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一梦千秋
扩张,虽然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也充满了罪恶,但却是一个文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文明赖以延续下去的根本所在,当一个文明不能再扩张之时,也就是这个文明衰落之时。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扩张史。人类社会从小小的猿猴族群进化成原始部落,驱逐或同化周边的部落,逐渐壮大。再进入农牧社会的初等文明,进而向更远处进行扩张,建立起王朝和国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更是跨越高山大洋,驱逐野兽,征服落后的种族,将势力范围向全球蔓延,把文明之火洒向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直到建立起全球性的统一政治体(或是文明体),这就是地球文明发展的最终结果。小小的地球,容不下一百多个国家和数百种文明,地球的未来,必将形成一个以某种形式存在的共同体,然后人类才能集中力量向太空进发,将人类的文明扩张到宇宙中去,最终离开地球这个襁褓,成为真正的宇宙种族,这才是人类的真正宿命。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几大文明,不算新大陆和南部非洲的落后文明,在旧大陆(亚、非、欧大陆)上,实际上存在的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一是大陆东端的华夏文明,一是从地中海到印度的泛欧亚文明(位于大陆中部的草原民族,严格来说,和新大陆上的印第安游牧部落处于一个级别,还没真正进入人类的文明期),而这两个文明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前,都是微乎其微的,辽阔的亚欧大陆,再加上活跃在大陆中部的野蛮落后的草原民族,有效的将他们分隔开来。
东方的华夏文明,与后人诟病的不同,并非不具有扩张性,实际上它早已经征服了在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所能征服的最大范围(即便没有强力的军事手段,也能通过经济和文化的手段,将周边进行同化),再远,就受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束缚了。华夏文明与泛欧亚的其它几个文明的距离实在是有点远了,仅靠丝绸之路,是无法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接触的,这也让华夏文明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独特性。典型例子就是华夏的文字,是现在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而其它文明的文字,几乎全都演变成了字母文字。可以说华夏文明是几乎完全独立于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而这种独特性,也使得华夏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至于被打断,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华夏文明也是西方在地球上最后击败的文明(但并非征服和消灭)。
泛欧亚文明则起源于两河、埃及、地中海和印度文明,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竞争和相互征服,然后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和华夏文明保持着若离若即的联系,但除了佛教和绿教取得了些许成就外,这些文明对华夏文明并没有多少影响。而这些文明中,最古老的两河、埃及和印度文明,由于地处四隅之地,没有如华夏文明的那种相对安全的地域封闭性,使得它们很容易遭到其它文明的侵袭,结果都在历史长河中先后消逝了(后世占据这些地方的都是另一种沙漠文明,真主的子子孙孙们)。唯有地中海文明幸存了下来,和华夏文明一样,偏居欧亚大陆西端的地中海文明也有着比较安全的地域封闭性,从而保证了其文明的延续性。先是罗马帝国将古老的地中海文明扩张到整个地中海地区,之后接棒的盎格鲁、日耳曼和高卢等西欧民族,更是依靠开辟了新大陆,使得地中海文明的获得了质的飞跃,终于将地中海文明传遍了全球,并建立了事实上的全球统一体,并且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他们都牢牢的掌控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可以正说是哥伦布为西方打开了通往世界之巅的大门,世界变革的关键时间点,就在十四到十六世纪这段时期,而关键之所在,就在新大陆。此时旧大陆的各个文明之间已经处于战略均势的状态,昙花一现的蒙古帝国消逝之后,没有那个文明能够再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了,他们自然也无法获到突破,大家都卡在了瓶颈处。这时,谁最先开辟和占领新大陆,谁就能突破瓶颈,获得无限的未来,而离新大陆最近,又有航海传统的西欧,自然就拔得了头筹,信奉上帝的子民,终于得到了他们神祗的垂青。
而睡梦中的秦川,梦见自己到了新大陆,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给他的启示吧。历史到了这个时候,华夏进入了晚明时期,早已是病入膏肓,丧失了扩张和进取的大明,土地、财富高度集中和垄断,阶级固化,社会僵化,千古名相张居正救不了大明,那些意淫的穿越者就更不行,他们所谓的练新军、建工厂、搞海贸,最多搞成个后来满清的洋务运动,并不能将华夏文明从泥潭中拉出来,满清就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穿越者们顶多是又建一个新的王朝,再走一次满清的道路,最后过一把“盛世”的瘾。即便他们想搞搞新意思,像君主立宪,或者干脆就搞民主也不成,这不是政治体制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度繁荣强大的威尼斯共和国,搞的不正是议会制吗,也没有国王,但他们的扩张东边受阻于奥斯曼帝国,西边被西班牙人堵住大西洋的出海口后,就迅速的衰落了下去。甲午战争导致满清洋务运动失败后,大家也想效仿日本搞西方的宪政,于是有了维新运动,也有了后来回光返照的十年,但那些仁人志士却没看到日本的崛起,和西方的崛起,其实都是建立在对外扩张的基础上的,宪政只是政治的点缀,并不能引导国家强大,后世一百多个国家,实行所谓民主政治的占绝大多数,但真正富强的还是百年前的那几个列强。
一个国家和文明的成长和强大,其实最根本的因素并非政体、科技、主义等等,而在于能不能继续扩张,否则走上内敛之路,其结果必然是陷入瓶颈,只想从内部着手,是解决不到根本问题的。
内部的手段无非改革和革命,先说改革,基本是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没有哪个掌握统治权的既得利益阶级会愿意吐出吞下去的东西的。同时这种划分蛋糕,而不是新造蛋糕的搞法,在日益膨胀的人口和日益垄断化的社会中,也是不可能持续得下去的,蛋糕就那么大,而来分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即便分得最公平,大家也会掀桌子的,因为确实不够分了。西汉末年的王莽,这家伙多半就是个穿越者,大刀阔斧的要重新划蛋糕,利用国家强权想将权贵集团的蛋糕分点给下面的草民,结果却是天下大乱,另外还有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他们的改革无一例外的都遭到了失败。而且历来所有的改革,最初的出发点都是想从既得利益集团口中划出一块,但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变成既得利益集团更加疯狂的搜刮手段,王安石的青苗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还有后世的国企改制,无不如是,改革的利益被上层占有,改革的成本被下层负担,改革的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和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拉大了社会鸿沟、加重了社会矛盾。。
那有人要问,秦国的商鞅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搞的是扩张,是去外面抢蛋糕,而不是在里面分蛋糕,他把秦国上上下下都喂饱了。不过等后来六国灭了之后,周边的野蛮民族太穷,扩张的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于是大秦也就完蛋了,六国亡,大秦亡。其实如果当时周边还有几个富饶的文明国度的话,大秦肯定还能风风光光的延续下去。
改革之路不通,那就只有革命这条路了,便是反复重蹈王朝三百年的轮回,打烂一切,死掉大半的人,这样生存空间就空出来了。但这不是发展,这是民族和文明的周期性自戕。
因此,一个文明想要获得永远的成长,就只能不停息的进行扩张,原来是军事和宗教的扩张,现在则更多的是资本的扩张,当然,目的都一样,通过掠夺其它文明和国度的资源和财富,来喂饱自己的文明和种族。没错,这就是生物界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但生物界不就就是依靠食物链串联起来的吗?一路吞噬下去,自己才能生存,才能壮大,动物如斯,人如斯,国家和文明也如斯。当你停止了扩张,停止吞噬外部的食物,想靠消化自身的脂肪来存活,那只能越来越瘦,直至死亡。
现在许多人意淫在那个时期如何救大明,救华夏文明,开的药方基本都是效仿西方,照搬西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一套,其实西方是如何发家的,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是把非洲人的血抽干、把非洲的资源抢光,把美洲的印第安人赶尽杀绝、将美洲的土地全部霸占,然后在无数的尸骨上才建立起他们的绅士文明的。当然,其它文明干的事差不多也是这样,只是西方抢先爬上了食物链的顶层。
通向食物链的道路就是新大陆,谁占有新大陆,谁就拥有未来。实际上当时的大明帝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最后机会,也就在新大陆(印度那里人太多,文明早已固化),此时西方在新大陆的势力并不强,人口也不多,还各占一块地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大明不缺技术(主要是航海和军事技术)、不缺银子、更不缺人,弄个几十万无家可归的流民去北美大陆,让李邮差和张城管两位超级猛人领着,决对形成对西欧殖民者的碾轧之势,再发布一个《宅地令》,谁抢的地盘归谁,可以说用不了多少年,北美就成华夏人的天下了,届时有可能大明不复存在了,但华夏文明则必将踏上世界之巅。
只是很可惜,万历皇帝把西洋传教士进献给他的《万国图》当成书法作品了,不是当作军事地图,大明就此错过最后的机遇,华夏文明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唉——”秦川在梦中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