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大家都虚
谈判的第三天,沈惟敬与景辙玄苏和宗义智终于达成一致,于是小西行正带着几个大名来到谈判会场,准备签订议和条款。现在议和七款变成了四款,即:恢复堪和贸易、两国结盟、高丽割让南四道、倭军退出汉城并归还被俘的高丽王子和官员将领。
小西行正郑重的签下了自己的汉名,沈惟敬却没签,说是必须拿回去给天子御览,众倭将不禁有些恼怒,但小西行正却同意了,他知道一纸沈惟敬签的条款,根本就是废纸一张,至少得有明国的兵部尚书或是内阁首辅签字盖印的条款才能作数。
于是为了让大明钦差沈大人有足够的时间将议和条款送回朝廷,再等待朝廷的答复,小西行正同意停战五十天。停战线以平壤以北四十里的顺安为界,倭军不北上,高丽军和明军也不南下,沈惟敬表示一回到北边,就通知高丽军和明军停战。其实小西行长还打了个小算盘,眼看马上要到秋收了,只要没有高丽军或明军来捣乱,他就可以把平壤一带的稻田全部收割了,这样军粮就足以支撑到明年了。至于那些高丽人没有吃的,他可以管,就是必须来替倭军干活,不愿意的,可以去北边义州找他们的国君,倭军决不阻拦。
次日,小西行正带着众将送沈惟敬出了平壤,回去还是走的普通门,没让沈惟敬走北门(七星门)。到了城外,小西行正钦佩的对沈惟敬说:“沈大人胆色过人,独身游说于万刃之中,即便我国勇士,也无可比之人啊!沈大人,吾就在此等候佳音,若是贵国朝廷同意缔结条款,吾当即会率军撤出平壤,以表诚意。但若过期没有音讯,吾就不能束缚诸将了。”
沈惟敬心道,老夫是会回来的,不过是和大军一起回来的,五十天足够了,小小倭寇居然想逼大明签下不平等条约,没睡醒吧?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来,就从来没有对外服过输的,打得赢要打,打不赢还是要打,要么把你打服,要么大明自己被打垮,和亲、纳款、割地?那是懦弱的宋人才干的,我堂堂大明从不屑于此!
不过沈惟敬嘴上却诚恳的说道:“小西大人,待本钦差回去后,定会向天子和朝廷禀明尔等之求,想必天子宽仁,会斟情考虑的。这期间还望大名阁下约束兵士,不得妄动挑衅,否则本钦差这边就难以为尔等说话了。”
“沈大人且放心,吾定会约束兵士不得犯界,也望沈大人回去后约束住高丽人,他们可是巴不得我军和贵军打起来。”
“这没问题,那就不劳阁下远送了,就此告辞。”
“沈大人一路走好,吾派景辙玄苏大师送你至清川江边,以免高丽乱民戕害。”
“如此,多谢了。”
小西行正送走了沈惟敬,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宗义智道:“大人,这几日吾观这沈钦差言多虚夸,动辄以百万大军恐吓于我等,大明是有百万大军,但分散于各地,哪可能调集百万大军来高丽?”
小西行正道:“据说他在义州对高丽君臣传明国天子的口谕,说有七十万大军,就算没有一半,七万总是有的,也超过我军三倍。而南边诸军,却多走不开身,如果明国大军南来,我军如何能挡?是故吾才同意只割高丽南四道。”
“太阁殿下怕是不会允诺吧。”
“吾知道,今日吾就往汉城去,与宇喜大人和三位奉行商议,另外还要请宇喜大人尽快调集兵马北上,如若和谈破裂,首战必是平壤,我军孤悬于北,难以支撑。”
“那与高丽停火之事,是否真的施行?”
“明日就派兵士在顺安城北竖立标牌,划定界线,让高丽人知道。另外,吾走之后,尔等不可轻开事端,以免坏了和谈大事。”
“是,大人。”
小西行正当天就南下汉城去了,他没有想到他走后,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沈惟敬临走之时的话不幸言中了,高丽人中间果然出了内奸,而且确实是个贵人。
高丽君臣的嗅觉还是很灵的,他们很快就知晓大明的在辽东并没有什么兵马,连查大受的三千步兵都从山海关乘船过来的,而且他们还得知沈惟敬过江之后,并没有去侦探什么军情,而是打着一面写着“奉旨抚倭”的大旗,被倭军接走了。这下李昖和群臣都慌了,纷纷来驿馆见锦衣卫同知黄应晹,但黄应晹却和查大受一起去南边巡查去了,人既找不到,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李昖只得和文武大臣们商议,大家齐聚一堂,人人都惶恐焦躁,大明若是决意“抚倭”,那高丽就惨了,大家还真就只有逃入大明去当难民。当然李昖和文武大臣们不愿听天由命,他们又商量派谁去大明“哭秦”,最后决定派遣郑昆寿为请兵陈奏使,前往顺天府向大明天子乞求援兵。
然而大臣们内中的一位,站在远端殿门处的五军营正尉金顺言却起了二心。他是跟随都元帅金命元在临津江畔对抗过倭军的,只不过也是跟着金命元一枪不发、一矢不射跑了的,接连的惨败和无休止的逃亡,让他已经丧失了信心,现在大明都要不管高丽了,那跟着李昖跑还有什么意思呢?李昖倒是可以去大明当个太平王爷,他呢?靠着大明赏赐的残渣剩饭度日?要知道他和他的家族在高丽可是拥有大片田地和庄园,还有上千奴仆农奴以及上万佃农的。而且前阵子他听说倭寇加藤清正在咸镜道重用投降的县令鞠景仁,不仅封官许愿,还容许鞠景仁行割据之事,这让金顺言更加心动了。
于是下朝之后,金顺言就找到主管兵事的柳成龙,主动要求带人南下去侦探。柳成龙此时也在犯愁,金顺言主动请缨,他也想知道沈惟敬跑倭军那里去干什么,自然就允诺了,结果当晚金顺言就带着几个人走了。
路上,金顺言遇到了几处明军的哨卡,但他是官身,又有柳成龙给的令牌,明军一路放行,最后,一直等他过了清川江,查大受和黄应晹才得到禀报。黄应晹和查大受这些天一直在清川江一带查勘地形,刺探对岸的倭寇军情,以及等待沈惟敬回来,他听说一个高丽将领只带着几个人过江,说是去侦探军情,就觉得没对,于是让查大受继续在江边等沈惟敬,自己快马回到义州,找到柳成龙一问,柳成龙也感觉到了异常,派人去往金顺言家中,才发现金顺言的妻妾和儿女统不在了,据说金顺言走的第二天,他的家人就回老家去了。
“糟了,这厮投倭去了,”柳成龙顿足道:“他家乡在德川,那里也被倭寇所占,这不是投敌又是什么?”
“他知道些什么?”
“他在五军营当值,五军营早跑散了,现在只是空架子,平素也就来朝中点点卯,应该不知道什么机密之事。”
“他既然能一路从汉城跟着跑来,现在又知道大明要来援助了,为何此时还要跑去投敌?”
柳成龙想了想那天的事,突然恍然道:“那日说起沈钦差去往倭营了,还说起大明在辽东没有多少人马,大家都担心天朝会去‘抚倭’,这厮多半听到了这些,灰了心吧。对了,沈大人为何要去‘抚倭’?”
黄应晹看看周围,发现没有旁人,就低声说道:“辽东确实空虚,辽东大军陷在宁夏,至少得两个月后才能赶到,各地调发的军队会来得更晚,是故兵部尚书石大人才使沈游击前往倭寇假作招抚,实则行缓兵之计。”
柳成龙长吁一口气:“原来如此,害得我朝君臣惶惶不可终日,怎不早说?”
“此事机密万分,事不密则害成。”
“可与大王和首辅说吗?”
“可,但仅限他二人,不得再传与第三人。”
“好,但金顺言此獠投奔倭寇,难保不乱说,沈大人不就危矣?”
“无妨,倭寇即便得知,也只能怀疑,且我估计倭寇还是想与朝廷议和,否则沈大人的首级现在已经在江边挂起了。”
柳成龙一惊:“朝廷也想议和?”
黄应晹知道柳成龙担心什么,便笑着劝道:“柳大人大可宽心,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有这般议和的吗?”
柳成龙一想,大明自开国以来,对外从来不会轻易认输,每次不打个昏天黑地都不罢休,就是皇帝被俘了,都要继续打下去,这才损失了区区三千人马,就让大明屈服了?开什么玩笑!柳成龙心中于是大定。
当晚,柳成龙便对国君李昖和领议政崔兴源说了此事,李昖长吁一口气,叹道:“孤就知道大明天子决不会遗弃子民,那郑昆寿是不是要追回来?”
崔兴源道:“既已派出,不可召回,臣担心明廷还有人会主张议和,郑大人还必须前去顺天,面见大明天子乞求援兵。”
“那好吧,二位卿家还有事吗?”
柳成龙道:“臣担心还会有人效仿金贼顺言,殿下可让明军拦截所有南下的高丽官员和将佐,以后侦探倭寇军情之事,交由锦衣卫黄大人统管。”
李昖看看崔兴源。
崔兴源稽首道:“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