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第138章滞下门
(大便急迫欲出而不通,故曰滞下。泄俗谓之痢下,此反说也,故从古。)
病机
(夫滞下者,古之义;曰痢疾者,今之名。)《内经》曰:溲(当有涩字。)而便脓血,(言病机也。)知气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又曰:诸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又曰:下痢脓血滞下,皆热证实证也。
《三因》陈氏云:痢疾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结郁,遂成赤白等证,当从其气血虚实以调之。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乘,以平治之。有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又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诚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后,肠胃怫郁,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诸方虽有寒热虚实之论,刘河间则以为热,《内经》亦以热多而寒少。学人当察其脉证,随变而药之,庶万全也。
病机
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
病机
夫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泻者,水谷湿热之象也。滞下者,垢秽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歧,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泻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可乎?其下利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
病机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内果菜,湿热甚则自化腐烂,溃发而为脓血也。其热为赤,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故也。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结而又湿至于否,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盛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乎?其热之伤于气分属肺金,故色白也;其热之伤于血分属心火,故赤也。脾为黄,肝为青,肾为黑,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其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病机
《机要》云:里急后重,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槟榔以宣通其气。《原病式》云:里急后重,窘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玉机微羲》云: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因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和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举之,血虚者补养之,宜各察其所因也。
病机
《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药加黄芩为主,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病机
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病机
《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病机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病机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病机
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病机
《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
脉候
《内经》曰:肠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死,泄而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脉经》曰:肠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筋挛脉细小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
治法
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息痢者是也。
治法
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治法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治法
《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治法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为逆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