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神怪小说上》(2)
解读中国菩萨罗汉小说(2)庄王遣五城兵马围剿白雀寺,并火烧寺院,妙善咬破手指,喷血成红雨,将火扑灭。庄王火冒三丈,命部将必力将妙善捆入法场。母亲再三劝女儿顺从父意,早日完婚以摄国政,妙善不依。庄王将她打入冷宫,父母、宫娥日夜规劝,始终未能改变妙善的意志。庄王大怒,赐妙善斩首。此事被土地神得知,急去禀报玉皇大帝,玉帝给妙善以红光罩体。结果,刽子手刀砍刀断,枪刺枪截。庄王见刀杀不行,就将妙善绞死。妙善刚息气,树林里突然蹿出一只老虎,驮妙善玉体而去。冥冥之中,妙善来到地狱,被阎罗王接于金桥之上,给以“锦盖网朦,紫云布地,玉辇相迎,歌女侍侧”的盛情款待。妙善问阎罗王何以如此厚待,阎罗王说:“全因公主大慈悲。”妙善合十,口念“阿弥善哉!”霎时,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八千余部地狱全然不见。玉皇大帝遣使来告:妙善慈悲,得以升入天堂。阎罗王送妙善于孟婆亭而别,又命狱卒引至黑松林,使妙善还魂。
妙善醒来,好生奇怪:“我已到天界,为何又到此地?”这时,佛祖来到她的身边,戏她说:“草屋中哪里容得你我聊生呀?”妙善气愤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戏弄我呢?”佛祖笑着说:“那是想试试你的心。我可否带你去香山?”妙善不答。佛祖只好说:“我不是别人,乃是释迦牟尼,来这里是为了指示你的去处。”妙善稽首致谢,说:“到哪里去?”佛祖说:“中国南海普陀山是你的去处,我为你叫地龙化一座莲台,度你去普陀山。”于是,白虎为之咬木,伽蓝掀开福地,八部龙王日夜涌潮,四部天王为之柱石,使妙善安然抵达普陀山修善。
妙善居普陀九载,圆满功成。时值父亲疟病缠身,国内又旱枯地裂,妙善割手目以救父亲,洒杨枝甘露以济万民。善财在左为其普照,龙女在右为之广德。妙庄王十分感动,后悔自己的过错,率全家到普陀山修行。玉皇大帝见观音福力遍大千,神灵通三界,遂听从太上老君的奏请,封妙善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赐宝莲花座,定为南海普陀山之主。赐妙庄王为善胜仙果,伯牙氏为劝善菩萨,妙善大姐妙清为文殊菩萨,二姐妙音为普贤菩萨。
小说以大团圆而告结束。这种苦修得道、劝人为善、普度众生的结尾,正附和了佛教徒们长期为之奋斗的愿望,具有相当好的教化作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叙观音故事与元朝管道升的《观音菩萨传略》相比:
《搜神大全》的故事情节更丰富、更曲折,对场景的描述和对话的撰拟更动人、更富有情趣。
《搜神大全》将主人公的名字由妙音改为“妙善”,更恰当地体现了菩萨以“善”行道,教化众生的愿行。
《搜神大全》略写了妙善断手臂、挖双眼救父王的情节,而增加了释迦牟尼指引去处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佛祖指引的重要性,提高佛法的威望。
《观音菩萨传略》依旧说观音是受太白金星指点,显化于惠州澄心县香山,而《搜神大全》则根据当时(明朝)浙江的普陀山已经成为观音菩萨道场这一事实,将观音显化之地改为“越国(浙江)南海普陀山”,使观音的去处与事实的道场相符。
《观音菩萨传略》虽说明妙音(妙善)生于西土,但几度救助她,包括最后敕她封号的,都是中国道教人物——玉皇大帝、阎罗王等,这一点似与观音成为佛教菩萨有悖,所以《搜神大全》融进了佛祖释迦牟尼点化和指引的情节。虽然观音最后仍由玉皇大帝敕封,但较《观音菩萨传略》所述,《搜神大全》更合乎情理,而少受人指责。此乃佛道合一的又一代表作品。
然而,在中国菩萨小说中,叙述观音汉化出身及成为菩萨经过最完整生动的,要推明朝朱鼎臣撰写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南海观音全传》。这部二十六回的菩萨小说,从妙庄王往西岳求子,妙善降生,一直讲到妙善皈依佛门,备受苦难,最后一家团圆,各得正果,成为菩萨和佛。其中的招婿婚配、抗婚出走、寺院修行、法场起死、地狱游魂、香山得道、化身回国、断臂救父等情节,融合了作者最丰富的想象和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妙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显得更加起伏有致,娓娓动人。《南海观音全传》的故事梗概和艺术特色,我们将在后面予以专门介绍。
佛教汉化运动对菩萨小说的冲击,不仅仅只体现在改变菩萨的身世以作为创作的新题材这一点上,还体现在创作手法的改变。
唐宋以前,中国菩萨小说创作手法较为陈旧和呆板,故事式的平铺直叙较多,且基本上保持了两种模式:一是某某不修佛道,结果遭受厄运,后经菩萨点化(往往是在梦中),终于觉悟,弃恶归善,皈依佛门;二是某某笃信佛法,结果因某种原因落难。落难之际,口念菩萨(往往是观音)名号,于是菩萨前来救助,使其脱离苦难。
唐宋以后,菩萨小说创作开始采用了佛经传入中国后被歧义产生的一些倒叙、插叙、跳跃性叙述、乃至意识流等手法,并将寓言、故事、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应运到菩萨小说的创作上,从而使菩萨小说在形式上变得更加活泼,在写作手法上更加自如,同时增加了小说的空间感,扩大了小说的内涵,导致了菩萨小说从短篇发展到中篇,以至于章回体的长篇,使菩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肯定,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4.菩萨小说种种
最早的菩萨小说,是中国的文学家们根据佛教中最肤浅的因果报应思想及民间所传菩萨种种灵验之事,用志怪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创作出来的。南北朝时期创作整理的《宣验记》《冥祥记》《集灵记》《旌异记》等一批反映描写菩萨善行和灵验的小说集,便是最早的菩萨小说的代表。由于小说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十分符合中国民众崇尚玄虚的心理,因此,很快的流传开来,备受人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龙树菩萨传》《马鸣菩萨传》等一批反映菩萨身世经历的纪传体小说也从印度被翻译进来,介绍给中国的民众。
到了唐宋时期,文学家们根据一些志怪体菩萨小说所载故事,加以有意识的加工和再创造,写出了一些诸如《慈悲观音记》《目连地狱救母记》等被称为“传奇”的单本菩萨小说。这些小说篇幅一般较长,文风典雅。记叙委曲,且有一咏三叹的妙味,是菩萨小说中的珍品。当然,宋朝还有一些貌似菩萨小说、实为言情之作的文学作品。如《京本小说》所收录的《碾玉观音》《菩萨蛮》。不过,宋朝文学家敢于用菩萨来形容普通的良家女子,且作为小说的篇名来吸引读者,也可见菩萨小说在宋朝受青睐的程度了。
变文虽说不上是正统的小说,但作为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在宣传佛教方面,却有一定的代表性。唐宋时期,变文是相当风行的。敦煌石窟所藏的变文中,就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宣传菩萨的作品。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而表现内容则世俗化,融合进了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意识和生活习惯。变文作品韵句与散文相结合,形象、生动,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以后的宝卷创作,提供了题材和形式上的借鉴。
宝卷是一种宣扬因果报应、劝善训喻,佛教思想极为浓厚的民间说唱文学,作者大多是僧尼或佛教徒。相传由宋朝普明法师编著的《香山宝卷》,又名《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讲述的是妙庄王三女儿妙音不从父命,出家修行,最后魂落地狱,经阎罗王和天帝的拯救,于香山得道,最后自断手臂,挖出双眼,救活父王,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故事。元末明初创作的《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描写了地藏菩萨(目连)如何皈依佛门,救母亲脱离地狱,升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
宝卷的情节和菩萨小说早期作品的情节一样,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大致为善人受难—遍游地狱—死而复生—升天成佛,都是宣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的,所以创作手法比较呆板,艺术水平也较低。
到了明朝,章回体小说的出现,使菩萨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峰。章回体小说故事容量大,情节丰富多变;立章设回,纲目清楚,发展脉络清晰。这种体裁的小说可以供作者有充分的想象和发挥余地,使场景描写、人物心态的刻画、围氛的渲染达到细腻、生动、传神的程度,更好地为小说的主题需要服务。
纵观菩萨小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菩萨小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简单的描写到复杂的情节虚构,从机械地反映菩萨应验故事到着重塑造和刻画菩萨的心态、神力和传奇般的得道经历,从短篇到章回体长篇这样一条发展之路。
菩萨小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志怪体小说;
第二类,记传体小说;
第三类,章回体小说。
志怪体小说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六朝时期,以《宣验记》《冥祥记》为代表。《宣验记》是刘义庆创作的小说集,共三十卷。刘义庆是六朝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彭城绶星人,世袭临川王,官至南兖州刺史。另著有《幽明录》三十卷、《世说》八卷等。以“车母”这篇小说为例,我们可以看见这部小说集的主要概貌:
在庐陵,有一户姓车的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贫寒。不料,儿子被庐陵王青泥抓去,关在贼营里。母亲思儿心切,燃七灯,于观世音菩萨像前,日夜诵念“观世音”,求其儿子早日脱险,回归家中。如此几年,车母求佛诚心不减。果然,在一个夜里,其子从贼营中脱逃,连续七昼夜独自往南奔走。由于天气阴暗,夜间行路不辨东西南北。正在困惑之际,遥见前面有七段火光,便往火光走去。一路追赶,好似有村,然而终不可至,如此七夜,不觉到了家中,见其母亲在菩萨前跪伏叩拜,又见七灯闪耀,始感是观音菩萨救助。自此以后,母子俩诚心事佛,专做慈悲之事。
《冥祥记》是六朝文学家王琰的作品,凡十卷。王琰,太原人,幼小时在交趾,受五戒,于宋大明及齐建元年两次感念佛像的灵异,于是写了《冥祥记》这部小说集。《冥祥记》已佚,但其部分作品遗存于《法苑珠林》及《太平广记》之中,小说以叙述委曲详尽见长,如“张光妻”篇:
张光,新兴人,信奉佛法,常与僧人僧融、昙翼交往,且受八戒。元嘉初年,张光与劫贼有染,当官府前来捉拿时,避逃他乡,其妻子却被关入大牢,遭受笞打。没过几日,县署失火,祸及囚牢,张妻正无奈之际,僧融、昙翼两僧从牢边经过,张妻呼叫求救,两僧称力弱不能救,劝她恳求观世音菩萨。于是张妻昼夜祷念“观世音菩萨”。过了十天,张妻夜里忽然梦见一个和尚用脚踢她,并说:“快快起来!”张妻惊坐而起,只见钳锁桎梏自动解落,然牢门紧闭,从哪里出去呢?正当她疑虑时,那和尚又说:“门已打开。”张妻顿觉自己飘驰而出。此时,狱卒俱安睡室中,丝毫不知牢狱打开之事。张妻于是安步而走,夜行数里,忽觉前面站着一人,上前一看,竟是自己丈夫。夫妻俩悲喜交加,回顾前后经过,始知是观音菩萨相助,便急去寺院跪拜,从此全家始得安乐。
纪传体小说是中国的文学家根据印度佛教有关菩萨的记述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中国民众对菩萨的理解和认识情况,经过综合加工创作出来的。这类小说作品较多,反映的面也较广,观音、地藏、普贤、文殊以及韦驮、伽蓝等均有涉及,其中以写观音菩萨的作品最多也最为成功。上面我们介绍过的元朝管道升的《观音菩萨传略》,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明朝文学家王世贞的四卷本《观音本纪》,也是这种纪传体小说的成功之作。
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进士出身,官刑部主事。史书称他“才学宫赡,好为诗古文,其持论文必两汉,诗必盛唐”。有“江南才子”之称。所著《观音本纪》以宋朝普明法师的《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为蓝本,融合民间有关观音灵验的种种传说,叙述了妙善修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小说情节与其他同一题材的小说基本相同。
章回体小说出现于明朝以后,是菩萨小说的典型代表,其主要作品有明朝朱鼎臣的《南海观音全传》和民国初年江村所著的《观音得道》。《观音得道》我们已作过介绍,在此不再重复。下面我们专门介绍《南海观音全传》。
(三)解读《南海观音全传》
《南海观音全传》是明朝创作的菩萨小说,全称《新锲全相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又名《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凡四卷二十五则。作品署名为“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著”、“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浑城泰斋杨春荣绣梓”。西大午辰走人和杨春荣的生平事迹,尚无从考证。朱鼎臣为明朝文学家,字冲怀,广州人,嘉靖年间在世,为庠生,文学史书称他“善著通俗小说”。除《南海观音全传》外,他还有《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传于世。
《南海观音全传》版本较多。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清嘉庆十年大经堂刊本,残存一卷二十四则,版式为上图下文,半页九行,每行十六字。北京图书馆藏四卷二十四则足本,系清初的民间重刻本,只署“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著”,而无“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及“浑城泰斋杨春荣绣梓”字样。另有四卷二十六则本,仅署“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尚有二卷二十五则本,不知为何人所刻。
《南海观音全传》的明朝原刊本,现藏于伦敦英国博物院图书馆,共四卷二十五则,版式为上图下文,正文每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其二十五则目抄录如下:
卷一
(一)庄王往西岳求嗣
(二)岳神奏上帝
(三)妙善公主降生
(四)朝中招选女婿
(五)妙善不从招赘
(六)妙善后园修行
(七)庄王夫妇园中劝女
(八)彩女承旨劝公主
卷二
(九)妙善往白雀寺
(十)寺中神将助力
(十一)庄王火烧白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