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战后余波
郭再佑被亲卫们护着,裹在逃跑的兵士中跑出去几里地后,发现倭寇并没有追来,便停了下来开始收拢兵士。到天亮时,郭再佑居然收拢了一千多人,让他颇觉诧异。其实这是大雨的功劳,因为两侧的山林里遍地流淌着喘急的泥浆,根本无法行走,四处逃跑的兵士最后都不约而同的来到大道上,一齐往咸安方向跑。
郭再佑坐在一块石头上望了望天,此时雨已经小了很多了,他又看看周围的手下,一个个狼狈不堪,浑身泥浆,许多人还空着双手。
“大人,我军回宜宁去吗?”一个亲卫问道。
“回去?那这趟不就白来了?”
“大人,我军的粮食全在营里,兄弟们今日便没有吃食了。”
郭再佑愁眉苦脸的想了起来,想象中的大捷没有来到,现在反而面临全军断粮的危险,而且倭寇大军多半已经回来了,他丧失了营寨之险,不仅无法阻挡倭军,还有被倭军吃掉的危险。但就这样回宜宁去,他又不甘,回去如何面对家乡父老啊!
最后郭再佑决定还是不走,留在咸安附近,保民军肯定追在倭寇后面,看到时候有没有机会扳回一局来,于是他下令道:“不回宜宁,另找个地方扎营。粮食的事不打紧,咸安城外田地里的稻谷已经六七成熟了,可以让将士们割之充饥,我军现在就去割,城里的倭寇不敢出来,等明后日倭寇大军回来了,我军就没机会割了。”
咸安城外的稻谷是当初金时敏屯田种的,倭军攻来时,也有意留下了这些稻谷,准备以后充作军粮,现在虽然没熟,但郭再佑也管不了许多了,能填肚就成。
不久,在一阵纷乱和叫喊之后,宜宁义军就寥寥草草的排好了队伍,在他们的郭大将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山下开去,不过此时坐在一架粗制滥造滑竿上的“红衣大将军”不仅没有穿红衣服了,连盔甲也没有穿,身上只是一件糊满泥浆的内衣,
两天后,同样浑身泥浆的细川忠信带着他的泥人大军回来了,他们的后面还跟着另一支泥人军——追击他们的保民军。从晋州过来,两军都遭遇到了无尽的折磨,这几日大雨不断,一路上都是山洪、泥石流和塌方,不少兵士都被冲走,特别是倭军,损失相当惨重,而且辎重也丢得差不多了。
李根来的保民军算是准备得充足些,走前秦川打了招呼,军队走得并不急,再加上士兵们都有蓑衣和油布(实际上秦川在晋州城里也只能收罗到这些蓑衣和油布了,否则他还会再派些人来参与追击),因此受寒生病和摔伤的兵士并不多。
倭军那边就比较悲惨了,很多士兵都没有遮雨的油布或是蓑衣,行军时只能淋雨,到了夜间宿营,大半的倭兵还没有帐篷容身,因为大雨将道路弄得异常艰难,大量驮运辎重的牲畜都折了腿,不得不宰杀以充作军粮,许多辎重、包括帐篷都被丢弃了,于是宿营时很多士兵就只能在雨中煎熬,他们紧紧挤在一起靠相互的体温来取暖,结果不少倭兵都患了风寒,躺在泥地里再也没力气起来。高丽军追上来后,也不管这些倭兵,任他们自生自灭。
当细川忠信远远看到郭再佑的那个营寨后,心中不由生出一股绝望之情,这种天气、这种地势,即便倭军的尸体一路铺上去,也不见得能拿下那个营寨,而他的军队早已耗尽了体力,同时还断粮一天了,兵士们哪来的力气去进攻。
等到柳生堪兵卫出现在他面前,说已经拿下高丽营寨时,一向沉着镇定的细川忠信终于晕厥了过去,周围的人赶紧将他扶起,这才发现他们的细川大人也遭了风寒,额头滚烫。
细川忠信醒过来时,已经躺在原来郭再佑的帐篷里了,他睁眼看见柳生堪兵卫和众将围在床前,便挣扎起起来,对柳生堪兵卫拜谢道:“此次全蒙柳生君,大军得以脱险,吾也才能得活,柳生君之功勋,吾定将报于太阁殿下。”
柳生堪兵卫赶紧做谦逊状:“此乃在下本分,不敢言功,只望大人重赏跟随在下之将士,这次过来,三百多人只活下来一半,请大人厚赏生者、厚恤死者、善待伤残者。”
细川忠信赞道:“柳生家风,名不虚传。”
这时木村重兹进了帐篷,对细川忠信禀报道:“大人,晋州来的高丽追军已现,另外被柳生君夺了营寨的高丽军,这两日抢割了城外的稻谷,躲进山林去了。”
“现在军中粮食还够吗?”
“咸安的粮食不是很多,因为大雨阻路,粮食从昌原那里运不过来,这个高丽营中的粮食也只够大军几日所需。本来城外还有稻谷,却被高丽军抢割了。”
细川忠信道:“咸安已毁,粮食又缺,大军撤回去吧,太阁殿下若要问战败罪,吾一力承担之。”
众将闻言,尽皆默然无语,此战损兵折将,到头来却徒劳无功,不仅他们这些将领们没能建功立业,下面的官兵肯定也是怨声载道,大家辛辛苦苦跟着跑了一趟,却什么也没捞到。
细川忠信哪会不懂这些人想法,便又说道:“此战我军战败,非我军一军之责,也和九鬼大人那边水战不利脱不了干系,否则我军也不会陷入孤军作战,这都是他仅迟迟不能击败高丽水军所致。诸君和众将士全都尽了力,吾自会向太阁殿下如实禀报,想必太阁殿下不会寒了众将士之心。”
细川忠信率领的第九番队,除了细川家的兵马,其余的都是丰臣家的直属军队,如今吃了败仗,将领们都怕被丰臣秀吉处罚,细川忠信表态愿意揽下罪责,还会替大家说话,众将的心才稍稍安稳下来。
两天后,细川忠信的病稍微轻松了点,持续了好些天的大雨也基本停了,倭军便放弃了咸安,向昌原退去。尾随而来的李根来和郭再佑会师后,一齐收复了被倭军占领了大半个月的咸安城。此时的咸安城,除了城墙外,全是一片废墟,当初被金时敏一把火烧了,这些天又被大雨冲刷,城里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土堆,一座房屋也无,宛如一片巨大的坟地。
李根来和郭再佑站在东门上,身后的城门楼是咸安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但也被倭军的铁炮打得遍体创痕。两人望向东方的天际,那里还笼罩在模糊的雨雾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但他们却知道那里有一支倭军正在撤离。
郭再佑惋惜的说道:“可惜在下不慎,被倭寇偷袭,放跑了细川忠信这个大獠。”
“郭大人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李根来安慰道:“你断了他们粮道,迫使倭寇不得不撤军,已是大功一件,秦将军和金大人、徐大人一定会为你请功的。”
“倭寇会不会再来?”
“一定会的,不过近期内是不可能了,秦将军说,这支倭军是倭国最后的预备队,如今折损过半,哪还有力气进犯。不过年底或是明年初,他们多半或再来攻打我们的,这要看他们在北方和大明天军打得如何。秦将军让在下转告郭大人,回去后要和柳县令一道,利用这段时间整固城防、训练兵士、囤积粮草,倭军下次来时,定然是大军云集。”
“这些天杀的倭贼,但愿大明天军能将他们杀光。”两人说了一阵,却都没注意到,他们一个字也没提到他们的大王和朝廷,那个逃到遥远辽东的高丽朝廷,似乎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梦。
晋州之战至此落下帷幕,此战规模之大,秦川都没有想到,最后双方居然动员了将近十万的兵力。倭军方面,动用了近两万人,一半的陆军和一半的水军,高丽这边,先后卷入战事的有晋州和泗川的保民军,全州、晋州和咸安的官军,李舜臣的水军,宜宁的义军,以及晋州、泗川和宜宁三地的民兵民夫,另外还有大明的数百水兵也参与了战斗,秦川粗略估计了一下,吃惊的发现有六七万人之多。而更让秦川私底下颇为自得的是,这几万人马大体上都是按照他的策划、听从他的指挥在作战,他不禁想找把鹅毛扇来体验一下运筹帷幄的感觉,不过在人前,他还是竭力做出沉重、沉痛的表情,毕竟死伤了那么多人,晋州城里的胜利气氛,早被许多人家的招魂幡和哭号声冲到九霄云外去了。
战后几天,秦川在救护队、忠烈寺、军营、寺庙等公众场合连轴转,发表煽动性演说、表彰英勇的将士、慰问伤残军民、看望烈士家属,诸如此类,以安抚军心民心,鼓励民众继续抗战。同时,还有官方和民间的大大小小的庆功宴在排队请他,搞得他连找尹佳慧独处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更不要说去见翁主李华了。虽然一天到晚没个空闲,但秦川的自我感觉是比较好的,当然私下里他还要装模作样的感慨两声:“做名将难,做有名的名将更难。”
现在,秦川已经被人们真正看作南天一柱了,能够连续在全州和晋州两次击败倭寇大军,粉碎倭军的战略企图,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第二个高丽大将能做到。大战结束后,他的威名也随着战报向四面八方传了出去,并引起了一些真正大佬们的重视,他原来抱定着不当出头鸟的打算,现在却是不当也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