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学脚踏车 - 奉天旋风 - 仁兄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奉天旋风 >

第60章学脚踏车

铁山斥了一句:“黑娃子,别闹,把粽子端屋里去!”黑娃子端着粽子进屋时,仍忍不住看了两眼张大扎,口中自语着:“奶扎子真大。”

铁山朝张大扎笑笑,“小孩子不懂事。伍太太啥时候来的?”

张大扎低头回答:“我来给大兄弟送点粽子尝尝,也该回去了。”

说罢,就要往外走,那走路的姿态,一看便知是刚刚快活过。

铁山忙喊住了她:“等会儿,我想跟你商量个事。来,坐这儿。”他一指石桌旁的石凳。

张大扎坐下了,两腿并拢,一副淑女状。

铁山也停好车,坐到另一石凳上。

大舌头说:“那你们唠吧,俺进屋跟黑娃子玩儿去。”

铁山指着一只石凳对大舌头说:“方达,你也坐这儿,咱要商量的事跟你有关系。”

大舌头听到铁山唤他大名了,心里挺舒服的,他坐了下来,并将烧鸡放在了石桌上。

铁山客客气气地对张大扎说:“伍太太,方达自己住在这儿,没人照顾,我还挺放不下心的,本想把他接到北市场我身边住。

“今天看见你在这儿,我就打算让你今后帮着照顾好他,给他做个饭洗个衣裳啥的。你看看,我给你多少钱合适?”

大舌头听到铁山说出这些话,兴奋得眼睛都放光了,铁山叔的话真是说到他心坎里了。

张大扎说:“铁山师父这么信得过我,我一定照顾好方达兄弟,咱就别谈钱不钱的了。”

铁山一笑,“放心吧,只要你把我方达侄子照顾好了,我肯定不会亏待你。”

张大扎极有礼貌地站起来道谢:“谢谢铁山师父。”

铁山也站起来,冲大舌头说:“过来,看看我送你的脚踏车,赶紧学会骑它,我需要你骑上它帮我做事。”

大舌头惊喜地看着脚踏车,想摸又不敢摸,“这可是稀罕物?就给俺了?俺也学不会呀!”

张大扎也上前欣赏着车子。

那是一台二八横梁的洋货,崭新锃亮。所谓“二八”,指的是二十八英寸。

车头还悬有白光灯一盏。民国初年,有严格规定,车灯车铃后座必须齐全才能上路。在黎明前和日落后骑脚踏车,必须要打亮车前白光灯。若违反规定,大狱伺候。

张大扎叹道:“这么好的车子,我们家冠贤半年工资也买不起。他有一台二手旧车,买的时候也是攒了三个月的工资呢。”

她家冠贤,就是她丈夫“五块钱”。

她说得一点也不夸张,那时,奉天城也没多少台脚踏车。一个农民不吃不喝三年的收入,才够买一台脚踏车。而一个普通教员,要想买台新车,也须花费六个月的工资。

在国内大城市中,也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以及少数留洋归来的人家才有这玩意儿。

那时,脚踏车绝对是一种奢侈品,骑车上街,那就是炫富。

家里有一台崭新的脚踏车,无疑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脚踏车,那是清末民初的叫法,后来改称为“自行车”了。

最早见识到脚踏车的是清同治年间盛京人士张德彝,而他就称这种车为“自行车”。

此人又名张德明,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

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年头。

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记录下国外的所见所闻。

他曾受清朝廷委派,赴欧洲观光考察。回国后,他撰写的《欧美环游记》中记述了在英国伦敦街头第一次看到自行车的情形:

“前后各一轮”“上坐一人”“足动首摇”。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才普遍将脚踏车称为自行车,并且在城市中普及了。

大舌头说:“这么值钱的玩意儿,俺能学会骑吗?”

张大扎说:“这应该不难学,我家冠贤天天骑车上班,他还会单手扶把骑呢。等他下班了,让他来教你。”

“就这玩意儿,黑娃子都会,你这大小伙子有啥学不会的?”铁山拍了拍大舌头的肩膀。

这时,黑娃子从屋里蹽出来了,他说:“俺给你骑骑看。”

说罢,推车助跑,也是院子够大,他才能跑起来。

看着小人推着大车跑,显得很好笑。

跑了几步,黑娃子便“掏裆”骑上车了。

他的屁.股并未骑在车座上,而是双手扶住车把,左脚踩着左蹬子,右脚从车梁下伸过去,踩着右蹬子,半圈半圈地捣着脚蹬子,也骑得飞快,转弯自如。

骑了一会儿,铁山叫道:“行了,够了,让你大哥学着试试吧。”

大舌头信心不是很足,他问:“俺能行?”他手握车把,骑到车上。

张大扎鼓励道:“我相信你行。”

铁山也说:“肯定行!刚才在这条街上,有人跟我说,你把水霸都给收拾了。这么大的本事,还怕学不会骑脚踏车?”

大舌头“嘿嘿”一笑,“这事你都知道了?”他从车上下来了。

张大扎不好意思地说:“方达兄弟都是为了帮咱们家才打架的,铁山师父不会怪他吧?”

“我为啥要怪他?”铁山轻轻捶了大舌头一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铲除恶霸,为民除害。这等侠义之举,我夸他还来不及呢。干得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