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明军入朝
如果问起明末那个将领最有名,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说起打开山海关投敌卖国的吴三桂,但却少有人知道,吴三桂却是抗倭名将祖承训的外孙,而且祖承训还有个同样投靠满清的儿子——祖大寿,就是那个吃光了锦州城百姓、坑掉了明朝最后一支大军、然后投降满清的食人狂魔。作为大明忠臣的祖承训,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子孙竟然如此龌龊不堪,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面跳出来呢?
祖承训,字伟绩,辽宁兴城人,祖家世代都是辽东将门,年轻时被父亲荐到李成梁麾下任亲将,跟随李成梁东征西讨,积累功勋,于万历十年(1582年)任辽东副总兵,加左军都督衔,负责镇守宁远卫,然后就十年没挪窝,直到高丽战争的爆发。
今年辽东的主力都被调往宁夏平乱去了,辽东空虚,于是祖承训所部两千骑兵成了辽东的压舱石,由宁远调到辽阳镇守,而不久,他就接到辽东巡抚郝杰的命令,率军朝鸭绿江方向移动,据说高丽那边有变。
应该说明朝辽东方面对高丽战争还是警醒得比较早的,五月底,辽东巡抚郝杰在派出镇抚林世禄前往平壤查探军情之时,就根据所得到的情报开始着手调兵遣将了,林世禄前脚刚走,郝杰就以巡边的名义派遣参将戴朝弁率领一千骑兵,来到义州对面的鸭绿江北岸。当平壤陷落的消息传过来时,戴朝弁随即率兵渡江进驻义州,逃亡途中的高丽国君李昖听说明军到了义州,马上否决了柳成龙等人主张的逃往咸镜道的意见,领着文武大臣直奔义州二来,直到进了义州城、真的看见了大明军队,从汉城一路逃亡过来的李昖才算真正的安定下来。
而此时顺天府北京城的万历皇帝和朝中大佬们,也终于等到了高丽的确切消息,同时来的还有高丽的求救使臣,朝廷顿时震动了,这才一个多月,拥有三千里江山的高丽国居然就快灭亡了!
万历和朝中大臣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高丽起先的报告遮遮掩掩,让朝廷认为只不过是小股倭寇作乱,后来的却是报告高丽军一溃千里,不免让万历和大臣们满怀狐疑。而现在高丽朝廷直到跑到鸭绿江边了,才正式向大明提请出兵援助,此时出兵,还有意义没有,另外倭国丰臣秀吉号称“借道伐明”,高丽和倭国到底有没有勾结,君臣也是吃不准。不过好的是,现在皇帝和大臣终于不再纠缠于太子和福王的继承权了(还是满清厉害,一句此乃天家私事,尔等奴才呱噪什么就搞定),大家终于把注意力转到正事上来,商议如何应对高丽发生的战事。
当辽东方面的报告和高丽的国书递到万历手中时,朝廷总算看清了此次战事的真实状况,同时也清楚了丰臣秀吉的最终野心,“倭寇之图高丽,意实在华夏”!万历冒火了,蕞尔小岛国,全靠当初太祖“不征”之命才苟延至今,居然也敢打堂堂天朝的主意,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最后,皇帝和大臣们高度一致的决定,出兵!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大明的庞大战争机器顿时围绕辽东和高丽开动起来,各地开始抽调精兵强将向辽东进发,而主要依靠的战略机动力量是辽东和宣大的边军,不过目前他们还在李如松的率领下平宁夏的哱拜之乱,暂时抽不了身,于是朝廷现在只能指望在辽东镇守的几千辽东骑兵先镇住场子,等待后面大军的到来。
得到朝廷的旨意后,辽东巡抚郝杰遂命令压箱底的最后两千骑兵,辽东副总兵祖承训所部前往义州,郝杰也知道靠这三千骑兵是不可能击败倭寇、收复平壤的,他给祖承训的命令仅仅是保护高丽国君和朝廷,守住义州,等待朝廷大军到来。同时他还派参将郭梦征押送两万两白银去义州,资助高丽小朝廷,因为此时高丽君臣和逃难的官民实际上已经断炊多日了,众多高丽百姓渡江跑到对岸的丹东乞讨。
李昖闻讯激动万分,亲自率领众臣和军民到义州西门迎接,见到了严整的大明天军和白花花的银子,他不禁感激流涕,高声颂呼:“皇恩罔极!皇恩罔极!”
而看到复国希望的高丽大臣和军民,也全都跪俯在地,叩头不已,齐呼大明皇恩浩荡。
如此的情景,在二百五十年多后,再次在义州(那时已改名新义州了)上演,一支支沉默的华夏大军,冒着头上飞蝗般的敌机,跨过鸭绿江,再次挽高丽于倾覆之际。中朝两国,铁血铸就的关联!
而此时稍微安定下来的李昖却起了另外的心思,他厌倦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厌倦了朝中无休止的争斗,他想内附大明去当个安稳王爷了,于是他不顾尹斗寿、柳成龙、尹根寿等群臣的谏阻,向大明提出内附的要求。
接到李昖内附请求之后,万历和兵部尚书石星等人商议一番,最后觉得还是保留高丽为上,一来高丽国土贫瘠,大明君臣懒得来管;二则高丽一向恭顺,此时同意内附有趁人之危的嫌疑,让其它藩属难免会起疑心;其三,毕竟高丽立国已经两百多年,根深蒂固,大明还必须依靠李昖这个招牌来号召高丽民众奋起反抗倭寇。
于是万历婉拒了李昖的内附请求,要他“尽忠护国”、“力图恢复”,一句话,我给你撑腰,你只管打。不过万历私下还是给李昖开了口子,允诺他一旦失败,就到辽东来当一个太平王爷。
李昖的心这下彻底安稳下来,于是摆出了一副中兴之君的架势,开始招兵买马征集粮草,准备配合明军一举夺回平壤,他还让都元帅金命元和平安道巡察使李元翼带领最后的一点兵马前往肃川,掩护在清川江架设浮桥,以备祖承训的大军南下平壤。
然而祖承训却呆在义州迟迟不愿出兵,高丽君臣们不禁焦急起来,不久前还惶惶不可终日的他们,现在摇身一变,居然全成了积极的进攻派,为了早日收复平壤,他们开始打起歪主意来了,在他们看来,只要大明天军一去,倭寇就只有逃命的份,怎么能够不自量力对抗天朝大军呢?
柳成龙和李元翼找到了祖承训,信誓旦旦的说,平壤只有两千倭寇,还兵甲不全,防守懈怠,只要祖将军麾下三千铁骑一到,倭寇必将作鸟兽散。祖承训开始有些不大相信,但柳成龙和李元翼拍着胸脯说情报绝对不会错,于是他的立功之心被挑动起来,在高丽君臣的吹捧中把巡抚郝杰的叮嘱置之脑后,决意效仿唐朝名将李槊,长途奔袭平壤,来个黑虎掏心,立下不世之功。
祖承训因为长期跟随李成梁作战,其用兵之法深受李成梁的影响,好出奇兵涉险,搞纵深突击直捣敌军中枢,一战定胜负。这种战术实际上非常冒险,几乎就是赌博,一旦敌方事先有备,很容易就会万劫不复,祖承训后来便是如此吃了大亏,而同样受李成梁影响的李如松也爱如此行事,结果最终把自己的性命搞丢了。
七月初,祖承训率领三千辽东骑兵和五百高丽骑兵在高丽君臣和百姓的欢送下,出了义州南门,浩浩荡荡向南进发,这时的他,可是意气风发,满腔都是封侯的激情,全然不顾的投入到前方的战争迷雾中去。
然而祖承训并不知道,这回他被高丽人给结结实实的坑了,平壤有多少倭军,高丽君臣们闭起眼睛都知道,光他们知道的占领平壤的小西行正军团就有一万六千多人,至于小西行正后面还有没有倭军,他们确实不知道。实际上,平壤南边二十里的凤山驻扎有大友义统的五千多人,再南边的百川城则是黑田长政亲率的四千多人,祖承训居然敢以三千骑兵去攻打有坚城为持的近三万倭军,真是不知者无畏啊!
而且更糟糕的是,高丽朝廷把明军到来、以及即将要攻打平壤的消息传得满天下都知道,他们是想以此来鼓舞高丽的军心民意,但却把明军置于了相当危险的境地,因为祖承训是想搞长途奔袭,打倭军的淬不及防,而这个行动必须建立在高度保密的基础上。实际却是,明军一出义州城,不仅高丽的老百姓,就是倭军也知道了,小西行正派出的物见队探子几乎全程陪同明军南下。
但小西行正却不敢掉以轻心,基于对大明的习惯性畏惧,他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三千骑兵只是明朝大军的先锋,于是他把外围的军队统统收了回来,全军都猬集在平壤城。但后来的消息又让他迷惑起来,三千明军骑兵的身后,并没有什么大军跟来,只有一些高丽的军队和民夫押运粮草。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明军不知道吾这里有两万人吗?明军不知道,高丽人肯定知道啊。”小西行正在平壤的行宫内转着圈子,手下的宗义智、松浦镇信等人都默不作声,眼珠子却随着他的走动转来转去。
最后小西行正转累了,他停下来下令道:“不管他,先吃掉这股明军再说。”
松浦镇信问道:“大人,明军可都是骑兵,逮住他们可不太容易。”
“把他们放入平壤城里来,然后封住城门,让他们一个也别想逃掉。”
“他们会轻易进城吗?”
小西行正一笑:“会,他们不是想要偷袭平壤吗,让他们来偷袭吧,我军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呵呵。”一众人等都笑了起来,这可是天赐的良机,不抓住可就真对不住天老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