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熙熙攘攘
“海贸虽有风险,但利润太大,通过海贸获取钱财,可以购置更多的兵器、雇佣更多的民壮,还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可不是水师。利用海军,我军可以彻底断掉倭寇的后路,甚至还能封锁倭国的海港,倭国本就是岛国,靠海为生,一旦锁国,看它能维持几何。”
秦川开始滔滔不绝的向在座诸人灌输海贸的好处,徐元礼是频频颔首微笑,他早就被秦川洗脑了,现在自然也希望把全罗道诸位大佬拉上船。李洸等人开始有些将信将疑,但当秦川说起泗川之战时,区区一艘西洋战舰就迫使整支倭寇水军舰队不敢轻举妄动,他们被震撼了。如果全罗道水师的几十条板屋船全都是这种西洋战船的话,那还怕倭寇个铲铲啊,直接打到倭国去得了。当然这种西洋战船是很花钱的,船上那吓人的西洋大炮一门都要几千两银子,一条船上几十门,这哪是打仗,纯粹是打钱。
钱从哪里来,秦川已经给出了答案,靠在陆地上收农民的税是收不到多少的,收多了农民还要造反。而西洋人那里有钱,秦川说他们满天下在抢,抢来的钱全用来买丝绸、茶叶和香料了,赚西洋人的钱,再利用大明的庞大资源,打造强大的海军和陆军,碾压东瀛岛国简直不在话下,甚至以后还可以……,在座的某些人不禁有些想入非非了,觉得倭寇说高丽王室懦弱,朝廷腐败,好像也没说错,朝廷的官军,居然连士兵的盔甲武器都配不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让士卒白白送死,简直无能之极,再说他李家的天下,不也是篡夺来的吗?
秦川一见众人都已入彀,边趁热打铁,将晋海银行和晋海商社两个怪兽放了出来。李洸等人心里一合计,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势和把控的国家资源来为自家做生意,简直不能再好,端的是无本万利,原来只是利用职权捞点好处,多收点苛捐杂税什么的,一任下来,也就能捞他个几万、十几万、顶天几十万银钱,还得当心政敌的攻讦、朝廷的追究,现在照秦川说的搞海贸,岂止区区数十万,就是百万、千万都不在话下,那王直、李旦不过是大明的商贾,都能富甲天下,他们还是官呢!要地盘有地盘,要人口有人口,关键还有兵,盘子这样还做不大,简直愧对人生。更重要的是,一旦做大,手头上就能有强大的海军和陆军,还怕朝廷个鸟,大家和谐,可以继续认朝廷的牌子,大家不和谐,这边船坚炮利,虚他个锤子。这挣来的富贵,自然也就可以传之后人,各自的家族,当然也可永享富贵了。
众人之中,只有权栗还心存些忠义,但他看到众人满脸潮红的兴奋之态,也就只能微叹口气,虽然他马上就可能接掌全罗道,但他清楚的知道,一旦全罗道上了秦川的船,上上下下的官员将佐,基本不可能保持得住初心的,不是吗?比他还忠义的李舜臣,早早的就和秦川勾结在一起,动用国家的水军参与走私了。如果权栗想要阻止这事,即便他是巡察使,估计也会被全罗道的官员们生吞活吃了,现在他也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先将倭寇赶出去再说,至于以后会怎样,那也是国君和朝廷考虑的事,他爱莫能助。
至于全罗道和晋州的大佬李洸以及徐元礼,现在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弃子,对朝廷的忠诚自然是荡然无存了,难道要让自己听从朝廷的旨意,漂洋过海去辽东苦寒之地,乞求国君的宽宏大量,然后在朝庭中上老老实实趴在地上当条狗,等待大明朝赏赐的残羹剩饭来苟延残喘?原来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也许这是个勉强可以保命的退路,现在?开什么玩笑!小早川隆景的大军都得低下头来和他们讲和,才能安全退回去。
最后,全罗道和晋州两方达成了友好互助、共同进退的同盟,具体条款如下:
如果有第三方(特意不说是倭军)攻击两家中任意一家,另一家必须救援,而两家中任意一家与第三方开战,另一家也必须对第三方开战;
晋海商行和晋海银行扩股,全罗道方面占股份额由两家协商决定,全罗道可以用钱粮入股,也可用船舶等实物作价入股,并按所占股份拥有对等的权益,还要把所持的一部分股份分售给全罗道的官员、士绅和商贾;
晋州和全罗道之间撤销关卡,鼓励商贾和货物的流通,两地统一关税,且关税互认,不再累收;
以后两地统一货币,市面上只能使用晋海银行铸造或是印刷的货币,暂时先用军票,因为晋州已经有了发行和管理的经验,同时也要保持军票的连续性,至于杂钱、碎银、大米什么的,统统不准再流通,百姓可以来银行兑换;
军票的价值和金银挂钩,不再和粮食挂钩,以后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钞票,辅以银币和铜币,金币也会铸造一些,但是用作镇库之物;
海外进来的金银铜钱,想要购置货物,必须先兑换成军票,当然海商也可以用军票兑换金银带去海外;
开设铸造厂、造船厂和马场,采用商行经办、银行筹款、官府和军队验收的方式,杜绝贪腐浪费和产出伪劣产品;
改革官学,推广汉字普及(因为出了高丽,就没人识得什么高丽文字了),地方考试中增加算学和地理,在士兵中扫除文盲;
……等等,林林总总数十条款,几乎全是秦川代表晋州方面提出来的,李洸等全罗道的官员又增添删改了一些,最后两家认可,在座几人纷纷签上大名,盖上印签,算是代表了全罗道和晋州的人民,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权栗最后一个签字,他叹了口气,知道这个怪物一旦放出了笼子,将来全罗和晋州必定不再是朝廷所有了,这就是一份独立(或是割据)的章程,但他能反对吗?不说以后这巡察使的位置能否坐得上,估计今晚都过不去,在秦川画出的金山银山面前,全罗道上上下下的官员、将领、士绅和商贾不发狂才怪,他来阻挡,无疑螳臂挡车。
最后,当秦川提出要礼遇小早川秀包,还要通过小早川秀包与小早川隆景挂上勾,打开倭国的市场时,已经没有人再提出异议了,毕竟倭国也是丝绸和茶叶的一个巨大市场,另外倭国的金矿、银矿不少,还能造优质的铁炮。这样的市场不打开,实在是很不合理,卖丝绸茶叶给倭国,再买来他们的铁炮,各取所需嘛,大家都能赚钱。至于铁炮打谁,那就是客户自己的事了,就像倭人买来丝绸,是给小老婆做衣服,还是给大老婆做衣服,高丽这边也没权管。
会后,秦川马上就行动起来,他把受伤的两三百倭兵统统送到倭军大营前面,另外,他找来被俘的小早川秀包的家臣,吉田太左卫门,将其放归,同时带一封信给小早川隆景。
当小早川隆景看到秦川的信时,愣了一下,秦川并没有说降与不降,而是想和他做生意,因为打仗,全罗道和晋州都积压了一批丝绸,现在运不出去,问小早川隆景要不要,价格好说。隆景自是知道丝绸在倭国的价格的,开战后,明国和高丽的丝绸基本断货,只有靠李旦走私一些进来,价格已经翻了倍。
小早川隆景想了想,觉得这也是拉拢秦川的一条路径,再说自己在高丽这两个月,几乎一无所获,高丽的城池要么被前面的倭军占领和扫荡过了,要么就像全罗道一样,他打不下来,部队屡遭挫折,还捞不到战利品,兵士们早已是怨声载道了。而太阁那里,只管粮食,军饷、装备和弹药什么的都要自筹,而他在高丽这里却刮不到什么油水,再这样下去,怕是很多官兵都要跑回国内去了,把丝绸弄回国去高价贩卖,多少也能解决些问题。于是他给秦川写了回信,提出交货的价格、数量和渠道,让吉田太左卫门带着信回去找秦川,还吩咐吉田太左卫门以后就由他来负责与秦川打交道。
当天晚上,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等人正在商议明日撤军事宜的时候,吉田太左卫门又回来了,告诉小早川隆景,秦川提出要用铁炮来交易。
“荒谬!”立花宗茂忍不住嚷了起来:“怎么能将武器资于敌人?”
小早川隆景却眯起眼睛想了想,说道:“我军这次损失了这么多铁炮,再丢失一些也不为怪,”他对吉田太左卫门说道:“这样吧,你今晚再跑一趟,告诉秦川可以给他三百杆,多的没有,但丝绸要多给一些,具体数量你去给他谈,明晨两家交换货物。”
立花宗茂说道:“义父,这行吗?如果被其他大名或是太阁知道了,该如何说?”
“唉,”小早川隆景叹道:“你也知道,这两月兵士们一无所获,作战也不利,士气堪忧,不弄些钱财来犒赏他们,以后谁还为吾奋战。这批丝绸到了,就可以给兵士们许诺,等丝绸贩运回国了,人人都能领赏。另外,秦川敢与我军来往交易,一旦高丽朝廷知道了,他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正好可以拉拢于他。”
立花宗茂听了,不再多言,不过他多少有些丧气,这仗打到现在这般模样,居然和敌人做起生意来,确实让他有些转不过弯来。
同样与立花宗茂一样惊掉下巴的还有李洸、郭嵘、权栗等人,而徐元礼是早就见怪不惊的了,早上还打生打死的,晚上就能作生意了?而且小早川隆景居然同意拿铁炮来换,这也太梦幻了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秦川笑道:“这世间就没有解不开的结,解不开,是因为价钱还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