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太祖遗训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三百四十五章太祖遗训

胁坂安治确实来了,但他却没能进入船津湾,在船津湾的入海口,他撞见了一支混杂着大明船、高丽船和西洋战船的船队。对方的船只虽然过半都是运输船,但却有一艘吓人的西洋战船,还有十几艘大明战船,内中有五艘福船,另外还有几艘高丽的板屋战船,西洋战船和两艘福船以及其它的高丽船上挂的都是一面白色的“义”字旗,胁坂安治一看就头疼,这面旗帜他太熟悉不过了,剩下的十来艘大明战船则飘着大明火红的战旗。

胁坂安治吓了一跳,他知道现在已经和大明开战了,但大明的舰队怎么如此快就来到高丽海峡这边来了。他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由于在熊川被李舜臣烧了许多船,这次带出来的只有五十多艘船以及七八百的士兵,安宅船和关船倒有三十多艘,但胁坂安治却没有多少信心战胜对方,光是对方的一艘西洋战船和五艘福船,在火力上就完全碾压这边,想靠数量优势一拥而上也不是,对方另外还有十来艘战船,足以掩护那五艘主力战船。不过对方好像忌惮于他这边船只的数量,也不想与他轻易交战,于是两支舰队便在海上对峙起来。

这支船队,正是从登州回来的颜九船队,李惟俭、李雍、颜九、王海樱以及一位大明山东登州卫的一位镇抚将,现在就站在“海樱”号的剑桥上,眺望着远处的倭军舰队。此次回来,大明山东水师也派了十来艘战船一同前来,山东巡抚还派了这位镇抚将作为使者前来,上次山东只是派了个私人幕僚来晋州,因为当时大明尚未与倭国开战,现在大明与倭国宣战了,自然派出正式的官方代表。

李惟俭率领晋州船队到了蓬莱后,得到了山东方面的高度重视。此时万历皇帝已经诏告天下,要与倭国决战了,山东濒临前线,自然首先进入了战时状态,山东巡抚孙广和登州知府王云鹭开始着手整饬水军、修缮海防,总兵李承勋也在下面的各卫所征调兵丁,组建军队,准备听候朝廷的调遣渡海出征。

上次随李雍的妻兄去了晋州一趟的那位幕僚回来后,晋州的势力便进入了山东方面的视线,能有一支顽强的军队坚持在倭军的后方,对大明是非常有利的。登州知府王云鹭和山东巡抚孙广商议后,就想让水军派几艘船过去,一是摸摸那边的情况,二来也带些兵器粮草给晋州,以振作一下高丽人的民心士气,但没等水师出发,李惟俭带着船队就浩浩荡荡的来了。

李惟俭上岸后去拜见了蓬莱知县邢斌,邢斌赶紧领着李惟俭去见了登州知府王云鹭,王云鹭一边从李惟俭那里了解战况,一边派人快马向山东巡抚孙广禀报。孙广得悉后,便让王云鹭带着李惟俭来济南府,自己这边也向朝廷发出快报,因为李惟俭提出要大明赐火器火药用以御敌(上次李雍的妻兄只是搞了些硫磺、硝石回去,没有搞到火药和火器)。单是大明太祖却有祖训,严禁火器火药流入外国,以往高丽派人来大明,也只是求教大炮火器的铸造之法,然后购买硫磺、硝石和钢铁,回去自己铸造大炮、火器及配制火药,大明官方也睁只眼闭只眼。

而秦川却发现晋州根本就没有能力大规模制造火器,没有铁矿、没有硫磺硝石、也没有数量众多的技术工匠,甚至连炼钢的高炉都没有一个,那些作坊除了能打造冷兵器,就只能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进口上,一是找大明求援,二是找洋人购买,为此他和海商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议,还与王海樱订了亲。

当然,李惟俭这次也不是空口白牙来乞讨军器的,提出用粮食来换,这倒有点出乎孙广和王云鹭的意外,大明北方连年灾荒,粮食已经非常紧张了,朝廷才在宁夏打了一战,消耗粮草无数,现在跟着又要与倭国作战,而战事最终持续几时,无人能知,所需粮草,定是惊人。朝廷已经下旨,以后高丽战事所需的粮食,皆由山东供给,让孙广非常头痛,却没想到处于战乱的高丽居然还能运出粮食来,他自然是举双手欢迎,但李惟俭不仅要冷兵器,还要火器,涉及到大明祖训,他就不能做主了,只能请示朝廷。

孙广的加急奏折到了顺天府北京城,首辅赵志皋和兵部尚书石星也很重视,对于支持高丽人抗倭,他们没有一点意见,但要援助或是售卖火器火药给高丽人,得需要皇帝的同意,毕竟太祖的祖训在那里摆着的。

万历本来就因为立嗣的问题背着“违背祖制”的锅,这又要他出来“违背祖制”,便不怎么肯,而是示意石星出头。科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跳了出来,攻讦石星和赵志皋,他们本来就对赵志皋不满,认为这位首辅是皇帝的一条老狗,早该赶下台去换王家屏或王锡爵复出了,而石星则是赵志皋的一条狗,于是这件事情就上纲上线,变成政斗的工具了。这些御史,对于战争能否取胜,他们没有兴趣,如果在赵志皋的领导下战争失败了,也许他们会更高兴,这样才能彰显东林君子们的正确。

石星却耍了个花招,说高丽不是“外国”,他大言不馋的说道,“外国”是指诸如吕宋、倭国、天竺、天方以及西洋红夷这等荒远野蛮不受王化之地,高丽历来就是大明的藩邦,也一直深受王化,事大明如父,形同大明之州郡,怎么会是外国呢?说高丽是外国的,就是在搞大明分裂主义,大大的政治不正确。

在政治正确的大帽子面前,科道的御史们乖乖的闭上了嘴,只得偃旗息鼓灰溜溜的败下阵来。

万历觉得好笑,就问石星:“按礼部所言,只要历年恭顺进贡,就算藩邦,那西洋红夷也在进贡呢,就是倭国也曾三番五次请求恢复朝贡,他们算不算外国?”

石星一本正经的作了个揖,说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王化所至,皆为华夏,既为华夏,自是大明。”

万历叹道:“昔成祖爷王化四海,普及天下,朕却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祖宗基业,大明至于今日,烽火不断、灾荒连年,朕有愧啊。”

一见万历有下罪己诏的苗头,赵志皋、石星和屋内的内侍们统统跪下了,赵志皋道:“此乃臣下之过,陛下乃少有英明之主,岂能揽过与身?老臣有罪。”

万历笑道:“阁老话重了,朕偶感而已,不必如此,二位阁老快快请起。”

“多谢陛下。”赵志皋和石星爬了起来。

万历也让其他人站起身来,又问道:“高丽国全罗道和晋州孤悬敌后,居然还能支持这么久,可否派遣一支大军去高丽南边登岸,行南北夹击之势?”

石星道:“回陛下,此策虽是良策,但苦于我朝缺兵。年底前,能调到高丽去的只有四万余人,若分兵两路,易为倭寇所趁。另外山东水师实力不济,也无法转运大军,广东水师倒是船舰众多,兵力雄厚,但现在福建两广一带红夷、海盗四处作乱,实难于抽调北上。”

万历有些失望,再次叹息:“我朝养百万大军,用兵之时,却捉襟见肘,想太祖成祖时,动辄数十百万大军出动,横扫四方,威压天下,却也能国泰民安,是何故也?”

石星道:“陛下,卫所疲敝,积弊甚重,百万大军,实是百万农夫,各地能战者,无非家丁募兵,将领克扣一般兵士钱粮来厚养他们,却又能养多少?是故用兵之时,才缺兵少将,平宁夏是辽东宣大军为主,此番救高丽亦是,臣提请将火器火药给予高丽人,也是为了让我朝的这支军队能少些损伤。如果再来几次平壤之战,这支军队损伤殆尽,我朝几年之内都难以再建一支如此之强军,再有宁夏或是高丽之乱,就难以平定了。”

万历沉默片刻,转头问赵志皋:“阁老以为如何?”

赵志皋转头看了眼石星,心头埋怨,卫所军制牵连太广,又是太祖所创的祖制,岂能说动就动,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改也是温水煮青蛙,先把各方利益理顺了,让大家不至于吃亏太多以至于对抗,再来慢慢改,草率而动,不仅改不了,还会引起天下大乱。于是赵志皋慢条斯理的说道:“陛下,卫所军制乃是太祖之制,轻易不可妄动。卫所军不堪战,皆是因为一些将领贪渎懈怠,可诏令天下卫所,督促勤加操练,对于那些无能贪腐之人,则可选几个出来加以处治,以儆效尤。而今平定倭乱为重,待倭乱平后,再来仔细斟酌。”

万历其实深知卫所军制的弊端,也一直想加以改革,但苦于无人能分忧,石星提出来了,他正准备让石星出面来做此事,但听赵志皋这样一说,也知道当务之急是打败倭国,攘外必先安内,等击败了倭寇,再携胜利之威,行改革之事。

万历先把这事压下来了,但他和赵志皋以及石星却不知道,这大明的宫殿里面,就没有保密二字,很快这事就传开了。不久,石星就成了各地军头的眼中钉,改革卫所制首先就要侵犯这些大大小小军头们的利益,他们世代掌控着卫所,将卫所兵当作自己的农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现在石星居然想将他们连根拔起,这是不想让他们活了。

于是,石星不经意间,在得罪了文官集团以后,又得罪了大明的武将集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