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老鹏头走后,喜梅回村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了。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工厂“租”了两间独立的房子。这房子原本是工厂的员工的宿舍,后来一员工转到了分厂上班,这两间房也就一直空闲着。正好喜梅最近也在到处寻一个房子住,索性两间空房当人情送给喜梅住了。
房子一共4层,住了大约20户人家。每一层是一排由十来个大小统一的单间组成。每个房间15平左右,没有厕所,没有水龙头。光溜溜的房间,哪怕是这样,对喜梅来说,都是十分满意知足的。喜梅住在二楼,住的两间房并排各着,正好一个作为厨房,一个作为卧室。房子的背面是硕大的农机厂,生产各式农作工具。宿舍楼前面是一个很大很大四四方方的院子。院子侧边有一颗粗壮的樟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给这个院子带来勃勃生机。大院子门口,直通热闹的街市,这倒是对做点小生意挺方便的。因为工厂处于半就业转态经营着。所以对这边的居住人员,工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在意谁住谁不住,反正巴掌大的小镇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喜梅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找到房子后,喜梅就从学校老三家搬出来住了。银荣家的居住空间提高了些。她家俩儿子,大聪和小聪也都上初中了,需要有各自的房间。房间中间用隔板一分为二,这两小隔间使他们高兴了很久。
喜梅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街上去炸面窝卖。生意结束后,提着家伙事回家了。
“倒粑婆,今天卖得怎么样了,都卖完了吧。”隔壁张惠说到。
喜梅回答道:“今天阔得,基本都卖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自己就当早饭吃了。你这是准备去接小孩吧。”
彭娟说:“是的啊,去接他回家吃中饭。”说完就撩上自行车走了。
这镇上没有人知道喜梅是谁,但你要说“倒粑婆”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十多年的小买卖,让街上、村里的人都基本知道她是谁,在做什么营生。“面窝”也叫“倒粑“,以前还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外地商人,听说这本地有“倒粑”这个小吃,突然很感兴趣,投资了十几万搞这个小吃,最后发现“倒粑”就是“面窝”。
每天起早贪黑的做点小生意,也最多维持个温饱,使手头宽裕些。
玉婷自从爸妈去了当地新开砖厂上班后,奶奶喜梅就负责照顾她了。每个月定期会收到100块钱作为玉婷的生活费。那个年代,100块已经算很不错。
莲在砖厂负责食堂做饭,一个月到手工资也就300块。而鹏洲从一个“失败”的小包工头,转行成了砖厂设备的机修师傅。
94年左右,砖厂老板江生揣着20万起手创业干起砖厂。一天夜里,不请自来的江生到鹏洲家里做客。提着两提瓶白酒一条长城香烟和零零散散的水果之类的到家“拜访”。推杯换盏,促膝而谈。承诺以后让鹏洲跟着自己干,绝对比你现在强。当时鹏洲确实工地干得不景气,赚的钱买了个拖拉机后来也因为喝酒开车,开沟里报废了。加上家里父亲也去世,手头确实不宽裕。在江生构想的伟大宏图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鹏洲跟着自己干:“兄弟,现在大环境就这样,这几年小楼盖起的速度,兄弟你是知道的吧,砖厂肯定能开起来,等兄弟我发达了,你房子,票子,还用愁吗。只要帮我过了这一关,咋们以后哥几个就是有福同享了。”
鹏洲猛的抽了一口烟为难说道:“不是兄弟我不帮你,你让我码几块砖砌几堵墙肯定没问题,砖厂,我也没半点经验呀。”江生接着说:“放心,烧窑的师傅,我已经重金请过来了,前期你们帮我把灶台搭起来,后面的事再一步一步来,不会让你为难的。算哥求你这一会,行吗,如果干一年,觉得不行了,你随时退出,我一样给你厚谢。”
就这么软磨硬泡下,鹏洲答应了下来,和莲一起去了砖厂。起初莲是不愿意去的,自己在家还可以好好照顾两个小孩。鹏洲说:“让妈招呼玉婷读书。大奔跟着我们去砖厂,你就做个轻松活,都不当误。看看,现在不都是往外打工,以后江生混好了,还能亏待我们这些元老不成。”莲说:“江生这个人靠不住,就是过河甩扁担的人,你自己也要慎重。现在你虽然工作不景气,但多少自己还是和小老板。”
这么折腾几天后,鹏洲还是说服莲一起过去打工试试。这一去就是12年。
喜梅早上做完生意,在厨房里生火做中午饭。最痛苦的是生火烧煤,每当这个时候,狭窄的房间,屋内的烟火,呛得眼泪鼻涕一把抓。但喜梅总是能赶在玉婷回家前做好了饭菜。
玉婷每次回来都头发搞得像个疯子一样。喜梅说:“你这又是练白娘子神功了吧。我最近听你姑伯说了。你在学校是带头练功啊,再不好好学习,我就投你妈妈。让她好好管管你。本来学习成绩就差,还当孩子王!不好好读书,以后跟着我做倒粑买卖吗?”
玉婷笑嘻嘻的说:“我才不学你哪倒粑呢,天天晚上跟着你磨豆浆,你看看手都磨粗了,不过啊,学校比手劲,男生都比不过我呢。”
“你能你能哟,你这身板,在过去就是个唱戏的胚子。”喜梅边说着边用梳子重新给玉婷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