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秘密宝藏 - 燃烧吧,滇西 - 海漓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燃烧吧,滇西 >

第84章秘密宝藏

原来是萨寨主看见孙女正满脸心疼着,为兰少爷更换着头上的纱布而发出的感叹。

看见兰延春满脸的惊愕,为他敷着伤口的萨容容轻轻哼起那支古老的童谣: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

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

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对,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在昆明我见过您。”萨容容这首熟悉的歌谣,让兰延春幡然醒悟。这个似曾相识的萨寨主,他是在省城昆明见过的。那时候,兰爷爷与萨爷爷,还有他和萨容容四个人就早在翠湖边上相聚过。只是那时年岁小,不谙世事的他只记住那个扎着羊角辫,教他唱儿歌的小姑娘。

命运的安排真的是非常神奇,这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小丫头片子,竟会与他重逢在碧罗雪山的大山里,还救了他一命。

“那个时候,你就已经认出我?”兰延春看着已替他包扎好伤口,又开始用热毛巾为他擦拭脸庞的萨容容,充满了疑惑。

见萨容容轻轻点头,他急急地追问:“你是怎么认出我来的?那时候我都没感觉到。”看他似乎真急了,萨容容干脆狡黠的紧闭起嘴巴,只笑不说话了。

看到在她这搜寻无果,兰延春把求援的目光投向她的爷爷。

果然,不言虚妄之语的老人很快就为他揭开谜底。老人捋起他的右臂,抚摸着那上面的麒麟刺青,充满敬意地说:”她凭的就是这个。”

“你们又怎么知道这个?”兰延春越来越一头雾水了。

“来,给你讲个故事。”老人说着,从身后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后,开始给他们讲述那个已经悠远了的、埋藏已久的古老传说。

相传公元一千二百多年前,蒙古可汗蒙哥在位时发兵大理国,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大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分兵三路前进。

兀良合台率西路军,忽必烈率中路军,也只烈率东路军,三路人马先后经甘肃,进入四川,再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这是历史上大规模的北方蒙古族第一次进入云南。

后来,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一年之内,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及滇西南的阿合因国。之后,元朝完成统一云南的大任,在滇留下众多蒙兵屯守。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屯守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云南行中书省的总管府的一支蒙军支系,在明军攻入城池的前夕,突然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据传,这支军队消失的头晚,当地有百姓亲眼所见,成百上千驮着疑似宝藏的骡马队,一驮驮在夜城里整整走了半宿,才算是走完。有消息传出,那众多的由蒙古军一路征战收缴的战利品及其宝藏,也在那天夜晚被神秘地运往隐藏之地。

这批陡然间消失无影的稀世珍宝,在人们的代代口传中版本越来越多。

有人说溃退的蒙古人,已将这批财宝转移到偏僻之地。也有人说这些宝贝,其实早随蒙古大军撤进北方大草原。还有人说,这批宝藏因太过宏大走得并不远,它们只是被隐藏在滇川交界的康巴大山里。

不管这些说法正确与否,几百年下来,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最后一个说法。以至到后来,海内外窥视着这批宝藏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寻迹而来。随着各方人士的不懈尝试和努力,在传言藏宝的康巴大山里,甚至有真实可信的探宝踪迹传出,让人们更加相信那批消失的宝藏,确实就在那片大山里。

“如果这次你不到蒙古山寨来,我也准备下山去找你。这是多年前我和兰家约定的。”讲完藏宝故事,萨寨主心事重重的,声音也悠远起来。

兰延春是越听越迷惑了。他还是没弄明白,萨寨主讲的这个藏宝故事与他兰家到底有何关联。

看他一脸迷惑不解,萨寨主忽然变换了说话的语气,用非常肃穆的口吻为他揭开了秘底:”因为你的家族就是守护这批宝藏的主家,乌兰氏皇族。在你们每代守护者的右臂上,男丁们自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要留下皇族标志的麒麟刺青图案。而距离你们不远的蒙古山寨,是当时负责留下守护你们的蒙古军队。每一代传人,都必将言誓世世代代卫护你们这个家族,共守着这批秘密宝藏。”

萨寨主的这些话,犹如一道道利剑劈在兰延春的大脑里,让他生疼着却又清晰无比。少年时代一些让他无解的往事,像窗外飘洒着的那些柳絮纷至沓来。

在印象中,从爷爷辈到父亲这一代,似乎走动得最频繁密切的部族,应该就数蒙古山寨。只是年少轻狂的他,从来就没把大人之间的事往深里想,而是无忧无虑的沉浸在他的石头世界里。现在他,终于明白萨寨主说要下山找他的目的了。如果不是远在千里之地闻知父亲死讯,也许这个宝藏传说,应该是由父亲兰敬轩讲给他听了。

萨寨主说出的这个天大的秘密,让兰延春又悲又惊又痛,在他胸腔里汹涌而来的不仅有对父亲对先辈的缅怀之情,更有日后自己该怎样担当起这副重胆的困惑和焦虑。他知道,从此以后,他代表的不仅仅是兰少爷个体,也不单纯的只有兰氏矿,他担负起的必然是蒙古乌兰氏皇族的希望之光,甚至在外寇入侵的当下,他还将担负起中华大地整个民族的尊严。

兰延春胸中奔涌着千波万绪的时候,之前出去的萨容容端着一碗中药转回来了。或许是看到他脸上急剧在变化的表情,她心疼了,用唇际轻轻试了试药温后,递给他,柔声的说:“你现在是病人,不能想太多,赶快把药喝了。”

接过药碗,凑近嘴边,兰延春刚要喝,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他望着桌上那个酒囊一样的东西问萨容容:“那个是装药的容器吗?我好像见到过。”

“对啊,是毛喇子的药囊。刚刚还喂过你还魂草熬的药液。这次你大难不死,还真亏了毛喇子。”听萨容容提到还魂草,兰延春马上让她拿过那个酒囊,凑在鼻息下嗅闻起来。

不错!正是这个味道。

虽然此时囊里面空空如也,但里面散发着的那股独特的清凉气味,是他在碧罗雪山崖洞早就感受过的,还有这次惊马事件也是,虽然失去意识,但两次他都清晰的感觉出这种清凉的液体。

“这么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了?那毛喇子在哪?”

“他是一个怪人,神龙不见首尾,想见到他,只能碰运气。”被族人叫出去说话的萨寨主,这时候掀帘进来,听到兰延春的问题,他即时解说。

“那怎么才能找到他,我想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这个说来话长,说难也易,但愿我们之间的缘份没有断。”听兰延春想找毛喇子,萨寨主一声叹息,接着又讲起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在兰延春听来,要多悲壮就有多悲壮的卫国故事。

公元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其侵略东方的大本营东印度公司,并逐渐把魔掌伸向西藏。十八世纪后期,他们开始以“传教”、“游历”、“探险”和“通商”等方式进行阴谋活动,但均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而未奏效。于是,他们露出了侵略本质,开始对中国西藏地区进行赤裸裸的武装侵略。

1903年7月,一场以江孜人民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侵略的武装战争爆发。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不顾清廷“不许轻易出兵”的指示,从各地征调军队赶到堆拉以北的曲美新古一带,构筑起两道石墙加以防御。在这场反侵略的卫国战中,滇藏线的各民族武装也积极呼应西藏政府援战的请求,相继派出地方自卫队前往藏区驰援。

1904年4月,英国侵略军抵达江孜周边地区,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强行往里推进,沿途滥杀无辜无数。由此,达赖13世下令全体西藏军民进行顽强抵抗,并派出专人联络周边兄弟民族予以增援。同年5月,滇西兰氏矿王兰威仑(兰延春曾祖父亲)亲率万人自卫军,奔往抗英前线。

大规模涌入江孜地区的英国军队,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攻占拉萨,与中方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江孜的宗山又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因此,这片地域就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接到调谴令的滇西自卫军,由王兰威仑带领着自拉萨方向又火速赶到宗山增援。他们与当地军民汇合后,和当地白居寺的僧侣们在宗山上筑起炮台,以劣势武器与英军展开对垒战。

在这场持续8个月之久的战斗中,他们用土炮、土枪、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拼死血战,不仅阻挡了英国人一路推进的步伐,也狠狠地痛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后来,看到侵略计划严重受阻,恼羞成怒的英军高层急派援军开进,进行疯狂反扑。在宗山保卫战中,藏军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炮猛烈轰击。以至在后来,因为粮食短缺,水源又被切断,他们虽然拼死抵抗,在坚持了3天3夜之后,但终因武器落后,敌我力量悬殊,江孜再度失陷。最后,在英军攻进来的时刻,所有抗英勇士宁死不屈,全部跳崖殉国,写下江孜卫国战光辉而悲壮的篇章。

而萨寨主刚刚说到的毛喇子,就是当年跟随兰延春先祖兰威仑出征的贴身侍卫之一。他至今仍记得,当年毛喇子流落到蒙古山寨时,容颜沧桑,神志恍惚,他的记忆是断片的,一忽儿清醒,一忽儿迷糊,只知道他来自康巴大山,来此地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但他又说不明白。

萨寨主讲述的“江孜大战”经过,就是他在毛喇子清醒的时候,从那些断断续续的言词中拼接起来的。据萨寨主说,毛喇子本身不是蒙古山寨的人,来到他们山寨后,听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土话,也能讲出滇西矿王兰威仑的名讳,所以萨寨主收留了他。谁也不知道毛喇子的真实姓名,因为他一直以毛茸茸的面相示人,山寨里的人也就这么称呼他了。

后来,萨寨主慢慢发现,这个比他小不了几岁,一脸怪痴的人不仅武艺高强,还有一手好医术。蒙古乡亲们的小病小灾,经他手后都能很快康复。只是在某些月黑风高之夜,他会突然消失不见,再回来时,不是破衫烂履,就是憔悴不堪,甚至于神志更加的恍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