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俭——迅捷精准的锋线杀手
※王毓俭
——迅捷精准的锋线杀手
年轻时的王毓俭,球踢得漂亮,面庞棱角分明英气勃发,还特别爱美。在今天电视台保留的影像资料里,王毓俭的造型怎么看都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人物的影子。对此王毓俭笑道:“说影星我看纯属打岔,不过那时候正年轻,确实爱美。土场地、旧足球,一双球靴穿几年,住的宿舍是几个人一间屋,只有公卫,袜子补丁摞补丁,也挡不住爱美。那时就盼着有裉结儿的比赛,跃跃欲试,特别兴奋,觉得是一个耍帅的机会。”更令人瞩目的是,王毓俭的发型是潮流的风向标,他的发型彰显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队友们几乎都以王毓俭的发型作为样板追逐。而在不时变换的发型中,两侧拉长的浓密大鬓角,更让人们喊出“帅炸了”!爱美的心境伴随了王毓俭四十多个春秋,1954年出生的他,为今年逾六旬,浑身上下依然透着当年的帅气。
青年时期的王毓俭
回到童年,王毓俭的家在河西区尖山,他有两个哥哥,王家三兄弟在那一带踢球有相当的名气。16岁时,王毓俭进入天津二队,一年多后正式进入天津队,司职右边锋。适逢“文革”收尾,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推迟了十年,第三届于1975年9月在首都举行,二十九个省、自治区和解放军足球队组队参加了这届全运会足球比赛。足球圈里的人士都清楚,“文革”期间我国足球运动遭到重创。当时世界足坛发生了第三次足球革命,以荷兰为代表的全攻全守“全面型足球”把足球运动推向新的高度。此时,21岁的王毓俭隐隐感到自己的足球事业正拉开帷幕。
刻意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兢兢业业的苦练,时值1980年的全国甲级联赛,王毓俭成长为“黄金一代”,每每登场发挥极为出色。在他和队友们的努力下,天津队获得全国冠军。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继1960年联赛、锦标赛双料冠军和1965年全运会冠军后,天津队取得的第四次全国性冠军荣誉,书写了天津足球历史的新篇章。
当年的联赛分四个阶段进行。“上半年天津队积分获全国第一,可以说,只要前锋进球,这场比赛必拿下,”王毓俭说,“当时我和队友在一起踢了五六年,配合特别熟练,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身位置和个人特点有出色发挥。”最终,天津队以积41分,进34球、失14球、净胜球20球夺得冠军,王毓俭一人独得9球。
同在1980年,实为国奥队的联邦德国青年队,在名帅福格茨的率领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与天津队踢友谊赛,这是联邦德国青年队在华唯一一场没取胜的比赛,王毓俭是头号建功人物。时隔多年,王毓俭回忆起那场比赛,一个字没有说自己,反而颇觉遗憾:“当时对方中场拿球,没想到距离那么远会射门,如果上去干扰一下,我们也就拿下,不会打成1∶1。”
王毓俭
联邦德国青年队一路从南打到北,战胜了国家队、广东队、上海队、北京队,唯独和天津队踢了个平手,还是上半场王毓俭拔得头筹。
那是1980年6月24日,雨夜,天津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第一循环比赛中保持不败,士气正旺。上半场,天津队不畏风雨、不惧强敌,占有一定优势。第20分钟,吴泽民一脚低传,王毓俭右路带球长距离突破至底线,在几乎没有角度的情况下,起脚射门成功,顿时全场欢呼声震耳欲聋。下半场,联邦德国青年队全力组织进攻,第18分钟,阿洛夫在大禁区外一记劲射,将比分扳平,最终双方在雨中握手言和。本场比赛在国内引起空前反响。赛后,时任天津队主教练严德俊说:“对方防守较差,进攻打法简单。整场比赛,天津队坚持以我为主、以攻为主。全攻全守的指导思想要求攻防形成一个整体,进攻时打两边,拉出对方后卫打身后空当,敢于控传、敢于插上,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防守时快速回防,保持好三线距离,重点盯住对方10号高大中锋和8号的冲击。我队射门超过对方两次,其中冲入禁区内的射门比对方多5次,说明我队在进攻上获得较多优势。另外,对欧洲强队比赛,要充分发挥我国运动员速度快、灵活和控、传、突破的技术特长,战术运用上宜从两翼发动,转移打边,拉出中路空隙,突破对方身材高大后卫的防守。正是如此,王毓俭把握住了难得的机会,可圈可点。”
王毓俭说:“天津队鼎盛时期,北京、山东这些队伍根本不是对手,和北京队在工体比赛,赢了,他们不服气,再拉到先农坛体育场比,结果还是我们赢。夺冠那年碰上山东队,赢了3∶0。那时能和天津碰一碰的也就是辽宁队,他们身体好、速度快,脚下功夫一般,土地上还行,到了草坪上,两字——没戏。要赶上和外国队比赛,天津队更来劲儿。”
王毓俭的黄金时期甚为耀眼,曾经有进入国家队的机遇。当年国家体委每年组织一次测试,每队挑选一名队员,作为天津队主力右边锋的王毓俭是重点测试的队员。接受测试的队员站在中线附近,背对球门,接传球后转身带球,至18码线附近射门,测试的是球员的折返跑能力和射门命中率。这样的单人测试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王毓俭的成绩是全国第一名,打正球门次数在80%以上。他的右脚长传、任意球,特别是18码线接队友来球射门都非常精准。王毓俭有一只黄金右脚,无论是脚弓轻轻一推,还是脚背停球触球,在那个年代堪称一绝。他本可以有资格进入国家队,但有人在他的发型上做文章,说他只要剪了头发便可以入选。然而王毓俭脾气一上来说:“在天津队一样出征为国效力。”就此与国家队擦身而过。
1980年是王毓俭的丰收年。随后的几年中,年近30岁的他仍不停地出战赛场,在联赛南北分区赛中,天津队又获北区冠军。1984年他应征天津二队打全国联赛。半年多的时间里南征北战,天津二队获得联赛第十一名,王毓俭多有进球,战功赫赫。
王毓俭训练照
足球专业人士认为王毓俭是天津队不可多得的锋将,其特点十分鲜明。他100米成绩11秒2,30米成绩3秒6,带球和冲刺速度过人,加上灵活的变向以及超强的盘带技术,堪称众多后卫的噩梦!他爆发力强,灵活敏捷,控球技艺出色,更能把握机会。退役之后,他传授技艺,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年轻人分享。
他与李敦、王群发等人一起来到天津铁路分局第一招待所。他和昔日好友把招待所餐厅的“伙头军”足球队(天津火车头俱乐部前身)带了起来,短短几年时间,不但夺得天津职工联赛冠军,还跻身全国甲级队行列,令这支“伙头军”足球队名扬中国足坛。他再次成为津门足坛的新闻人物。
数年的教练生涯,让王毓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既讲科学又接地气儿,同时还体现出因人而异的教练方法——针对性强、扬长避短:有的人做折返跑练习或与队友之间的配合,有的人则是反复训练基础球感的。他更注重观察细节,面对不同年龄段的队员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小队员,可能一个小游戏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训练也可以考察每个队员的素质。王毓俭认为,比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因人而异、与众不同的灵活教学,通过实战积累形成别具一格的训练方法。
人的心态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从年幼无知的少年、躁动任性的青年,到踏进不惑门槛的中年,王毓俭走过浮华,渐渐安静下来。他坦言,以前难免在掌声和赞扬中迷失自己,生活在虚幻的梦里。所幸,偶然的朋友聚会,年过半百的王毓俭结识了现在的爱人,一起牵手十多年。
王毓俭夫妇现在把生活打理得很惬意,看看书,喝喝茶,夫妻俩同一个步伐,携手同行,悠哉闲适。王毓俭想告诉那些苦苦追寻幸福的人们,洗尽铅华,享受宁静,怀抱真爱。
王毓俭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