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洽(9)
第42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洽(9)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医家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是既有燥屎内结,又有热结旁流,结者难下,旁流者时下,故形成大便乍难乍易的特点。肠中有燥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于膀胱,则小便当数多。但若燥热内盛,灼伤津液,津液内乏,则可见小便不利。有的认为是阳明燥热与糟粕结为燥屎,故大便乍难。然小便不利,是津液受燥热逼迫,部分反流于肠,则所结之燥屎,尚有部分得以稍润,故有排出乍易之时。有的认为本条是承上条大下后六七日燥屎复结而来,言日程既久,则所结之大便,有迟有早,有甚坚者,亦有尚未坚硬者。其坚结者,则始终难下,故日“乍难”;其未坚者,或有可通之时,故曰“乍易”。有医家在急腹症的治疗中,观察到所谓“不完全性肠梗阻”及“高位肠梗阻”有此大便乍难乍易情形,可与承气汤攻下。若作如是观,则小便不利,似作津伤理解为较妥。【原文243】食谷欲呕1,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1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释义】辨呕逆之寒热。
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若因某种病因影响,则胃气不能正常下降,反而上逆,就可发生呕呃等症状,故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
阳明呕呃有寒热之异:以方测证,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应属于阳明寒呕。因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进饮食,必因寒浊所阻,不能受纳,以致胃气上逆,发为呕逆。寒浊之呕,其气不馊不腐,舌淡苔白,脉象缓弱。且胃气虚寒,易生饮邪,故常伴呕吐涎沫、脉象弦迟等。治当以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亦会使胃失和降,发生呕吐。热呕一般其气酸腐,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泻上焦热邪,如栀子豉汤或枳实栀子豉汤等。误投吴茱萸汤,是以热助热,反致病情加重,故云“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吴茱萸为方中主药,性味辛苦而热,善能暖肝胃而下气降浊,人参、大枣甘温以补益中气,崇土以制木;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因本证挟有水饮之邪,故不用甘草之缓恋。
【辨治要点】
主症:食谷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成因: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原文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释义】太阳病误下致痞、病传阳明以及水停下焦的辨证。
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误下的心下痞证;不恶寒而渴的转属阳明证;小便数大便必硬的脾约证;口渴而小便不利的膀胱蓄水证。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即指太阳中风阳浮阴弱之脉而言;发热、汗出、恶风寒为太阳中风表虚之证。不呕者,无少阳阳明证也。如此可断为太阳中风证。惟心下痞非中风所有,今表证而见心下痞,溯其源,乃误用下法,不惟表证不解,而且外邪内陷,气机闭塞于心下所致。论其治法,应先解表,如桂枝汤类;后治痞,如泻心汤类。若未经误下而出现不恶寒而口渴之证,是太阳表邪化热入里,内传阳明,热盛伤津。因其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证,故虽是转属阳明,但未成腑实可下之证。若仅仅见到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无所苦等证,则属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脾约证。脾约证,是由于津液被伤,胃肠燥热,脾阴被胃阳所约束,不能行津液于胃中,而致大便硬。此与正阳阳明因热成燥,因燥成实,腑气不通,而致腹满疼痛拒按者不同,只宜用麻子仁丸润下,不可用承气汤攻下。若口渴喜饮水,是病情发展的另一种转归,既非承气、脾约等证,亦非白虎、猪苓等证。而是但见胃中干燥,欲得饮水。因其热势不重,故欲引水自救,可少少与之,以和胃气,让其自然消化,病情可望自行康复。不可急暴,以免有停饮之患。若口渴不止,则需辨明原因,再以法治之。例如: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是属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使水邪去,则津液得以上承,口渴自止。
总起来看,这一条提出了太阳中风的几种转归:有经误下形成的心下痞证;有不经误下自然传变而转属阳明。阳明证既有口渴为主的热证,也有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的脾约证。还可能是膀胱蓄水而见口渴,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同时提示要与阳明热盛津伤的口渴作鉴别。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成因: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治法:化气行水消痞。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原文245】脉阳微1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2,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3,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词解】
1脉阳微:指脉象浮虚无力。
2阳脉实:指脉象浮盛有力。
3阳绝于里:阳绝指阳气盛极,不是衰绝。阳绝于里就是阳气独盛于里之意。
【释义】汗多津伤便硬的辨证。
阳脉微,即脉象浮取微弱和缓,反映邪正相争已不激烈,多为表病之后,邪气将退而尚未尽除,正气渐复而抗邪能力尚弱。汗出较少亦是表病少许弥留,人体尚未康复之际,但得静养调摄,多能邪去正安,故为“自和”。
若汗出过多,则是病邪传里,化热化燥,逼迫津液所致。阳脉实,即脉浮而充实有力,总属阳热实证之脉。其里热已盛,本不当汗,误发其汗,则助热生火,阳邪极盛于里,津液亡失,而致肠中干燥,大便硬结,形成阳明燥实证。
【原文246】脉浮而芤1,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词解】1脉浮而芤:脉搏轻取可得为浮,浮大中空,形似葱管为芤。主阴血不足,阳气浮盛之象。
【释义】胃热津亏的脉证。
脉浮为阳气盛,故曰“浮为阳”。芤为浮大中空,按如葱管,主阴血虚,故曰“芤为阴”。“脉浮而芤”,是阳热有余而阴液不足的脉象。阳热有余,独盛于内,则胃气生热,阳盛灼阴,阴液亏耗,不能和阳,则阳愈亢而阴绝于里。胃热阳绝,阴不济阳而化燥,势必导致大肠失润而大便硬结。
本条阳明病浮芤之脉并见,则阳热盛、阴液虚为势所必然。阳热盛则胃气生热,热邪独盛于内。阴液虚则胃肠干燥,无液以和阳。阳亢阴虚,则为脾约之证。
【原文247】趺阳1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词解】1趺阳:就是冲阳穴,在足背第二及三跖骨之间,为足阳明胃经的动脉。
【释义】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属足阳明胃经,以候脾胃后天之气。“趺阳脉浮而涩”,浮主阳盛,涩主阴虚,见于趺阳部位,则浮为胃阳亢盛,涩主脾阴不足。脾胃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今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使脾之功能受到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不能还于胃中以滋润大肠,“大便则难”,此即“浮涩相搏,其脾为约”。脾约本于胃燥,而小便愈多,津液愈伤,脾阴愈弱,胃燥愈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脾约证虽属阳明,但与诸承气汤证有所区别。承气汤证属阳明燥化成实,故多有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硬痛等,其中固有津伤之象,然非脾失转输、津液偏渗所致,而应责之于燥热特盛,故病机重在阳明。脾约证虽有胃热,然不能与承气汤证之燥热比肩,其病机重点在于太阴阳明功能失调。脾约证以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麻子仁丸润下通便。
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大黄、厚朴、枳实具小承气汤意,有泻热去实、行气导滞之功,冀胃热衰减,脾不受制,可望恢复运转,行其津液。麻子仁润肠滋燥,通利大便。杏仁润肠,又能润肺而肃降,使气下行,从而有利于传导之官。芍药和营血而缓急迫。方后云“蜜和丸”,是取润下缓行之意。又日“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知药量甚小,是缓而又缓也。“渐加,以知为度”,亦见其病有轻重,禀赋有厚薄,投量多少,可审情度势而定。然多少之间,必以知为度,是不使其太过或不及。
【辨治要点】
主症:趺阳脉浮而涩,小便数,大便硬,腹无所苦。
成因: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厚朴、枳实、大黄)。
【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1,蒸蒸发热2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