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机构改革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四百零二章机构改革

秦川很早就想解决官府的机构和人员问题了,但一来是没有时间,连续征战不断,二来也没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持,同时,晋州官府他也不好插手。现在,战争告一段落,而泗川这边他也基本能够一手遮天,没有他人的掣肘,同时由于海贸的开通,他也会有足够的钱粮来整顿衙门了。

“衙门的人员,你们各自制定好编制,按照具体事项设置职位,不可徇私安置闲职闲人,一旦定好,就不要再变,一个萝卜一个坑,定岗定责,择优选用。以后衙门的人,不管是官吏文书还是一般衙役,统统计入编制发放薪俸,不要再有什么白丁帮闲,以往那些人虽没有薪俸,但却对百姓吃拿卡要,不仅税赋之上要任意加费,还利用办事或诉讼来敲诈勒索,当然这也是他们获得收入的唯一方法,但许多奸猾之徒却趁机盘剥百姓,惹得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顺带对官府也是怨声载道。以后他们薪俸的标准,比着保民军官兵矮一点,但最低程度至少能让他们养活一家三口人,薪俸随级别往上递增,你们先拿个章程,等我回来后就执行。他们如果想多挣钱,就要努力办事,得到奖赏和提升,如果再去敲诈百姓,严办不怠。另外,官府中的人员,上上下下都要年终考核,如果成绩彰显,就要根据县上的财物状况,按个人的考核情况计发奖金,具体考核办法,你们也拿个章程。”

秦川又语重心长的对众人说道:“人说千里当官只为财,这话虽说得过头,但也是个理,大家不仅有家室要养,还要维持场面上的面子。我不会像大明官场那样苛待大家,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昧着良心收那些脏钱,挨老百姓的骂。我在这里保证,只要泗川这里经营得好,你们一定会得到应得到的,虽然不会让你们暴富,但足以让你们体面光生,而且老百姓还不会说你们的坏话。这话也要给下面的人说,最后大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还能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呢?难道非要为几个脏钱弄得睡不着觉呢?”

众人纷纷称是,大家都是读过圣贤书的,多少懂些道理,干那些缺德事毕竟心中有愧,还要担心被下面告发、被上面敲诈,要不是俸禄确实太低,谁不愿意只拿光明正大的钱呢?而下面那些吏员和衙役就更惨了,衙门完全就是当乞丐在打发他们,却又给了他们以权力,这不摆明了要他们去勒索老百姓吗?

朴县令道:“将军,此法虽能解决官府贪腐之事,但却需要大量的钱粮才行,本县往常一年的税赋,扣去上缴的,所剩无几,还要支应日常用度,早就不敷使用了。”

秦川道:“这好办,一是清查人口土地,将历年隐匿田产税赋的大户和流民清查出来,告诉他们以往的事一笔勾销,今年开始,就必须老老实实缴纳税赋,谁再偷税,新帐老账并算,抄他的家!二是促进商贸、鼓励流通,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等以后泗川这里的人多了,还要开设工坊,制造货品,销往大明、倭国和西洋,想必你们都在晋海商社有股份吧,只要把晋海商社做大做强,官府自然会有更多的税赋和收入。”

朴县令道:“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将军所言极是啊!以往光靠田里那点产出,不仅官府捉襟见肘,就是百姓也往往青黄不接。商贸虽有风险,但利润巨大,下官听颜船主说,丝绸、茶叶、瓷器不管在倭国还是在西洋,都能卖出好几倍的价钱,晋州、泗川虽无茶叶和瓷器,但历来都有桑蚕,只是产量不大,以后可以让百姓广种桑树养蚕缫丝。”

“好,生丝价格较高,可以大力推广。另外,泗川这里还要建立一些工坊,先制造军器,我军现在的装备主要是从倭寇手中缴获,这肯定不能持久,到外面去采购,价格昂贵不说,还难以买到,因此我们必须自己来打造,这事老朴你来负责,朴县令那边主要负责蚕桑。”

“是,将军。”

秦川又问:“现在官府和保民军发俸禄和军饷,都是发的军票吗?”

“保民军是,但官府里还是发的钱粮。”

“以后都发军票吧,银钱都得用来对外贸易,晋州那边,市面上流通的除了制钱,就全是军票,没人再用金银和稻米了,这里也该如此。你们也不要担心,以后如果你们要离开这里了,晋海银行会全额兑换金银的,其实现在也可以全额兑换军票。”

朴县令道:“行,以后就找将军说的办。另外,请问将军,以后是否还向朝廷解送税赋钱粮?”

秦川道:“这次送过去之后,就暂时先看看,不着急,毕竟这里距离义州太过遥远,再说明年又要应对倭寇大军,晋州和泗川必须要有充足的储备。”

“明白了,将军。”

“好,出发,我们往堡垒去看看,顺便巡查一下前面的土地。”

秦川一行从坡山下来,继续朝南行去,路两旁逐渐荒凉起来,再看不见什么人烟,又行了两三里,到了一条溪河边才看见两三户草棚,不远处的水边还有几个农人正在开垦荒地。秦川下了马,走了过去,众人也纷纷下马跟随。

那几个农人见了,赶紧跪下,秦川一见,是一老一壮一少,就说道:“都起来吧,站着好说话。”

“小民不敢。”

“恕你无罪,起来吧,老人家。”秦川作势要去搀扶,那老农吓得赶紧爬起来,但仍旧躬着身子,不敢抬头直视秦川。

秦川也不勉强,问道:“老人家,你是泗川人吗?”

“老爷,小民不是泗川人,是咸安人,当初跟随李大人的大军过来的,原在家乡也是种田的,不会其它营生,只能种田,但晋州那边人太多,找不到土地可以佃种,听说泗川这边官府要分田,就过来了。”

“有种子和农器吗?过冬的粮食有吗?”

“官府给了种子和农器,还领了两百斤麦子,过冬肯定是不够,不过官府和军队一直在找人干活,打打工也就过了,等来年麦子收了,官府又不收税,就不用愁了。”

“家里有人从军吗?”

“小民就只有一个儿子,军队不收,不过加入了民兵,每次去操练时还能管饭。”

“老人家,你家中现在几口人?”

“老婆子死在来晋州的路上了,现在家中还有四口人,这个小的是我的孙子,媳妇在家中弄饭。”

“老人家,你家中有老有少,这房子怕是过不了冬。”

“老爷,这没法,从咸安老家带来的积蓄早已耗尽,全靠儿子媳妇在晋州替人干活才勉强为生,能有草棚遮雨也算不错了,原来在晋州城外也是自己搭的棚子。”

“如果借钱粮给你,让你修建房屋过冬,如何?”

“好倒是好,就怕利息太高,到时候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清。”

秦川回头问老朴:“晋海银行还没对一般民众放贷吧?”

“将军,没有,只对商贾士绅放贷,还要抵押。”

“你让李雍他们拿个章程出来,对泗川这边垦荒的民众也要支持,可以不要抵押贷款,土地在这里,难道还怕人跑了?利息也不要太高,让他们明年能够还得起。”

“将军,没有抵押,如果明年发生天灾兵祸,实在还不起,怎么办?”

“那就后年,还有,不准利滚利。另外,也不准强行贷款,他们愿意借才贷,不愿意就不能强迫。”秦川说这话,是他突然想起了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本意也是让农民获得低息贷款,后来却搞成官方强迫农民贷款,并从中盘剥农民,最后变成了压榨农民的又一条恶令。

秦川对老农说道:“老人家,过几日你去城里晋海银行问问,看能不能借些款项,利息不高,等您明年有了收成后还就是。”

那老农赶紧对秦川作揖谢道:“多谢大人恩典,真如大人所言,今年冬天就好过了。”

“你也可以对左邻右舍们说道此事,他们如果愿意,也可以去借款,我可以保证,决对不是高利贷,也不需要你们拿财物来抵押,等明年收了庄稼才还,如果明年遭到天灾人祸,还可以延后到后年还。”

老农大起胆子抬头飞快的看了眼秦川,然后忽地跪下:“敢问大人可是秦将军?”

“正是秦某,老人家,你又跪下作甚?”

“秦将军,您对我等万千小民都有再造之恩,小民家中也供得有将军长生牌位,刚才小民有眼无珠,不识得将军,竟敢站起来和将军说话,罪过罪过。”说话间,他的儿子和孙子也跟着再次跪下了。

秦川愕然,稻田利吉报告说难民们要给他立生祠,他吩咐李小二和宋黑虎去打压这件事了,没想到那些难民家中却早已供起了他的长生牌位,这让秦川始料不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