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西风欲来
李洸召集的会议开了大半个时辰,最后却并没有怎么涉及到近在咫尺的倭军,似乎兵临城下的倭寇并非什么要紧事,与诸位大人的去留升迁相比,简直就是末等的枝节小事,大家想的、说的,都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利益。
最后秦川都不得不佩服这些官员们的沉着镇定,房子的火还在烧,他们却先在划分火烧过后的家产了。当然,为了晋州和自己的利益,他也积极的参与了进去,于是他把与大明开埠的事情说了出来,没想到李洸等人也是求之若渴,全罗道这里距离鸭绿江太过遥远,等大明天军打过来不知是何年何月了,如果能跨海与大明搭上关系,全罗道的底气自然增加了无数倍。
李洸更是干脆,他认为李舜臣的水军既赶不走倭寇,也切不断倭寇的后路,那就保持与倭寇水军对峙就得了,应该把力量转移到维持和经营与大明的海贸上来。全罗这里除了粮食有余,其它诸如钢铁、火药、马匹、兵器,乃至人口,什么都缺,而大明那里却是除了缺粮食,什么都不缺,而且由于大明连年遭灾,有大量人口沦为流民,正好可以招募一些兵丁,因为大明北方的民众普遍比高丽人要壮实得多,打仗干活都有把子力气。
郭嵘和权栗也表示赞同,全州和光州的军队,这几个月的仗打下来,已经折损大半了,而全罗道如果再搜刮丁壮来充作兵员,那种田开矿什么的,就只有老人和女人上了。现在倭寇撤退了,秋收自然没人来祸害了,全罗道民众自己勒勒裤腰带,多给大明朝送些粮食过去,以表孝顺之心,然后换回钢铁、兵器和壮丁,以抗击倭寇将来的进犯。
最后全罗道和晋州两家达成协议,秋收之后,再组织船队去登州,全罗道的两支水军,将会调集一半的船只用于运输和护航,同时李舜臣的作战范围,将缩回到巨济岛以西,守住泗川、丽水一线即可,没必要再去攻击巨济岛以东的倭军。李舜臣即使打掉再多的倭军战船也无济于事,毕竟人家是举国之力,这边只是区区一个全罗道,拼消耗哪里拼得过人家。
等到诸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李洸才想起还有个定远君李琈来了全罗道,便说道:“想必诸位都知道了,定远君和前司宪府掌令、现司宪府执义尹元康,以及钦差任福来全罗道了,本来他们上岸后是打算来全州的,结果听说这边吃紧,就改道去光州了,等这边的战事结束,如果全州失守,估计他们又要出海了。这次除了三位大人,据说还来了一些候补的官员,多半都是‘西党’之人。如今东风退了,可‘西风’又来了,东风西风,都是奔着全罗道而来的。对了,还有徐大人您,据说朝廷派了柳崇仁来任庆尚道左兵使兼晋州牧使,这次随定远君一并来了,估计不日就要前往晋州。”
李洸顿了顿,瞟了眼秦川,接着对徐元礼话中有话的说道:“徐大人,这柳大人来了,你要好生迎接,决不能让柳大人有所闪失。记得上回泗川的犯官郑弘,押解途中居然被倭寇劫走了,现在全罗道这里兵荒马乱的,一定要护得柳大人的安全。”
徐元礼一听李洸只说柳崇仁,不说自己,知道这回朝廷多半要把自己一撸到底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笑道:“这小小的晋州,居然要放两尊大神了,前有诏谕使金大人,这又来了兵使大人,快把晋州小庙的门槛挤破了。”
众人听了,发出一阵笑声,其实人人心里都透彻,如果这柳崇仁大人足够聪明,就留在光州当菩萨,大家把他高高拱起,如果铁了心想去晋州上任,恐怕他是永远走不到晋州了,除非定远君李琈陪同他一道前去,但李琈是贵人,不能轻动,不可能为了一个兵使上任而涉险去晋州的。
李洸又对秦川说道:“秦保民使,如今来的这两位,定远君李琈和尹元康说起来都和你有些瓜葛。”
秦川一愣:“与下官有瓜葛?不可能吧,下官可从来没有去过王京,又怎会认得王子殿下和尹大人。”
“呵呵,你救的贞慎翁主,可是与定远君是同母姊弟,据说定远君自幼还被贞慎翁主管教。还有那尹兴廉之女,却是尹元康的嫡亲孙女。你救的这两个女子,可真是救得巧,这两家如今都欠着你天大的人情啊。”
秦川这才想起尹佳慧是尹元康的孙女,便说道:“下官救她们,实属巧合,下官回去后,就将翁主和尹小姐送来光州。”
徐元礼却道:“尹家女子不是认了李惟俭做义父,要和你定亲了吗?这下好了,你可以和她一起去见尹元康了,本官愿意替你保媒。”
李洸等人听了,一起看向秦川,这家伙居然乘人之危,把尹老头的孙女搞到了手,嗯,很不错。咦,还有翁主呢,说不定这一路上……,啧啧。
李洸意味深长的笑道:“哦,这是好事哦,到时候老夫少不了来讨一杯酒吃。”
秦川明显感觉到了众人暧昧的眼神,他想表白自己,但想到自己确实和两位女子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再多说的话,只能是越描越黑,就干脆不说了,转而说起小早川秀包来:“此事待下官拜见了尹老大人再说。对了,巡察使大人,下官准备把小早川秀包带回晋州去,免得被人弄去献俘什么的,到时候得罪了小早川隆景。还有,受伤的降倭要还给倭军,另外再挑几个倭将放回去,这也是答应了小早川隆景的。他把在梨峙俘获的我军兵士都放了,据说现在山中躲避,权大人已经派人去找寻他们了。”
李洸想了想,他也觉得如果小早川秀包如果被尹元康等西党份子看到了,很有可能会被弄到北方去献俘,而且小早川秀包的小命多半也难保住,秦川和徐元礼掌控晋州的力度比他掌控全州的力度要强,把小早川秀包送去晋州,应该比较稳妥,决不至于半年后交不出人来,于是就同意了:“好吧,送去你那里也好。还有这总共一千多的降倭,放在全州也是麻烦之事,全州这次死了这么多人,百姓对倭寇都是咬牙切齿,我军又不能杀俘,你干脆一并带走得了,我这里拿粮食养他们,会开罪百姓的。”
“没问题,我军回师之时将他们带走即可。”秦川现在对分化瓦解和降伏倭寇有一套办法,自然不会拒绝,这一千多降倭,最次也是一千多强壮的免费劳动力,更不要说这个年代的倭兵,几乎个个都是利己主义份子,哪会像后世那样愚忠于什么天皇,对他们而言,天皇只是个被太阁殿下养在深宫里,成天玩女人的吉祥物。武士道,此时还不是“精忠”之道,而是晋身之道,大家拿刀子拼命,并不是为主子尽忠,而是为自己搏前程,哪个主子给的钱多,哪个主子看起来更有前途,就跟谁,至于主子是不是东瀛人,这有关系吗?
李洸又说道:“对了,你这回缴获了这么多兵器,盔甲什么的就算了,铁炮你才拿出来两百杆,你也知道,现在全州的老兵死了大半了,以后得靠新募的民壮,他们打仗可不得行,还得要铁炮来守这全州。老夫也不多要你的,缴获的铁炮,一家一半如何?”
秦川转头望向徐元礼,徐元礼笑道:“巡察使大人客气了,此战全罗道损失如此惨重,我晋州军自会鼎立相助,就按巡察使大人所言,一家一半。秦川,这次缴获了多少倭寇的铁炮?”
“大约有六七百杆。”
“这样,就再送两百杆铁炮,巡察使大人意下如何?”
“好,好,还有,秦川,你这大炮是如何能用在野战的,你得派人来教授我军。”
“行,等会下来就挑选炮手过来传授。对了,巡察使大人,还有件事,就是我晋州的商贾来全罗道贩运商货,一路之上关卡甚多,而全罗道商贩来晋州贩卖,晋州却只收一次税,两地能不能裁撤关卡,鼓励流通,各自只收一道税,便可通行两地。”
李洸有些为难:“原来也没这么多关卡,战端开启之后,招兵买马打造兵器,都要海量的钱粮,单靠田赋,一年两次,既缓且不济。”
“敢问巡察使大人,这所有的关卡一月能收多少钱粮?”
“唉,战乱之际,商贾很少,哪里收得了多少,聊胜于无吧。”
“既然如同鸡肋,何不废之,大人若想聚财,莫不如经营海贸。”
“海贸?不就是去登州贩粮食吗,粮食还要留些自用,终究卖不了太多。”
“大人,海贸可不单是贩粮,贩粮主要为了获取大明的钢铁火药,要想赚取钱财,丝绸、茶叶才是大头,把这些东西运到南洋和倭国去,利润巨丰,远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