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洽 - 伤寒杂病论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伤寒杂病论 >

第47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洽

第47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洽

太阴包括手太阴、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已在太阳病篇论述。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人腹,属脾络胃。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太阴病的成因有三: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从而转为太阴病。

一、原著精读

【原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

【词解】

1自利:不因攻下而出现大便稀溏甚或夹有黏冻的证候。

2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释义】太阴虚寒证诊断要点及误下后变证。

太阴虚寒证是脾阳不足,寒湿内蕴所致。因脾主运化,脾阳不足,阳虚生寒,水谷失运,易见寒湿停滞、阻碍中焦气机之证,因见腹部胀满之象。脾与胃互为表里,太阴脾病,水谷不化,浊气内阻,上逆于胃,则见吐而食不下之证。脾阳不足,清气不升反而下流,病人虽食不下却反见下利甚剧之象,由于此下利非因外邪及攻下造成,故称自利。脾阳不足,温煦无力,太阴脾络拘挛不畅,故见腹痛;阳气稍振则太阴脾络拘挛可暂得缓解,是以腹痛呈时作时缓之象。

腹满、腹痛、食不下等证,既可见于太阴虚寒证,也可见于阳明热实证。脾虚寒证的腹满以胀满时减为特征,即“腹满时减,复如故”,且喜得温按,腹满痛也不因利下而减轻。阳明结实的腹满痛,一般无明显减缓之时,即或稍减亦程度轻微,即“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且满痛拒按,即使是利下的“热结旁流”、泻下臭秽粪水,而其满痛亦不因此而得除。阳明结实的腹满痛为邪实有余,太阴脾虚寒证的腹满痛为正虚不足。虚寒证误用攻下,则正气愈虚,寒湿愈甚,易发生寒凝气结的胸下(胃脘部)结硬。

【原文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1而长者,为欲愈。

【词解】1阳微阴涩:脉象浮取微,沉取见涩。阴阳,此处指诊脉时的沉取与浮取。

【释义】太阴中风的证候特征及欲愈的判断标准。

脾主肌肉、四肢,脾阳气不足,防御力量下降,易见外邪侵犯四末之证。所以称其为太阴中风而非太阳中风,是由于病证出现在四末,而四末为脾所主之故。

既是外邪侵袭,何以不见周身疼痛、恶寒发热?原因在于一则邪少且部位局限,二则太阴阳气本已不足,正气与邪气相争力微,故病人仅见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等象。

太阴中风是本虚基础上外邪侵袭之证,因其阳气本虚,邪犯亦少,故脉浮取微弱,沉取见涩,脉由微涩转为长是脾气有恢复之机,正气有驱邪外出之象,故为欲愈之候。所谓“长则气治”是也。

与太阳中风证不同处在于:该证病位在四末故见四肢烦疼,太阳中风证病位遍及周身体表,故见全身疼痛;此外,太阳中风证正气不虚,故与邪相争剧烈而恶寒发热明显,本证正气内虚无力与邪争故仅见四肢疼烦。

本证与“太阳病篇”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证皆为内虚夹外邪伤犯,但一则病位迥异,二则里虚性质亦不同。本证属太阴阳气不足夹有外邪侵犯,其阳虚较轻;桂枝新加汤证则是气营两伤夹表邪不去。

此外,本证与前述桂枝人参汤证虽皆为中虚兼外邪侵袭,而证候性质却有较大差异。本证因中虚较轻,未见下利、心下硬满等证,其邪犯少且部位仅限于四肢故见四肢疼烦;桂枝人参汤证中阳虚程度较重,因见下利、心下硬满等里证,其外邪所犯部位在太阳肌表,故见全身疼痛、发热恶寒等表象。

【原文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1。

【词解】1从亥至丑上;相当于晚间21时至次日3时。

【释义】太阴病欲解的时辰。

太阴病是脾阳气不足的虚寒证。亥、子、丑相当于21时至次日凌晨3时之间,此为自然界阴极阳生之时,已虚之脾阳得自然界阳气之助可渐得振奋,故为太阴病欲解之时。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释义】太阴病兼表证的证治。

太阴病本是脾虚证,今“脉浮”明显,是外感表邪,且脾虚不甚,故“可发汗”。但不能用峻汗剂麻黄汤,而只能用桂枝汤,因桂枝汤既可外和营卫以祛风解肌,又能内调脾胃以治中焦,对中气虚不甚而夹有表邪者颇为相宜。

【辨治要点】

主症:原有太阴病,复感外邪,脉浮,恶寒,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成因:素体脾阳不足,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1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

【词解】

1脏有寒:即太阴脾脏虚寒。

2四逆辈:指四逆汤一类方药,包括理中汤在内。

【释义】脾阳不足、寒湿内蕴证的主证、病机及治则。

本证性质属太阴虚寒,下利、口不渴是太阴阳虚证的特征表现。当有腹满时痛,喜得温按,舌淡胖有齿印苔薄腻,脉浮缓无力等。阳虚则生内寒,水湿不化,治疗当予兼顾。“当温之”是基本治疗原则,宜在温阳健脾的同时,兼以祛寒燥湿。文中提出“宜服四逆辈”,而未出具体方剂,意在根据病情轻重,灵活选方。如中虚尚轻者可用理中汤,中虚兼命门火衰者,则宜用四逆汤等。

【辨治要点】

主症:自利不渴,同时伴有太阴病提纲中的症候。

成因: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四逆辈(轻者用理中汤,中虚兼命门火衰者用四逆汤)。

【原文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1;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2,腐秽3当去故也。

【词解】

1系在太阴:即病已转入太阴。

2脾家实:脾阳恢复。“实”非邪实。

3腐秽:腐败秽浊之物,此处指肠中停留时间较久的大便。

【释义】太阴虚寒证的两种不同转归及其机制。

感受寒凉后,脉浮而缓,且手足自温,是病已转入太阴。本证颇似太阳中风,但并未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并见,故非太阳表证。“脉浮而缓”是“舒缓不急”之意,乃脾虚不足、寒湿失运之象。阳虚则生寒,一般应见畏寒手足不温之证,由于太阴脾主肌肉四肢,其阳气虽虚,但不似少阴阳虚那样严重,其已虚之阳仍能温煦所主之四肢,故手足自温。

太阴脾阳气不足,寒湿内阻,水谷不化,水湿停滞,阻遏日久,土壅木郁,胆汁失其常道而外溢,因见发黄之证;由于其主因在于湿邪壅遏,故发黄前多见小便不利。如果小便通利,湿邪得以外泄,则一般不会发黄。太阴发黄源于阳虚寒湿困遏,故黄色晦暗,自利,口不渴,舌淡胖,苔白腻,应属于阴黄范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