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第184章自汗门
病机
《内经》曰: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劳则气耗,喘且汗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
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
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
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者也。是以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邪所干,遂使分肉不温,皮毛不充,腠理不密,开阖不固,则阳气外泄,而汗为之出也。又曰:气虚则多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中传寒中,多成痹寒矣。
病机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病机
自汗者,无时而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腠理不固,胃气之所司也。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病机
汗为心液,心火不蒸则液不出,脾湿下流,何汗之有?惟火郁蒸,津液上腾如雾,卫气不固,则泄出而为汗也。所以治汗,专务固表之剂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静,脾湿不降,如之何其遏也!智者审之。
脉候
脉来微而涩、濡而虚而弱者,皆主自汗也。脉大而虚、浮而软者,自汗也。伤寒,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治法
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汗出于脾,湿气上腾;汗泄于肤,卫气不固。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腾;实腠理,则卫气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毕矣。
治法
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卫者,阳气;荣者,阴血。治阳者,人参、黄、防风、桂枝之类是也,治阴者,当归、地黄、黄柏、黄精之类是也。
治自汗用人参、黄,少佐桂枝、防风达表,故云:黄得防风而力愈大。阳虚者,亦可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功。火气上蒸,胃中湿气亦能作汗,宜凉膈散。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安神丸、清心汤之类。痰饮留膈而亦能作汗,宜加二陈汤、朱砂滚痰丸之类。
治法
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出如珠,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辨之不可不早。
药方
(仲景)桂枝汤治病患发热自汗,此胃气不和。或伤风恶风,脉浮自汗。
桂枝(一钱)芍药(二钱)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建中汤治表虚自汗。
官桂(五分)芍药(二钱)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即建中汤加黄。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桂枝附子汤治妇人血虚,自汗不止。(当归建中汤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柴胡桂枝汤治发热自汗,或寒热自汗。
柴胡(一钱)桂枝人参(各五分)甘草(炙二分)芍药(八分)半夏生姜(各六分)黄芩(五分)上水盏半,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黄汤治喜怒惊恐房劳致阴阳偏虚者,或自汗盗汗不止。
黄(蜜炙,一钱)白茯苓熟地黄(酒浸)肉桂天门冬(去心)麻黄根龙骨(各一钱)五味子浮小麦(炒)防风(各八分)当归(酒洗)甘草(炙,各七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发厥自汗,加附子二片;发热自汗,加石斛一钱。
大补黄汤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黄防风山茱萸肉当归白术(炒。各八分)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子(十一粒)人参白茯苓熟地黄肉苁蓉(各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
防风黄(蜜炙。各一钱)白术(炒,二钱)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体虚,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黄(蜜炙)麻黄根牡蛎(淬醋中。各五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加小麦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调卫汤治湿胜自汗,补胃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
麻黄根黄(蜜炙。各一钱)羌活生甘草生地黄生黄芩半夏(各五分)麦门冬当归猪苓苏木红花(各三分)五味子(九粒)上水二盏,煎八分,热服。
附汤治气虚,阳弱,虚汗,倦怠。
黄(蜜炙)熟附子(各等分)每服四钱,水一钱,姜五片,煎六分,食远温服。
凉膈散治胃中温热上蒸,自汗者宜此。
连翘(一两)山栀大黄黄芩薄荷叶(各半两)甘草(一两半)朴硝(三钱)为散为饮,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湿热自汗,小便不利。
白术白茯苓猪苓泽泻(各半两)肉桂辰砂(各二钱,另研)为细末和匀,每服二钱。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宁,烦躁自汗。(方见惊悸门。)三建汤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亦自汗,小便频数。
大川乌(制)附子(制)天雄(制。各二钱)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无时服。弗效,加黄、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气虚,心腹胀满,时常自汗。(方见诸虚门。)
药方
(头汗证,乃身无汗,只是头面出汗,阳气上脱也。)柴胡桂姜汤治头汗出,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而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