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铤而走险
第三十六章铤而走险
勇敢不是为赢得别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保护。
在炮火连天的“文革”武斗中,我于了一件当时说是极其愚蠢,现在又说是极其光荣的事——在辽西山区里冒险救出一个“走资派”的生命。
这个走资派就是当时辽宁省物资厅的干部、负责山区备战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陈处长。因为他发现当地造反派的头头们盗卖备战物资,很是气愤,就把此事详细记录下来,等形势稳定后要到上级机关报告。
造反派的头头们慌了,决定要除掉陈处长。他们派荷枪实弹的武卫队员把陈处长住的宿舍包围,但碍于我们大连来参加备战建设的一百多个工人面,不敢明目张胆地下手杀人,便想出一个险恶的招法,勒令“走资派陈xx只能在宿舍周围10米以内活动”!因为厕所离宿舍15米,陈处长肯定要上厕所,那样他们就有理由开枪。陈处长开始想逃跑,但附近的红石火车站早被造反派重兵把守,他就是插翅也难飞,只能在宿舍里用脸盆大小便,艰难度日。
我们安装队近百个工人全都同情陈处长,但面对造反派的枪口却是不敢怒更不敢言。这时,我义愤填膺地激动起来,当时我只是一个年轻的焊工,却觉得有责任解救这个有革命觉悟的走资派。我和其他三个和我一样激动的年轻工人,自动成立四人抢救战斗小组。首先是安装队的工人师傅们全都出来掩护我们,他们在我住的宿舍与陈处长宿舍之间(约30米距离)闹闹哄哄地走来走去,把我夹在闹哄哄的人群中,这样我乘机走进陈处长的宿舍。谁知这个四十来岁的处级干部竟然哭起来,因为从宿舍的后窗上就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造反派列队走来走去,很像电影里丑化美国巡逻兵的镜头。陈处长说他在朝鲜战场上没有被敌人的枪弹打死,今天却要死在革命群众的枪口下。我一听更激动,说你肯定死不了,我们有一百个把握把你安全地救出去。说着我就把随身带来的焊工工作服套在陈处长身上,并把焊帽也扣在他的头上。这时另外三个人也进来,我们四个人把吓得浑身打颤的陈处长夹裹在中间,在外面闹哄哄的人群掩护下,大胆地走出门来。
因为造反派死死地把守着通往火车站的山区出口,我们的救助计策是逆红石车站方向,朝更深更远的喀喇沁左旗蒙族白治县山区走去,穿山越岭绕到红石上一站凌源火车站,乘承德开往沈阳或锦州的火车逃遁。当时辽西的造反派是一派掌权,所以连深山老林的村子里,都得有他们发的证件(人们戏称“良民证”)才能通过。这样我们连山路也不敢走,只能在树林和乱石丛里艰难前进。正是秋季,树林灌木繁茂,每走一步,都要费尽气力地折断一些树枝,那时大自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遭到破坏,我们不时地就被前面“唿咚”一下跳出狗一样大或驴一样大的动物吓得浑身冒汗。我们的武器就是干活的工具,钢钎和扳手,要是撞到持枪的造反派武斗人员,绝对会完蛋。最可怕的是听到狗叫,因为狗叫证明前面就是村庄,我们就赶快往更黑的山丛里跑。但我们没有一个害怕的,现在想想并非勇敢,而是年轻气盛,觉得挺那么刺激的。
我们又累又渴一直走到凌晨两三点钟,几乎就累得一步也走不动时,却惊喜地发现前面有钢轨的闪光,这才知道我们终于绕出了喀左山区。但我们发现虽然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却远没有到达凌源,而只是到了一个离红石很近的河汤沟小站。我和一个工人护着陈处长迅速地藏到车站旁的树丛里,另两个人去车站打听有没有去沈阳的车,竟然很快就买回来车票,原来马上就有一趟开往沈阳的火车进站。但因为是慢车,所以还要在我们刚刚逃出来的红石车站停车上下旅客,这真是要命。
我上车后就找到列车长,直率地说出我们现在的危险,希望他能帮助。列车长说走资派是坏人,我们怎么能帮助坏人呢!我说我也知道走资派是坏人,但坏人就可以随便枪杀吗?我们就是要把他押送到沈阳法院审判;列车长冷笑着甩开我走了。可万万没想到一个年轻的女列车员却主动对我说,我给你找一个干净的厕所,然后锁上门行吗?我感动得简直就要爱上她了。这样,我们和陈处长挤在厕所里,我想,要是造反派上车检查时发现了,我就用手中的钢钎和他们拼命。只要能顶住几个小时,火车开出辽西地区就是胜利。火车在红石站停下,我们听到造反派上车检查的吆喝声,紧张得都憋着呼吸。一连保护了几站,最后确定不再会有危险后,我们才走出憋闷的厕所下车,从车外看到厕所窗口里流着泪水的陈处长,我们挥手示意,你绝对安全了。
当我们返回红石车站时,被埋伏在车站玉米地里的武斗人员截住了。虽然我们当时巧妙地搪塞过去,而陈处长的失踪,还是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并向我们发出最后通牒式的威胁。整个安装队全慌了,他们开始埋怨我们不应该干这件事,有的人甚至迁怒于我。
这时我才明白,冒险对付不了危险,只有勇敢才是真东西。也许我太年轻,太年轻很容易勇敢,我说,你们不用怕,如果对方真的为难大伙,我一个人去自首。我记得我刚说完这句话时,师傅们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他们认定我不是英雄就是傻瓜。但从此整个安装队都以沉默代替往日的惊慌,沉默有时是一种更强的力量。这就使荷枪实弹的造反派们不敢轻易造次。
从此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勇敢不是为赢得别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保护。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