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樊城之战究竟该不该打?这场战争对三国格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樊城之战又称“襄樊之战”,是由东汉末年三国之初著名将领关羽发起的一场战争。
概述“樊城之战”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发,进攻曹魏所占领的襄阳、樊城。此战关羽似乎有必胜的把握,率兵围困襄阳、樊城。
当时负责守卫的曹魏将领曹仁手中的兵士并不多,大部队都被曹操带去打汉中了,虽然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了,但由于损失惨重,并没来得及补充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曹仁选择了坚守,等待援军到来。
曹操在得知樊城危急时也是非常重视,立刻命于禁率领三万大军前去救援,却遇到了连绵大雨,导致“汉水泛滥”,关羽趁机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打败了于禁。并俘虏了于禁等曹魏将领,擒杀了庞德,期间更是有一些曹魏地方官员及草莽英雄投靠关羽。
此战关羽重创了曹魏而威震华夏,甚至吓得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最终被司马懿等人劝止,并建议曹操联合孙权对付关羽。
于是曹操派人联络孙权。而此时的孙权也早已看不惯关羽的傲慢,尤其是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希望两家联姻,结果却被关羽拒绝,并说出了那句名言“虎女焉能嫁犬子”,这对孙权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侮辱。
就在关羽全力进攻襄樊的时候,吕蒙向孙权上书阐述了自己计划,并向孙权保证,只要依计行事,不仅可以攻取荆州南郡,就连关羽也会被擒获,并被潘璋所杀。
我们都知道,荆州四通八达,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一处战略要地,可以说谁得到了荆州的统治权,谁就有了一统天下的条件和机会。因此荆州也一直是曹操、刘备、孙权一直都想要得到的。只是三家穷其一生也没有谁完全占据过整个荆州。
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孙权自然不想错过。于是在吕蒙和陆逊的策划下,一场大型的围猎行动悄然展开,而猎物正是关羽。
东吴对付关羽的手段很简单,就是主动向其示弱,并利用关羽骄傲自负的性格,大肆讨好他,拍他的马屁。别说,关羽还真吃这一套,很快就对东吴放下了戒心,并抽调了荆州的防守兵力赶赴樊城。
此时虽然徐晃已经率援军赶到了阳陵坡,并逼走了关羽驻扎在郾城军队,但徐晃所率领的军队并不足以解樊城之围,只能靠挖地道和射书箭的方式和曹仁互通消息。
与此同时,东吴这边在吕蒙和陆逊的策划下已经做好了一切部署,并派人给曹操送了一封书信,请求双方联合讨伐关羽,并请求曹操为他保密。
接到书信后曹操有些犹豫,就问群臣该不该保密,群臣都说应该保密,只有董昭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当表面上答应孙权替他保密,但暗中却要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并阐述了这样所带来的好处。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采取了董昭的建议。
关羽得知消息后果然犹豫不决,不肯撤兵,于是曹操从洛阳南下解救曹仁,听从桓阶的建议驻军摩阪,并先后派遣了殷署、朱盖率领十二营精锐前去徐晃处增援。如此一来,其实曹、孙两家已经对关羽形成了合围之势。
而就在关羽和徐晃交战不利时,东吴这边也终于出手了。吕蒙率领精锐士卒假扮商人“白衣渡江”偷了关羽的塔,守将糜芳、士仁(《三国演义》中为傅士仁)投降,可以说吕蒙攻取荆州南郡几乎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关羽怎么也没想到东吴会背后捅刀子,得知南郡失守,关羽似乎乱了阵脚,立刻率兵向南回撤。
曹魏这边,在赵俨的建议下,曹仁并没有率兵追击关羽,同时,曹操也第一时间向曹仁下达命令不准追击,很有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感觉。
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关羽不但没能打下襄阳和樊城,还丢掉了经营多年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可谓是得不偿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关羽战死完全是自找的,是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那么抛开这些不说,单从当时三方的格局来看,樊城之战到底该不该打,该怎么打,又该在什么时候打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樊城之战该不该打
首先,我个人认为樊城之战是必然要打的。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跨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所以,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樊城之战是不可避免的,要做的只是等待一个时机罢了。
二、樊城之战该怎么打
既然樊城之战不可避免,那么该怎么打呢?其实这个问题在“隆中对”中也给出了答案。只是关羽选择的时机不对,而且关羽过于骄傲自负。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关羽显然不懂这个道理。
樊城之战是曹魏阵营和刘蜀阵营之间的一场对抗,其胜败对双方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关羽在发起这场战争之前就应该很清楚。正是因为这样,关羽更应该主动和东吴打好关系才对,何况双方本来就是盟友。
可是关羽不但没有那样做,还在这个关键时候得罪了孙权,这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孙权为什么宁愿背弃孙刘盟约,也要出兵攻打关羽的原因之一吧!
三、樊城之战该什么时候打
既然说了发起樊城之战的时机不对,那么这场战争到底什么时候打才是最佳时机呢?
樊城之战开始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当时汉中之战刚刚结束,刘备刚拿下汉中自称“汉中王”。而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之久,最终虽然刘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蜀汉阵营也是损失惨重。
据史料记载,虽然汉中之战曹魏阵营损失更大,但刘备一方也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蜀汉方面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换句话说,汉中之战刘备也只是惨胜罢了。
加上刘备刚拿下益州、汉中,可谓是百废待兴,政权内部并不稳定,这些都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吸收。况且汉中之战中刘备一方损失了大量兵力,因此更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占据中原地区,资源丰富,是三方势力中实力最强大的存在,汉中之战虽然让曹操损失了不少兵力,甚至还损失了心腹大将夏侯渊,但并没有伤及元气,对曹操的实力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综合来看,此时发起北伐肯定不合时宜,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时机呢?
刘备想要发起北伐,首先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囤积足够的粮草,修养士卒。对内需要平衡益州内部各方势力,这是每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都需要也是必须首要去做的事情。对外扫除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同时巩固孙、刘两家联盟,再等待时机发起北伐。
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刘备是不可能公然发起北伐的,毕竟各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北伐的条件。
既然蜀汉短时间内不具备北伐的必要条件,关羽为什么还要执意发起战争呢?
其实樊城之战的诱因就隐藏在汉中之战当中。我们都知道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其中曹魏所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大军,刘备一方也投入了十万兵力。虽然早期刘备阵营处于被动,一直被曹魏压着打,但后来经过一系列部署,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扭转了战局,刘备也首次战胜了强大的曹操。
在这场战争中,蜀汉各级将领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老将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阵前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论功当排首位,也因此被刘备封为“四镇将军”之一,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就连刘封和降将孟达、李平等人这样的小辈也率兵攻下了上庸,立下了功劳。
看着这些将领纷纷立功,作为蜀汉阵营中的武将一哥,向来骄傲自负的他心里是什么感受?自然会觉得自己的风头被他们给掩盖了。
尤其是关羽得知黄忠和自己同时被册封为“四镇将军”之一时,甚至想要拒绝刘备对自己的册封,还说:“大丈夫岂能与老卒为伍!”这摆明了是看不起黄忠,认为老将黄忠根本不配和自己平级,还好费诗能说善辩才说服关羽接受了册封。
关羽虽然接受了封赏,但内心还是很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觉得自己应该拿出一点成绩来证明自己。而汉中之战曹操大败,正好给了关羽证明自己的机会,他迫切的想要打出一定的成绩出来,再不济也要趁机拿下樊城,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彪炳历史。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但可惜的是,关羽遇到的曹魏大将曹仁这个硬茬子,此人常年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善于谋略,是曹操手下少有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兵力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城池四个多月,这是关羽想不到的事情,其中也有轻敌的成分。
而关羽更加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盟友会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刀子,而担任镇守后方要地的士仁、糜芳两位将领会临阵倒戈,不战而降。
孙权为什么执意要夺回荆州?
其实东吴惦记荆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周瑜和鲁肃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夺回荆州的全部统治权。但双方经过多次交涉,都没能达成意见一致。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对东吴来说,关羽所镇守的荆州三郡无疑是一把悬在孙权头顶上的利刃,随时都可能给自己来上一下。所以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东吴都有理由必须拿到荆州统治权。
而且,东吴的地盘处于长江以南,它想要进一步发展,荆州是最好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