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军令难统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三百零八章军令难统

正当宇喜多秀家和一众大名商议要调派军队北上增援小西行正之时,却接到了丰臣秀吉的书信,命令小早川隆景所部攻打全州(丰臣秀吉以为小早川隆景还在锦山一带),与从釜山出兵的细川忠信第九番队一起,再次合击全罗道。众人一听,知道他们的商议这下全成了泡影,太阁的命令是必须不择不扣的执行的,即便有异议,也得先执行再说,否则就不是方法问题了,而是能上纲上线的路线问题。

其实这次攻势的发起者却是九鬼嘉隆,他由于迟迟消灭不了李舜臣的水军,就想先拿下巨济岛,将战线一举向西推进到丽水和泗川一线,以便对李舜臣在丽水的基地形成直接威胁,但他又没有多少陆军,于是就向丰臣秀吉写申请报告,请求将对马岛上无所事事的第九番队调来釜山,和他一起去攻占巨济岛。

此时在名护屋的丰臣秀吉却是心绪不佳,他的母亲大政所病入膏肓了,眼看就要断气了,他正准备回大阪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他接到了九鬼嘉隆的报告,也没心思多想,就把前田利家、德川家康等人招来商议。

丰臣秀吉和众大名摊开地图一看,才发现目前的高丽战局并不怎么美妙,表面上看征服了大部分的高丽国土,但实际上也仅仅是占领了一些主要城镇,其余还有很多地方,包括广大的乡村地域,倭军在那里根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甚至全罗道全境都没有拿下。上次福岛正则和小早川隆景攻击忠清道和全罗道,也只是把忠清道拿下来了,后来明军入朝,福岛和小早川被紧急调走了,结果全罗道还保留在高丽人手中,这么一大块地方没有攻取,迟早是个巨大的祸患,而且李舜臣的水军就是靠着全罗道才能站住脚跟的。

最后商议的结果就是,第九番队和九鬼嘉隆的水军水路并进,不再去打什么巨济岛了,直接向西去攻打晋州,攻下晋州后再接着向西去打全罗道,北边则命令小早川隆景的军队再去攻打全州,以配合南线的攻势,争取尽快解决全罗道的问题。一旦攻下了全罗道,不仅能让李舜臣的水军无立足之地,还能把军队抽调到北方去对抗即将到来的明国大军。

丰臣秀吉大手一挥(猴爪一舞更恰当),下达了命令,跟着就急匆匆的离开名护屋城,回大阪去给他的母亲送终去了,高丽的战事暂时就委托给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两人来指挥。这时的丰臣秀吉还是私心太重,不敢信任和任用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二人,他明知道全罗道战事的半途而废,主要就是因为宇喜多秀家的无能,而且他也清楚在高丽的诸大名都不怎么鸟宇喜,而且宇喜本人根也没什么威望和能力来驾驭高丽的大局,但他还是不把前田或是德川派到高丽去,反倒继续替自己的这个养子站台。

丰臣秀吉走后,高丽战争的决策权就落到了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手上,前田利家是个厚道人,思想不够深沉,但对丰臣秀吉倒是一如既往的忠诚,遇到大事总是习惯性的要向大阪的丰臣秀吉请示。而德川是只老狐狸,深谙丰臣秀吉的处世之道,他更是从不提出不合丰臣秀吉意思的主张,同样是大小事务向丰臣秀吉请示,结果两人把名护屋城弄成了汉城和大阪之间的传达室,使得倭军战略层面上的指挥更加不畅。而在汉城的宇喜多秀家又镇不住场子,结果在高丽的倭军逐渐演变成了各自为战,这也是后来倭军在战略上陷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他们虽然屡次击败明军,而且兵力也一直比明军多,但却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基本上都处于战略的防御状态,任明军攻守自如。

到了战争后期,丰臣秀吉本人身体垮了,更是有心无力,全凭前方的将领自行做主,而名义上的总指挥宇喜多秀家,最后几乎没人甩他了,结果在高丽的大名们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割据集团,全都在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倭军在整个高丽的战线上,彻底变成了一盘散沙。

相反,大明和高丽一方却很快实现了军令一统,在最初高丽人乱来导致第一次平壤兵败后,大明便及时收拢了战略指挥权,建立了相当有效率的三级指挥体系,皇帝和内阁做出战略决策,前方的经略和提督制定大的战役计划,各军的大将根据自己的战略任务和角色,再依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策划如何作战。同时明军的作战再不让高丽人横插杠子,特别是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佯装撤退,把跳出来阻拦撤军的柳成龙抽了顿鞭子后,高丽人从此不敢再指手画脚,是战是和,是攻是守,都由大明全权做主。军令一统,使得明军即便在战术层面遭到多次挫败,但在大的战略层面都一直能保持主动权,这也是明军在高丽最终获胜的重要因素。

接到了丰臣秀吉的命令,小早川隆景这次是不敢违逆了,丰臣秀吉可不是宇喜多秀家,太阁殿下对“五大佬”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谁敢驳了他的面子,他正好借此拿下这五个最大的诸侯。于是本来欲北上的小早川军团掉过头来再次往南回去,不过小早川隆景虽然遵从命令南下,却并不打算去真正攻打全罗道,细川忠信的第九番队只有万余人马,九鬼嘉隆则几乎全是水军,晋州能够抽调万人大军来增援全州,那晋州的高丽军兵力定然十分雄厚,再有坚城为依托,细川忠信想要获胜难度很大,而九鬼嘉隆的水军是帮不上多少忙的,九鬼到现在都无法击败李舜臣的水军,肯定是不敢将兵力调到陆地上去的。而小早川自己,可不想再去啃熊岭、梨峙的硬骨头了,他打定主意,留在锦山观风水,如果细川忠信顺利,他就去攻打全州,如果细川忠信碰壁,他自然也不会去找苦头吃。

走到路上,小早川隆景又想起了与全罗道和晋州达成的停火协议,于是便修书一封,找了个高丽的被俘官员,让他带着信去全州见李洸,表面上是劝李洸和秦川投降,实际上是通风报信,表示他没有主动破坏停火,同时也暗示自己不会真正攻打全罗道。

倭军骑兵先是护送这位高丽官员到了锦山,然后再把他放归熊岭,等他赶到全州时,李洸、郭嵘、权栗等人却和晋州军一起去光州了,留守的将领不敢擅作主张,又派人把这位官员连夜往光州送。

此时的光州城里却是暗流汹涌,李洸、徐元礼带领着全罗道和晋州的本土集团,和空降下来的定远君李琈、前司宪府掌令现司宪府执义尹元康,以及钦差任福的钦差集团打起了擂台。现在朝廷终于知道了李洸在昌原的不战而退和在龙仁及锦山的大败,于是尹元康想通过定远君李琈的招牌把李洸拿下,然后建立起李琈的督师衙门,将全罗道的权力收归朝廷。但恰逢两路倭军来犯,于是钦差一行人就没敢去全州,而是折转身去了光州,结果不久传来砺山大捷和全州大捷的消息,全罗道居然转危为安了,而且这是开战以来第一次真正的胜利,李舜臣和那些义军报上来的胜利,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在战略上更是无足轻重,这而这次却是首次击败了倭寇的战略企图,让倭军第一次没能攻下他们的目标。

现在问题来了,李洸立了大功了,至少朝廷不能再处分他了,而李洸也知趣,上奏章表示自己将为以前的战败承担责任,愿意从全罗道巡察使的位置上退下来,但却力荐光州牧使权栗上位,这实际上是想要继续把持全罗道的军政大权。权栗不仅是“东党”人士,还是东党头目柳成龙的铁杆,肯定不会听“西党”巨枭尹元康的话,现在高丽朝廷唯一能掌握的地盘就只剩下全罗道了,“西党”已经保持了朝廷,自然不会容许“东党”继续霸占全罗道。

但没等尹元康想出好的办法,又出大事了,他派出接掌晋州的柳崇仁在路上被倭寇刺杀了,虽然逃回来的仆役和侍从口口声声咬定是倭寇所为,但尹元衡和任福却清醒的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全罗道和晋州的地方实力派在向他们亮刀子了,李琈、尹元康和任福自是不敢动,但收拾他们底下的人还是敢干的。

三人感到了事态严重,李琈虽然年少,但对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早已熟知,即便尹元衡和任福向他一再保证决没人敢伤害他,他还是怕李洸也找伙倭寇来杀自己,于是晚上睡觉也会让两三个侍卫在房中通宵值守。

不久,消息传回来了,李洸要回光州来觐见李琈,聆听圣旨,不过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而是和徐元礼一起带着一万多的军队回来,当时李琈的脸就白了,尹元衡叱问到:“前方战事紧张,大军何故南返?”

传信的军官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说道:“李大人和徐大人担忧殿下安危,特来给殿下护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