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第183章惊悸门
病机
经曰: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
又曰:痛酸惊骇,皆属于火。又曰:二阴一阳发病,主惊骇背痛。闻钟鼓之声却不畏,闻木声而惊者,阳明也。阳明者,胃土也。胃土虚,则畏木而惊也。
病机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亏,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惊者恐也,悸者怖也,血不足则神不守,神不守则惊恐悸怖之证作矣。
病机
怔忡证,心中惕惕,摇动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忽闻声而即惊,或触事而即悸,有时而仆者是也。其为证虽少异,其为治则大同,皆不外乎心、肝、胆过劳伤触而致者也。
脉候
《内经·大奇论》曰:肝脉急暴,有所惊骇。脉数,致使人暴惊。二阳急为惊。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为悸。
治法
治惊悸必先以养心安神之剂,随后豁痰,或用吐法,大便结而脉实者,以朱砂滚痰丸下之,一服不愈,再服之,无不愈者。
丹溪曰:惊悸多属血虚,有虑便动,则虚也。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怔忡无时,惊悸有时而作。
治法
肝出谋虑,游魂散守,恶动而惊,重治于肝经。胆为决断,属志不伸,触事而惊,重治于胆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冗,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有从肝胆出治也。
郁痰留饮,积于心包胃口而致惊悸怔忡者有之,此又不可概以虚而治也。医者当参究脉候立方处治,速能奏功。
经曰:惊者平之。平者,平常也。以其平常,则不惊也。《病机赋》云:一人闻声即惊,医者令患人坐于堂上,使两人扶之。医首下堂以小凳木槌手击,而口云:吾击凳亦常事耳,尔何必惊?且击且言,患者视之久而惊遂定。此深得平之之法也。
药方
平惊通圣散治一切惊悸、怔忡、健忘等证。
当归人参黄连茯神远志甘草(炙。各三钱)石菖蒲朱砂(另研。各二钱)上为细末。竹叶煎汤调二钱,食后临卧服。
十四友丸治惊悸怔忡。
酸枣仁(泡,去皮,隔纸炒)远志茯神紫石英生地黄当归薄荷人参黄茯苓阿胶(炒)龙齿朱砂(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临卧枣汤下。
养心汤治心虚血少,惊悸不宁。
当归川芎茯神远志(各一钱)人参黄茯苓半夏曲(各五分)官桂(一分)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上水盏半、枣一枚、莲子七个,煎七分,温服。
宁志丸治惊悸。
人参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当归酸枣仁(酒浸,去壳)石菖蒲远志(酒浸,去心。各五钱)乳香朱砂(各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枣汤下。
茯苓饮子治痰迷心窍,怔忡不止。
茯苓茯神半夏陈皮麦门冬(各钱半)沉香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煎服。
朱砂消痰饮治心气,痰迷心窍,惊悸。
牛胆南星(半两)朱砂(减半,另研)麝香(二分,另研)上为末,临卧姜汁汤调服一钱。
宁志膏治因惊失志。
人参酸枣仁(泡,去皮,隔纸炒)辰砂(各半两)滴乳香(一钱,乳钵研细)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定惊。
半夏茯苓茯神远志(去心。各一钱)紫苏甘草石菖蒲(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服。
温胆汤治心胆虚怯,怔忡多惊。
半夏(制)枳实白茯苓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竹茹(一丸)远志(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夜卧不安。
朱砂(另研)黄连(各半两)生地黄(三钱)当归甘草(各二钱)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朱雀丸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两)沉香(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下。
姜术汤治心下停饮怔忡。
白姜白术白茯苓半夏曲(各一钱)官桂(三分)甘草(五分)上水盏半,姜、枣煎服。
平补镇心丹(方见虚损门)治惊悸。
益荣汤治思虑过度,心血耗伤,怔忡恍惚,此汤主之。
当归茯神人参黄(各一钱)芍药紫石英酸枣仁柏子仁(各五分)小草木香甘草(各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卫生易简方治思虑过度,心脾所伤,惊悸怔忡。
茯苓(二钱)人参白术(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四分)上水盏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远志丸治因事有所大惊,夜梦不祥,心神不安,惊悸怔忡。
远志(去心)石菖蒲(一两)茯神茯苓人参龙齿(各半两)辰砂(另研,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七十丸,熟水临卧服。
八物远志丸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间痰热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