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新城规划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四百零一章新城规划

离海边一两里的一处高地上,秦川和众人围坐在地图四周,秦川指着地图说道:“首先要整修从泗川到堡垒的大道,地图上大道要过两条溪河,可在那两处搭建桥梁,附近的土地不能分出去,要留给保民军的家眷。以后分地,必须由我们统一划分,肥瘦的土地和位置的远近要搭配来分,重点照顾将士们的家人,最好把他们沿大道这条主干线分配。另外水源的问题,你们再勘察一下,看有没有可能从东边的山上再引几条溪河下来。”

秦川站起身,四顾一圈,说道:“还有,这个地方地势较高,又在堡垒和泗川正中,可在此修建一营垒,以后便可在这下面修建城镇市集,让移民能在此交易,我们也可在此设立管事的衙门,就地处理一般的民间纠纷,免得他们大事小事都要往泗川城里跑。另外,在各处要点上还要建立派出所,派人管理治安和征收税赋,以后这片地方将不会再由士绅们来帮我们掌控,而是由我们直接掌控。”

朴县令问道:“那大明的百姓来了,如何安置?”

“一样,不过还有几点要注意,第一,不准歧视和排挤他们,分田要和高丽百姓一视同仁,你们要好好规划一下,把土地种子、农器给他们预留好。其次,就是不要让他们抱团聚居,要和高丽人打散混居,来了就按保甲入册。第三,以后我们发布公告和处理这里的民间事务,尽量都用汉字汉语,让他们觉得这里和家乡差不多。高丽号称小中华,不用汉语还叫什么中华,说实在的,高丽文字太麻烦,我看民间根本就没人用,那些商铺的招牌,还有民间的票据契约反而用的都是汉字。”

朴县令道:“这高丽文字,也就是当初世宗大王听信谗言,找了几个弄臣凭空造出来的,当时群臣就反对,以为这是以夷变夏,但世宗大王罔顾群臣之议,一味推行。但时值今日,又有多少人用呢?也就朝廷的一些文书在用,连大王的教旨也用的是汉字,还有给外藩的文书,也用汉字,人家看不懂高丽文字啊。而下面的百姓,虽然说的是高丽土语,但能认识高丽文字的,几乎没有。下官衙门的通告,还得用汉字,因为县衙里的书吏,就没有会写高丽文字的,总不至于每份通告都由下官亲自来写吧。”

秦川问道:“朝廷科举用的什么文字?”

朴县令却反问道:“将军,你看到过一本用高丽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吗?”

“这倒没有。”

朴县令笑到:“是矣,想那圣人怎么可能说夷语?谁有本事把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统统变成高丽文字?谁又能保证不把圣人之言曲解了?若考试时真用高丽文字答题,不说考官看不懂,就是看懂了,也只会给你批一句话,鬼话连篇!”

众人一起哄笑起来。

秦川不知道,在高丽,汉语不仅是上层人士的专利,就是下层民众中稍有地位者,也以说汉语为荣,汉字更是在官方和民间形成了垄断,高丽文字几乎被挤到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去了。实际上一直到甲午战争后,1897年倭国强迫高丽国君,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高丽帝国”,倭国人正式在官方废除和禁止汉字,转而改用倭文。二战后,南北高丽分裂,各自找了苏美当大哥,几乎是同时废除了汉字,并颁布命令禁止在官方和民间使用汉语和汉字,企图彻底消除中华文化的影响,当然几年后,他们又在本土见证了华夏老大哥的再次崛起。

当然,此时高丽官方的正式语言还是汉语,文字则是汉字和高丽字并行。官员们在平日场合的交流,则因人而定,高雅点的便说汉语,粗俗的就说高丽话,而秦川接触的官员,因为考虑秦川是大头兵出身,他们估计秦川虽懂些汉语,但肯定不够精熟,于是对秦川都说高丽话,有秦川手下将领在场时,那就更是都说高丽话了,因为高丽和大明一样,武人都被文人看作是粗陋的家伙。后来秦川知道了缘由,觉得非常搞笑,自己明明就是个资格的华夏人,却还被人照顾不能用自己的母语交流。

秦川道:“既然如此,那还学那劳什子高丽字干什么?浪费大家时间。以后泗川这里,从启蒙开始,都教汉语汉字,一应官方文字,也用汉字,民间契约也照此办,小中华就应该有小中华的样子,再用蛮夷的文字,那以后就真要变成蛮夷了。”

朴县令有些激动起来:“对,就照将军所言,将军能否再给金大人和徐大人说一下,整个晋州都应如此。”

秦川有些懵,怎么高丽的官员这么反感自己民族的文字啊?他哪里知道,自世宗大王李祹于1446年颁布《训民正音》,试图用表音的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的汉字以来,这个举措就一直遭到高丽士大夫们的抵制,他们认为这是在向蛮夷靠拢,于是高丽文字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推不动,搞到最后,连高丽国君对国內的旨书都不能用高丽文字了(对外就更不用说了),但高丽朝廷却始终固执的以高丽文字为正统,就像一座大山压在高丽儒家士子和士大夫头上,儒家弟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想推到这座大山,科举出身的朴县令自然也在其中,于是便借机撺掇秦川出头。

秦川哪知其中奥妙,既然大家都认为高丽文字不好,那就正好不用,以后都用汉字、说汉语,久而久之,大家就是同文同种的华夏一家人了。

这时,秦川不经意间瞥见王海樱在极力压制打哈欠,便想起颜九那帮人的安置,就对王海樱说道:“颜船主他们来了后,也要听从规划安排,估计他们也会被打散分开居住,这点希望颜船主能够够明白。”

秦川是不希望有人在下面抱团,他不能允许这里成为家族、社团在私底下操控一切的地方,一切只能听从官府的。

“好的,就按将军说的那样,大家有了落脚之地,应该都不会介意。”王海樱随口答道,她并不怎么懂这其中的道道,既然秦川说了,她照此转告颜九就行了。在她看来,只要能够安顿下来,就比什么都好。她哪里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秦川不趁早把影响力和控制力伸下基层去,传统的家族、社团之类的玩意,就会很快占领这个空白。

作为读书人的朴县令是懂这个道理的,他只是非常惊奇是谁教秦川的。高丽和大明一样,朝廷的的统治和影响力只到县一级,下面就是士绅阶级来代为统治了,秦川却利用军队的力量,直接掌控基层,这相当于是在搞军屯卫所了,只不过一般的军屯对屯田的士兵和民夫是极尽压榨,秦川却是宽仁有加。

朴县令问道:“现在分了土地的,怎么处理?”

“分了也就算了,我们不能反悔,但这些人占了好地方,就不能再享受五亩自留地的优惠了。今日起,就要按规划来分,不得私自占地圈地。你们回去好好商议一下,注意不能徇私,这么多人看着,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愤,这是泗川的大计,不可疏忽。”

“是,将军。”

“对了,以后泗川县衙和保民军合署办公,共同掌管泗川,大敌当前,不能再一县两衙,各自为政。而且以后这里还会有很多人移居过来,原来衙门那套肯定是管不过来的。”

众人一听,都竖起了耳朵,现在泗川县衙基本是秦川一言决之,就连晋州的徐元礼都不来过问,更别说朝廷了,以后的时间,至少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这种情况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县衙对外的招牌还是不变,但原来那套衙门结构要变,选拔官员的机制也要变。首先,军政分开,县衙不得指挥军队,但军队也不得干预县衙行政,驻泗川军队的军饷和一切用度,由保民军统一调度,不得在当地自筹。其次,政法分开,一般政务和诉讼分开,建法庭、设法官,品级在县令之下,专管刑事诉讼,县令无权任免法官,须由上面来任免。第三,建立监督衙门,设监督官,也由上面任免,专管官吏将佐贪腐通敌之罪,但只有侦事权,没有执法权,发现端倪,可向上级报告,不得私捕私押。”

朴县令有些失落,但也无可奈何,他现在只能在秦川下面为自己多争取一些了,便问道:“那原来衙门的六房呢?还有书吏随员和衙役等如何安置?”

秦川昨晚就想好了,于是说道:“县衙以后将主管赋税征收、劝农工商、城乡规建、兴教制艺、祭祀祭孔、稽查治安、人口户籍和赈灾济贫,六房改为五局,即税务局,专管税赋仓廪;农工商局,管农工商各行各业;城管局,管户籍人口、稽查治安,还要管城乡道路维修、清洁街面,城里城外不能太脏了,脏了容易传染疾病,赈灾济贫也归它管,嗯,这个局有点大;规建局,专管城乡规划建设,这段时间主要负责移民垦荒的事;兴教局,这个自然管兴教育人,科举制艺,还要负责祭祀祭孔。各局长官由县令推荐,报上来批准。至于下面的人,原则上统统纳入编制,但要一个个的考核,昏庸无能的、民愤太大的,不能再用了。”

秦川停顿了一下,说道:“泗川县衙的主官还是县令、县丞和主薄,这三人可以兼下面一个局的主官,朴县令继续担当泗川的县令,老朴担任县丞,另外兼任规建局局长,郑县丞调任泗川法庭法官,陈主薄不动。以后泗川的军政之事,由县令召集法官、县丞、主薄、驻军长官和监督官共议,一应大事必须由县令、法官、县丞、主薄和驻军长官五人举手表决,过半数则算通过,监督官没有表决权,只能提议和监督。另外,县令才有权召集会议,而且还有最终否决权,就是说县令可以否决众人的提议,但不能强行通过任何提议。”

众人听了默然,都在消化秦川说出来的话,朴县令的职权被分走最多,不仅诉讼权被分走,以后也不能再独断专行了,但现在这情况,他还只能接受,再说按秦川的安排,以后县令仍是一县之中权力最大的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