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旅大被攻克,保留在东北地区的日军只剩下营口、盘山县(后世盘锦)、锦州、锦西(后世的葫芦岛)等沿海地区的小股部队,合计起来不过千余人,解放军挥军直入,日军残余殊死抵抗,然后,被碾压了过去。
1940年2月1日,黑龙江省穿越。
1940年3月3日,解放军兵临山海关,距离秦皇岛仅二十多公里,距离承德也不过两百多公里。
至此,东北三省解放。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越长城,飞遍神州大地。
“东北光复啦!东北光复了啦!”
国统区,人们手里挥舞着报纸,在大街上奔走相告,开心是会传染的,好些市民们欢笑着,搂抱着,不管彼此认识不认识。
酒楼里,老板乐呵呵的冲伙计吩咐:“今儿爷高兴,把牌子贴出去,咱店里的菜价打八折。”
鞭炮声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响起,热闹的仿佛在过大年,或许以前大家过年也没这么高兴。
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已被囚禁数年的张汉卿,从收音机广播里收听到了这则消息。
“东北老家……光复了?”张汉卿喃喃自语,几疑是在做梦。
片刻后,他扑通一下突然跪倒在地,用手捂着脸,失声痛哭。
“汉卿,快起来,这是好事啊,哭什么?”赵四小姐在旁劝慰他,想搀扶他起身,可自己眼圈也湿润了。
江津,一座清末民居风格的石墙院里,陈独秀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兴奋的直拍案,“好!东三省光复,举国同庆,今日当浮一大白。兰珍,快给我倒酒来!”
一壶劣质的烧酒,是陈独秀妻子兰珍用家中仅剩的几枚铜板给他买回的,口感并不太好,但陈独秀自斟自饮,倒是自得其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工部当年的心情,我今天算是感同身受了啊。”
正喝着酒,有人登门来拜访陈独秀。
“仲甫先生,鄙人又来叨扰您了。”
陈独秀一瞧,是董必武,老熟人了,两人同为清末秀才,陈独秀是tg的创始人,首任书*记,董必武是一大代表,在武汉时董必武也曾登门拜访陈独秀,想邀请他回党工作,结果因为某些原因,被陈独秀拒绝了。
陈独秀邀请董必武坐下,以酒代茶,他首先对解放军取得的辉煌战果表示赞赏,“洁畲啊,东三省光复的消息我已经在报纸上看过了,你们干的很好,很好。”然后话锋一转,“你这次来找我又是要我写悔过书吗?我早已言明:回党工作是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我陈独秀的功过,不是那些从苏联回来的人能够评判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陈独秀说的语气云淡风轻,可心里是憋着火的,延安的某些人给他扣过不少顶帽子,什么左派、什么右倾xxxx这些就不提了,最离谱的其中一项指控居然说他是汉奸,每月拿三百元津贴的日本间谍,正是那位从莫斯科回来的王明先生亲自指控他,陈独秀对比表示绝对不能忍。
董必武笑呵呵的说道:“仲甫先生您误会了,这次来不是让您写悔过书的,您愿不愿意回党工作,是您的自由,我们尊重您的选择。这次冒昧拜访,是想请您去东北的。”
“东北?”得知董必武的来意,陈独秀十分意外。
“东北如今刚刚光复,百废待兴,我们想聘请您到文史馆工作,负责整理文史资料,另外教师方面的人才也是我们也很欠缺,让松年也跟过去教孩子们念书吧。”
陈独秀在琢磨着董必武的话,他心里头明镜似的,中共在东北建立新政权,要找人去整理文史资料,找教师教孩子们念书,哪里还找不到人呢?有的是文人墨客排队想去当公务员当教师的,甚至不乏大师级别的人物,都在等着人家共党三顾茅庐来请他出山呢,如此舍近求远的从大东北跑到大西南来找他陈独秀父子,看来还是念着那点香火情想照顾他。如果是当米虫吃白食让别人养起来,以陈独秀的骄傲那是宁可穷死饿死也不干的,但如果要他负责整理文史资料,获取薪酬,那就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