。
年近七旬发挥余热
今年已经67岁的“左大”依然忙碌,从天津体校退休后,闲不住的左树起成为津南区体校和滨湖小学的特聘教练员,每周去津南四次,去滨湖小学两次。有时刚下过一场大雪,左树起的训练课就在雪地上进行。校长来看训练,他在雪地里还得坚持练。他说:“咱作为教练不能懒,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悉心调教,在2017年天津市百名“希望之星”评选中,左树起带的津南体校有5人入选,其中2007年的陈朗熙和徐汝昇获得随“希望之星”访问团出访“足球王国”西班牙的机会。左树起说:“一开始去体校有人嫌我老,后来看出我太认真了,汗比孩子们出的还多,咱不是靠喊,要靠言传身教,自己上去示范比划。可是大多数时候,国内教练做不到这点,导致训练达不到水平,最终是后备人才缺失。”
他说:“我到现在还活到老学到老,看见哪个学校训练方法好,我就自己研究,动动脑子。我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有生之年发挥余热,再帮天津多带出几个好孩子。”
左树起(中)与宋桂森(左)、赵亚旺(右)在马来西亚独立广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