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道高一尺
林蔚站在垒墙上朝远处眺望,听着一旁的秦川给他详细介绍战斗的经过,不时还就一些细节问题询问秦川。
“倭军中铁炮手所占比例多大?”
“将近战兵的三成,还有一成是弓箭手,其余大都是长枪手,所有战兵皆披甲,还配有倭刀用于近战,但倭军中盾牌基本淘汰,全军中杂兵要占三成到四成左右,杂兵少有披甲,兵器以长矛和倭刀为主,杂兵的长矛没有战兵的长矛长,战斗中杂兵的勇悍不亚于战兵。”
“他们没有大炮?”
“只有大筒,比大炮要小,不足以对城墙造成损害。”
“没多少骑兵?”
“这支倭军只有两三百骑兵,还多是倭将的亲卫武士。但在下在全州遇到了一支倭寇骑兵,三千多人,全部穿戴金盔金甲,还配备许多铁炮,战力非凡。”
“金盔金甲?”
“嗯,我军缴获了一些,表面上还不是镀的金粉,居然是打的金箔。”
“倭军如此富有?”
“倭国有许多金银矿,是故倭国虽然土地贫瘠,但并不贫穷,他的京城京都,据说是完全仿造大唐长安而建,富丽堂皇之极。同时,倭国各地的大名还能够养数十万兵,这次出兵高丽的二十万大军,也只是倭国军队的一半。”
林蔚眉头禁皱,秦川说的倭军模样,和以往袭扰东南的乞丐一般的倭寇完全不是一回事,他沉吟片刻后又问道:“倭军的装备都是这样齐整的吗?”
“在下曾与多支倭军有过交手,几乎每支倭军的装备都这样,不像我国军队,只有少许亲兵和骑兵才有精良的装备。”
大明也这样啊,林蔚暗自叹口气,除了李家的辽东军和浙军(戚家军的后裔)要好些,其余就连一般的边军,都不能做到人人披甲,更不要说三成以上的火器了,京师的神器营火器倒是比较多,但那些火器质量参差不齐,士兵们用起来心都是悬的。好在大明军中还有些火炮,能够对没有大炮的倭军形成一定的优势。
“我国诸将只知倭寇手中的倭刀锋利,却不知倭寇的铁炮才是真正的利器,”林蔚道:“原来戚少保在东南平倭,那些倭寇根本就没多少火器。”
秦川道:“扰乱东南的倭寇,其实都是海商王直和李旦的手下,并非倭国的正规军队,自然没法装备这么多火器,不过他们的船上却有许多向西洋人购买的火器,足以与大明水师抗衡。”
林蔚道:“西洋的火器确实犀利,就看这次到壕镜能否购买到了,只要能购进,以后朝廷便可依此来仿造。”
“林将军,怕是以后的战事,不管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都得仰赖火器。倭军战法,据说效法西洋,以长枪扎阵,靠火器杀敌,骑兵却用得较少。忠州之战,我国以一万精骑冲阵,最后倒被逼入汉江,全军覆没。我军与倭军野战,也是靠缴获的倭军铁炮才能与之对峙,其余高丽军队,根本无法在野地正面抗衡倭军,唯有依仗城池或营垒。”
“朝廷大军虽然火铳不行,但却有大炮,射程肯定远于倭军的铁炮。”
秦川心道,明军是有不少大炮,但射程远的将军炮和佛朗机能有多少,且重量大携带不便,真正大量装备的是粗制滥造的虎蹲炮,这种炮作为近距离的霰弹枪还不错,隔远了就只有被倭军铁炮蹂躏的份。
林蔚突然问道:“一般的盾牌能在多远的距离挡住倭军的铁炮?”
“倭军的铁炮在百步外就没有什么准头了,但杀伤力却在,百步外仍能射穿盾牌,至于盔甲,除非运气好,弹丸射入的方位不正,也许能够反弹出去,但被射中之人,即便弹丸不入体,也会像被大棒猛击一般。”秦川指向一旁的金时敏,说道:“金将军当日在城头督战,一颗倭军的流弹就擦着头盔一侧掠夺,金将军当场就被打翻在地,昏迷不醒,直到今日头脑还时不时的犯晕。”
曹善补充道:“金将军在咸安时也受了枪伤,弹丸打透了甲衣,射入肩头,还好救治得法。”
林蔚看了看金时敏,问道:“弹丸一般都是铅的,何故金将军没受铅毒?”
金时敏道:“教林将军知晓,在下上次得以幸免,全赖保民军的救治之法,就是用干净盐水清毒,再多喝淡盐水排毒,这才将铅毒驱出体外。”
林蔚奇道:“居然还有此法解铅毒?”
秦川胡诌道:“此乃海上水手土法,海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盐,盐能消炎去毒,故水手受伤都是用盐来救治。”
“全军都是用此法吗?”
“是,晋州毗邻大海,自是不会缺盐。”
“好,也请秦将军将此救治之法详细告知于在下,回去后在下向总兵大人禀报,以后也能救治大明的将士。”
此时,林蔚又看见一个士兵独自扛了一门大炮走上垒墙,大吃一惊,问道:“此人天生神力,何故还只是一个小兵?”
秦川笑道:“将军,那不是真正的大炮,那是我军用松树干制造的松树炮,将军若不信,可以一试。”
林蔚好奇的走过去,接过那门炮,确实是木制的,但外表被熏黑了,远看和真的大炮没有区别,他问道:“此炮只能惑敌,不能真打吧?”
“可以发射一两次,不过只能发射炮子,射程不远,权当大明军中的虎蹲炮用,我军本就缺乏钢铁,无法铸造许多真炮,此炮做权宜之计,但这次能守住此垒,此炮却立下大功。”
林蔚又掂量了一下,突然脸色一变:“此炮重量不大,可以随军任意移动,倭寇没有大炮,难保不学此法。而我军入朝的主力将是辽东军,辽东军以骑兵为主,如果倭寇以许多松树炮来轰击我军骑兵,岂不悲哉?”
秦川道:“道高一丈,魔高一尺,战场上的新奇利器,以后也会层出不穷,只能不断更新改进,才能不断击败敌人,一味保固守旧,犹如刻舟求剑,最后必将是落后挨打。”想想晚明以后,华夏在科技上固步自封,等到西洋列强仗着船坚炮利打进来时,一切都晚了,区区松树炮何足道哉,如果大明连松树炮都觉没法对付,大明也就可以歇菜了。
林蔚闻言,觉得也是这个道理,脸色这才稍缓。
秦川又说:“我军对付倭寇铁炮,还有一法,原来我军的火铳不多时,就在厚木板糊上泥浆,等干燥后,能在百二十步外挡住弹丸,但这种挡板太过沉重,只能用于防守,不便进攻。”
林蔚问道:“若是在盾牌上覆上铁皮如何?”
“也试过,百步内仍旧无法抵挡,百二十步,还要看射入的角度,但即便挡住了弹丸,执盾的手臂受到冲击有可能会骨折。”
林蔚想起明军中的鸟铳,虽然也能打百步开外,但威力尽失,甚至连棉甲都不能射穿,三眼铳射程近更近了,几十步之外,只需用手护住眼睛就行了,看来倭军的铁炮质量确实过硬,倭军也才敢大规模装备这种火器。林蔚叹口气,他是知道明军的火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非没有技术,而是贪腐太烈、压榨太狠、管理不善。
后世以为满清是靠弓马取的天下,实际上后来的清军,其装备的火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超明军,满清统治者深知火器的威力,极端重视火器的制造,八旗兵几乎普遍装备了质量上乘的鸟铳,八旗军中也配备了从红夷炮到佛朗机的各种大小型火炮,而同时他们却对绿营军的火器严加管控,只允许绿营继续沿用原来的三眼铳和虎蹲炮。
有意思的是,替满清军队制造火器的仍旧是原来大明的工匠,而且这些工匠仍旧没有摆脱奴隶的地位,但他们替清军打造火器时却从不敢消极怠工,为何?因为以前替大明制造火器时,贪污横行,工匠们即便打造出不合格的火器,上面的官员为了能继续贪污,也会想方设法进行掩蔽,工匠们到头来屁事没有。但满清不一样,贪污可以不管,但东西出了问题,从上面主管的官员到下面的工匠,要么统统杀头,要么发配宁古塔,这样一来满清军队火器的质量,居然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与后人想的完全不同,满清八旗贵族其实都是唯武器论的迷信者,以至于后来雍正皇帝冒火,要满清军队重拾弓马,因为他发现八旗军过于依靠火器了,从而普遍丧失了军队该有的血性。实际上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面对的清军,并不是原始的冷兵器军队,而是与他们没有多大技术差距的火器军队。英军确实船坚炮利,但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也没有轰垮一座炮台、一个城池,英军的胜利,几乎全是靠白刃冲锋拿下来的。所以伟人说的好,武器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