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神怪小说上》(1) -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系列 - 侯忠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二章《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神怪小说上》(1)

解读中国菩萨罗汉小说(1)徐静波著

对于中国的菩萨、罗汉,人们大多是从《大闹天宫》《西游记》等电影、电视剧以及寺庙里了解他们的形象和传说的,而对于菩萨、罗汉的缘起和专门描写菩萨、罗汉的小说,则知之不多。本书不但探索了菩萨、罗汉的缘起,而且介绍、解读了多部菩萨、罗汉小说,让人耳目一新。

一解读中国菩萨小说

看过神话小说《西游记》,大家一定忘不了那位慈祥善良的观音菩萨。她虽闲居南海普陀紫竹林,却耳听四面,眼观八方,哪里有难,径往哪里救助,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常常靠她的救助,才得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大家不禁要问: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她(他)是怎样的神?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他们的影子?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菩萨本身讲起。

(一)菩萨的缘起

1.菩萨的含义

菩萨是佛教中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梵文写作bodhi-sattva,音译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呢?佛经《翻译名义集》第一卷解释说,菩提是佛道之名,萨埵是中国人所指的“大心众生”,若大心入佛道,就叫做“菩提萨埵”(菩萨)。这种解释比较深奥。

还有一种较为通俗的解释是,菩提指“觉”,一种经过启发和思索而产生的感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觉悟”;萨埵指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运用智慧以求觉悟并以慈悲拯救众生的修行者,就是“菩萨”。

不过,有关菩萨的最完整的解释,莫过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下的定义:

“所谓菩萨,是指那些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都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的人。”

由于佛经以及文学作品中记述描写的菩萨,个个都具有无所不为、扭转乾坤的超凡能力,所以古人也常常把菩萨称作大士、圣士、高士、力士、大圣、超力、法臣等。如把观音菩萨称作“观音大士”,谓其法力无穷,便是一个例证。

在佛教天宇体系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到底有多少佛,有多少菩萨,谁也说不清。人们常以为“佛”是专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实不然。释迦牟尼仅是佛的祖宗,称“佛祖”。他的左右前后,还有许多尊佛,他们都在各自的净土世界里教化众生。著名的有三位:一位是东方琉璃净土世界的教主药师光如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来佛”,又称“大医王佛”“医王仙逝”。因为他曾发过十二个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使众生离苦得乐,脱离病痛、苦难和灾害的折磨,所以一般人都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另一个是兜率天净土世界的教主弥勒佛,称“慈氏菩萨”,又称“阿逸多菩萨”。弥勒佛是佛教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负有十分神圣的使命,那就是要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逝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净土世界降临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教化众生。所以,他作为佛祖的法定接班人,在没有正式继承“王位”之前,只得挺着一个光溜溜的大肚皮,在寺院的天王殿门口,哈哈嘻嘻地笑脸相迎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广结善缘。

还有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其名意思是“无量(限)的光明”,所以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清净光佛”“超光明佛”等。密教称他为“甘露王”。因为他能引度芸芸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最受世人的崇拜。老太太们为求死后能到那个美妙的世界,拼死的给他烧香,口念他的尊号——“阿弥陀佛”。这种诱惑着实使许多人整日吃素念佛,不求他事了。

天宇世界里有这么多的佛,而每一尊佛都配有几位帮助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又称佛的“胁侍”,即助手。佛的胁侍一般有两位。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文殊菩萨,右胁侍是普贤菩萨,三者合称“华严三圣”。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左胁侍是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为月光遍照菩萨,合称“东方三圣”。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除上述菩萨以外,人们也有将笃信佛学且有成果的居士或德高望重的僧侣称作菩萨的,如印度人将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称为菩萨。不过,这些菩萨在民众中的影响甚小,知道的人不多。

菩萨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伴随佛传入中国的。隋唐以前,人们过多地崇尚佛的本身,传播佛的教义,供奉佛的偶像,忙于依据不同的佛,建立各自的佛教流派,没有过分重视佛的胁侍作用。隋唐以后,经过统治集团的推崇和知识僧侣的宣扬,佛教广为传播,使广大的平民百姓都开始接受这种舶来品的思想熏陶,并逐渐地使佛教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这样情况下,佛,特别是大乘佛教中的佛,作为神圣崇高的象征,停留在广大百姓脑海里的似乎只是某些抽象的且拥有无限高尚德性的神,与世俗信徒相距太远,可望而不可即,自然也无亲切感可言。而百姓需要的是直接的、具体的、只要积极行善修行就能见到成果的教诲者。于是,那些替佛行道,以教化众生渡苦海、登极乐世界彼岸为宗旨,可以出莲座度众生、历下界演化种种应身教化愚顽野夫村氓的菩萨,成为广大世俗信徒的信奉偶像。就这样,对菩萨的单独信仰逐渐在民间形成,不久又扩大到士大夫官僚阶层,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拥有广大自觉自愿信徒的新信仰。

在这种信仰形成的过程中,讲究实惠的中国百姓又对传入我国的众多菩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本身的精神需求进行了筛选,最后留下四大菩萨作为普遍信奉的偶像。这四大菩萨便是以大智著称的文殊菩萨、以大行著称的普贤菩萨、以大悲著称的观音菩萨、以大愿著称的地藏菩萨。佛教信徒们通过种种附会,将这四大菩萨中国化,让他们随缘应化,自立道场。慢慢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省的五台山、四川省的峨眉山、浙江省的普陀山、安徽省的九华山。

中国百姓对菩萨的信仰主要是通过偶像的供奉和文学作品的渲染来实施的。据佛经记载,菩萨的形象有多种多样,他们可以穿袈裟僧衣,也可以着在家装束。但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在寺院莲台上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东晋以前,我国所塑造和绘制的菩萨像,几乎都是男性,其形象多为一位大丈夫,一般不穿僧衣,而裸露嶙峋上身,蓄髭须,且留长眉,这一形象符合佛经有关菩萨都是“善男子”出身这一通俗说法。但佛经也载,菩萨的变相是“非男非女”。于是,在东晋以后,菩萨造像出现了女性相,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内的“杨枝观音像”,便是一尊女性相的代表作。这尊塑于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的观音像,头戴宝冠,右手执尘尾,左手托净瓶,轻依肩头,娇柔妩媚。这种女性菩萨造像,逐渐为广大文学艺术家和佛教信徒所接受,并推而广之,不断地出现于寺院和文学作品中。

隋朝始,出现了圆盘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外加蝌蚪形小髭的标准“非男非女”菩萨像。唐朝开始,菩萨造像基本定型:头戴凤凰宝冠,蓄长发而垂肩,丰润的圆盘脸上有一对长而弯的秀眉,挺直的小鼻,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横披天衣而袒胸露臂,肤色润泽、莹洁、白皙,挂璎珞、戴项饰,下身着锦绣罗裙或贴身羊肠锦裙,两足丰圆。这种健美丰腴、妩媚雅娴的体态,正是唐朝贵族妇女的一种社会性的追求,也符合唐朝朝野各界对女性人体的审美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佛教发源地——古代南亚次大陆贵族装饰的丰富想象力和对唐代贵族妇女时装的欣赏能力。正是这种奇异而和谐的混合交融,才塑造出了富有魅力的中国标准化的菩萨形象。在以后各朝,除衣饰略有改动外,菩萨形象无多大变化。不过,唐朝的菩萨造像丰满沉郁,过多地体现“神”味。而宋代以后的菩萨造像生活气息浓郁,着重体现“人”味。从艺术角度讲,这是有历史性差别的。

在菩萨信仰中,佛教徒们又根据每一位菩萨所拥有的不同的德性,给他们配置了不同的附属装饰物——佛经称作法器,这些富有个性的成分,下文略有记述。

2.文殊菩萨

四大菩萨中,根据传统习惯,当推文殊菩萨为首。文殊,全称“文殊师利”,系梵文manjusri的音译,也有译作“曼殊师利”的,意思为“妙德”、“妙吉祥”。据说,他在诸大菩萨中,以智慧辩才第一著称。

文殊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管智慧。佛教徒们给他配了一头青狮和一把宝剑,因此,他的通常造像是骑着一头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拿宝剑,表示智慧锐利。也有骑孔雀、手持青莲的。佛教的密宗,给文殊菩萨另有一番打扮——头顶五髻,以表示大日如来(佛祖的法身)的“五智”(即谓与法界之体性相契合的法界体性智、能显现世界万象如大圆镜的大圆境智、视世界万法平等无差别的平等性智、妙观万法而明知善恶的妙观察智、成就自利他事业的成就利智),又表示童子天真无邪之意。所以,文殊又称“文殊师利童子”。他的美号是“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佛经说,文殊本来就是佛,叫龙种上佛。为了帮助佛祖释迦牟尼教化芸芸众生,他显化成菩萨身,做了佛祖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在《处胎经》中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华严经》上就有这种说法:“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

有关文殊菩萨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也能为广大信众所接受。《文殊师利涅槃经》说,文殊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家中的公子,因从小有佛性,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佛,以至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因为他是佛祖的第一号助手,所以被尊为众菩萨之首,只是在唐宋以后,地位被观音菩萨取代,在世俗中的影响逐渐变小。

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在山西省的五台山。《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记述:佛祖灭度以后,在南赡部洲东北方,有一个大震那国(古印度称中国),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到此,居住那里为众生说法。五台山有五峰,峰顶皆无林木,有如星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台山古有“岁积坚冰,夏仍飞雪,夏无炎暑,故曰清凉”之说。五台山的古代称谓和气候特点与《华严经》中所叙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也颇相似。这些都构成了五台山被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佛经依据。

五台山佛教道场始兴于东汉。北齐时,佛寺已有二百余座。隋朝时,文帝下诏在东、南、西、北、中五台之顶各建梵刹一座,并遣使在五台之顶设斋立碑。然而,五台山正式被当作文殊菩萨的圣地是从唐代开始的。唐王李渊起兵太原独得天下,建立唐朝以后,他把太原府境内的五台山看成是“龙兴之地”,曾说:“五台山者,文殊必宝,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为感谢菩萨保佑他打下江山,李渊赐金大修五台山寺院,致使五台山日益兴盛,最盛时达到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逾万人。唐朝也因此成为我国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的鼎盛时代。尼泊尔等东南亚各国的僧人和佛教信徒,都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巡礼,从而也使五台山成为唐宋以来,我国最早、最大的一处国际性道场。

五台山既为文殊道场,自然文殊也成为五台山各大寺院的主要供奉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共有各种文殊菩萨造像五百余尊,其中以殊像寺供奉的文殊像最大。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境,寺内主殿文殊阁是五台山中最大的殿宇。阁内所供文殊端坐雄狮背上,两耳垂腮,双目平视,双手微举,仪容丰满,神情安逸凝重。而雄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贲张跃动,威武雄健。像高二丈八尺,塑于明代弘治年间,塑造工艺纯熟精湛,是珍贵的佛教文物。

文殊像塑得最奇妙的,要数黛螺顶寺内的五尊塑像了。艺术家们将五台山五座台顶上不同形态、不同造型的文殊菩萨合塑于此,神态逼真,服饰流畅,颇具性格化,给人以完美动人的艺术享受,以致五台山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3.普贤菩萨

与文殊相伴的是普贤菩萨。普贤,梵文名为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也译作“遍吉”。佛经记述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管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掌管着一切生灵的延命之德。他发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大行愿,所以他的美号叫“大行普贤菩萨”。

佛经称普贤的学识和美德,源自他的广大行愿,而广大行愿的虔诚、谨慎和持重,就好像大象一般静重,所以大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美好象征。普贤的通常造像是他手持莲花,骑着一头六牙大白象——佛教传说这头六牙大白象为菩萨所演化,表示威灵;普贤手持莲花,表示功德无量。

关于普贤的来历,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华严经》说他是诸佛之子。这种高贵的出生给他带来了骄傲。在《悲华经》里,他成了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第八个儿子,与观音、大势至乃至文殊菩萨都是同胞兄弟,同享荣华富贵的生活。

普贤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好事之徒又将他的身世进行了一番考究。考究结果,得出一个结论,说他是西域妙庄王的二女儿,名唤妙英,是观音菩萨的二姐。《小乘经》将普贤那中国化了的出生描述得更加惟妙惟肖、生动迷人,以致在宋朝以后,他的男身女相造像大多被改变为女身女相造像。这也是佛教汉化的一个鲜明而典型的例子。

《华严经》称普贤菩萨居住于光明山上,常给三千弟子说法。四川省的峨眉山,每当午后初霁,人站在悬崖之顶,往往可以看见自己的四周绕有美丽的七色光环,人称“佛光”;到了月黑风清的夜晚,有时会看见一盏明灯远远地从天边飘来,一会儿增至数十盏,顷刻间又增至千百盏。万盏明灯,历乱山谷,飘忽峰峦,情景神密而壮观,人们称之为“天灯”。峨眉山昼有佛光,夜有天灯,昼夜光明,岂不是“光明山”吗?中国的佛教徒们十分自然地将峨眉山看作是普贤所居的光明山了,普贤也毫不客气地在这峰云佛光间建立起自己的道场来了。

峨眉山位于岷江山麓冲积平原的西南,崛起于平畴。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山重水复,峰峦叠嶂,气势磅礴,雄秀幽奇,有“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之称。东晋时,在此始建普贤寺(今称万年寺)。相传,唐朝时,高僧广浚在峨眉山为大诗人李白弹琴,李白他乡遇知音,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蜀僧抱缘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千古名句。唐宋年间,翠峦碧壑间先后建起七十余座梵宇琳宫,将峨眉山这个道教的第七洞天,完全改造成了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使之成为中国的一大佛教名山。

普贤是峨眉山的主人。万年寺是峨眉山供奉普贤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主刹。寺内有一座明朝年间建造的无梁砖殿。殿顶呈穹窿方形,四周绘有翩翩起舞的四个天女。穹窿下供奉着铜铸的普贤菩萨骑白象像。普贤头戴剔透镂空的五佛金冠,手执如意,神情慈祥凝重,双目炯炯有神。所骑大象为白色,长六颗牙,粗鼻垂地,四足壮健,踏于三尺莲台之上。整座塑像高七点三五米,其中白象高三点三米,普贤像加莲座高四点零五米,总重量为六十二吨。这尊铜像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祖赵匡胤遣大臣张仁赞用一千两黄金购买赤铜,然后在成都分段铸成数十块,再运到峨眉山焊接而成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宋朝铜铸艺术的精品。

4.地藏菩萨

地藏是最后一位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菩萨。梵文写作ksitigarbha,音译为“乞叉底蘖婆”。佛经《地藏十轮经》在解释他的名号意义时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称“地藏”。地藏如同大地一样,含着无数的善根种子。他受佛祖释迦牟尼的嘱咐,在佛祖圆寂后,弥勒佛又未降生龙华树下之前这段“群龙无首”的日子里,自誓担当起济度六道众生、拯救世俗苦难的重任,并立下五个“大愿”:“一要孝顺和超荐父母,遵循孝道;二要为众生承担一切难行苦行;三要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茂盛,四季常青;四要祛除众生疾病,岁岁安康;五要度尽地狱众生。”不然,誓不成佛。因此,佛教徒们送了他一个美号,称“大愿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与其他菩萨不同的是,他所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救度身处地狱备受种种折磨的所有“罪鬼”。佛祖释迦牟尼授予他“幽冥教主”的封号,命他管理阴间一切事务,如同道教中的阎罗大王。地藏为不辜负佛祖的一片厚爱,在他面前也立下一个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虽然佛心朴直,宏愿深远,但却永远难以成佛。善良的中国佛教徒们倒把他“收留”起来,供奉为大菩萨。

地藏的来历也与众不同,极富传奇色彩,因而也常成为文学家们的主要描写对象。《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他原是古印度的婆罗门贵族尸罗善现的女儿,由于她的母亲悦帝利不信修善,死后魂魄堕入地狱。女儿不知母亲魂归何处,立志要找到母亲,将她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于是,她变卖家产,在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觉华定自在王佛深为她的孝心感动,便带她来到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但见千万男女出没海中,遭受众多恶兽的争相撕食,知母亲已下了地狱,便立下宏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以拯救地狱中一切苦难罪鬼。”遂竭尽身力教化众生,被佛祖封为地藏菩萨。

《盂兰盆经》则说地藏菩萨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僧人,名叫目犍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原名傅罗卜。他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受难,百受折磨,求佛祖救度他的母亲出地狱。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亲超度出地狱。于是,他备百食供养僧众,始创盂兰盆会。目犍连涅槃后,成为地藏王,掌管阴间地狱。

地藏菩萨传入中国后,他的身世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道教说他是金蝉子(东岳泰山神天齐王)的化身,带领九万仙官仙女掌管阴间。关于地藏菩萨身世流传最广,也最为世人所接受的,是“新罗僧”之说。佛经称地藏菩萨托胎转世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故又有“地藏王”之称),姓金名乔觉。他立志追寻佛道,遂削发为比丘,梯航中国,于安徽省九华山结茅苦修,感动了九华山主闵公,闵公将九华山全部布施给他。金乔觉苦修九华山数十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召集僧众告别,跏趺于函中圆寂,时年九十九岁。三年后开缸安葬时,发现他肉身不坏,栩栩如生。抬动时肉身骨节俱动,如金锁摇动,音韵绝俗。按佛教说法,如比丘圆寂后,体如兜罗锦软,金锁骸鸣,即为菩萨应世。僧众因此皆呼其为地藏菩萨应世,遂建地藏肉身塔供奉。此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和七月三十日,成了地藏菩萨的出生日和涅槃日。届时,万千信众,不惜梯航涉水,攀山登峰,到九华山朝圣膜拜,形成规模盛大的“地藏法会”。

正因为地藏有一个比丘的出身,所以我国供奉的地藏菩萨像,大多作比丘装束,现出家相。一般形象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有的也作立像,左右两旁分塑一个比丘、一个长者,谓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布施者——闵公父子。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北濒长江,南接黄山,西界贵池水,东临太平湖,周围百里范围内,九峰宛如莲花翠叠,怪石嶙峋,银瀑飞泻,有“紫翠千仞,融结奇巧”之称。九华山自唐朝开辟地藏菩萨道场后,各朝不断兴建梵刹寺院,至明朝,已达百余座。九华街是佛国的中心,著名的地藏菩萨肉身塔便建在这里。肉身塔置于肉身宝殿中央。宝殿高耸宽大,殿顶以铁瓦覆盖,重檐斗拱,雕梁画栋,甚为壮观。肉身塔为三级石塔,每层有佛龛八座,内均塑地藏金色坐像。肉身宝殿是九华山的圣地,每逢地藏菩萨生日或涅槃日,来自海内外的佛教信徒,虔诚地跪于肉身塔下,膜拜上供,以求菩萨保佑。

5.观音菩萨

在中国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是影响最广、最受世俗民众欢迎的。这位以慈悲救难而家喻户晓的菩萨,历来被人们当成是“济世造福的圣人”“拯救苦难的救星”而备受敬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