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子血战虎牢
自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河南长期对峙,已达七年之久。
大致来说,黄河以北和黄河黄泛区以东地区,为敌占区。黄泛区以东,则为中国军队固守。
敌我阵地,犬牙交错,战事不断。
中日双方军队互有攻守,日军始终无法全面攻占河南。
抗战前七年,中国守军始终坚守着河南的半壁江山。与敌苦战不休。
“水旱汤蝗”,河南人民饱受战乱,民生凋敝。
1944年4月,日军为挽回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确保战略物质供给,减轻在中国战场上的巨大压力,拟打通从中国东北到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日军在其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下,发起“1号作战”。
“河南战役”爆发。
18日,战斗由驻守在河南郑州地区黄河铁路桥头西侧霸王城的日军,率先发动了进攻。
日军香田师团,铃木旅团步、骑兵2万余人,沿郑洛公路及其两侧地区,急速向西进攻,企图直趋洛阳,截断中国军队西撤山区之路,围歼中国军队主力。
河南郑州荥阳虎牢关,雄踞黄河渡口,为扼守东都洛阳的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日双方军队正在鏖战。
日军连续第四天,被死死地阻挡在虎牢关前。我守军阵地前,日军遗尸累累。
日军似改变攻击策略,想利用月晚,动员大规模兵力,再次,向虎牢关守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此刻,月已衔山。
枪炮声在沉寂二小时之后,阵地上,三分钟左右,先后落下两发炮弹。炸点两股黑色的烟柱慢慢升上天空。
蜂子,知道,这是日军的两发‘校正炮’。为日军的炮群指示轰炸目标,修改射击诸元,大规模的炮击,马上就要来临。
根据两发校正炮的落点,蜂子判断,这次日军的主攻方向,就是自己所在的阵地。
他迅速带领着七个“斥候兵”,转移到山头那边的反斜面阵地,刚刚转移到位,一阵阵,空气被撕裂的声音密集传来。
炮弹炸的不分点,阵地猛烈震动,不停不歇。地面的碎石、泥块、木屑、铁丝网、碎尸被炸的漫天飞舞,白烟滚滚,遮天蔽月。
被炸到高处的石块,泥土,不停歇地向低洼处滚撞着。
阵地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硝烟、烤肉与树木、泥土、青草的混合气味。这种气味随着风向,一会儿浓,一会淡。
根据炮弹的密集程度及火炮类型,蜂子大致能够判断,这是一个加强的炮兵联队,在做密集的炮火齐射。看来日军也准备要拼了。
蜂子知道,一场血战,就要到来。
炮声稍停,蜂子又带着这七个“斥候兵”,沿着战壕,快速进入作战位置。
日军开始进攻了。
虎牢关主阵地上,枪声哒哒,炮声隆隆,不绝于耳。我守军的阵地,掩体周围不断地有泥土溅起,碎石乱飞。
蜂子,闭着眼。仔细辨别。浓密的枪炮声中,日军轻、重机枪和37平射炮的精确位置。
以及日军机枪、炮弹的出口声、弹道声、落地以后的爆炸声。
蜂子根据整个进攻方,枪声密集点和出现的波段性猛烈射击的区域,并根据战场上,日军可能利用的掩体位置,来判断日军指挥官的位置。
历经七年的战场生活,蜂子早已能够根据战场双方的枪炮声,判断出双方军队的实力。
近两年以来,蜂子明显感到,日军日甚一日地变得衰弱,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抗战之初。
较早时期,参战的日军战力强悍,战兵中有为数不少的上中,或上上之兵。
目前阶段,日本能用之兵,也多是中下、甚至还有下兵。
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了。
他伏在专为他个人挖的散兵坑里。离他正前方不到两米的距离便是战壕。
战壕里蹲着5个手持38式步枪的士兵,间隔3至5米,带着加重的m35钢盔,侧耳倾听蜂子将要发出的指令。
蜂子已经有5分钟多钟,没有发出指令了。
阵地上的枪声更加浓烈了。就像下暴雨一样,哗哗的响个不停。
炮弹爆炸后的火药烟,和激起的沙土灰尘,与阵地上起火树桩发出的浓烟火焰,混成一片,呆在下风处,熏得人睁不开眼睛。
皓月当空,静寂地把大地照得通亮。
突然。蜂子说道。正前方。12分钟位置,235米。重机枪。
那5个带着m35钢盔的士兵,听到蜂子的指令后,迅速调整步枪的标尺,然后推弹上膛。待头顶,啾啾啾啾的飞过一排机枪子弹之后,迅速出枪,对着正前方12分钟的位置,瞄准,射击。每人完成两次击发。
日军的重机枪变成了哑巴。
蜂子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在他左前方75米,45分钟方向。至少有日军五挺轻机枪,位置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蜂子根据轻机枪发射位置的变化,能够判断出这个轻机枪小队的指挥官,是一个富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必须击毙他。
但他一直没有捕捉到合适的机会。
稍后,蜂子又说到。正前方,46分钟位置。975米。37炮。
蜂子说完这句话,他伞兵坑右侧。一个斜坑道里伏着的传令兵,听到他的指令后,迅速弯腰,沿着战壕往左侧跑去。边跑边重复蜂子刚才的指令。正前方,46分钟位置,975米,37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