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30章

第130章积聚门

(附瘕癖)

病机

《素问》《针经》云:积者,厥气生足,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则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或外伤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矣。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皆成积矣。又曰:思则气结,久成积也。

奇病篇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运气积块皆属湿土。经曰:土太过,曰敦阜之纪,其动濡积并搐是也。

五脏生成篇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而卧。

《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阴沉而伏,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又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喑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甫按:积病传其所胜,王气不受,固理也。肝积传自肺金,得于季夏,亦理也。肝欲还肺,肺不肯受,定于戊己日干,似为太凿。或木气自病,而非由于胜之所传,则亦有也,奚必拘于是?)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原病式》曰:积聚者,由阴阳不知,脏腑虚弱,或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巢氏病源》曰: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坚结者也。若久即成。

《玉机微义》曰:积聚因饮食及七情而成者多。滑氏谓越人之意,盖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势之所有者,演而成文。初不必论其情感,亦不必论其还不还,与其必然否也。读者但以所胜传不胜,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结为积,治之可矣。

病机

积者,阴气也,发有常处,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聚者,阳气也,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痛无常处。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一定不移,言其形状可征验也,亦由寒温失节,饮食不消,聚结于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病虽结瘕而可推移者也。经曰:血不流而滞,故内结而为瘕也。瘕者,假物而成形,故曰瘕,血病也。此不言为聚,聚者,阳气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乃为瘕,大肠移热于小肠,谓两热相搏,则血移而为伏瘕。血不行则月闭,此瘕之病为妇女得之多也。故女科有肠覃、石瘕之病。(详见本科。),边旁也。海篇云:皮浓也。此亦气血凝于肌肉之间而成也。状类痞块之形而尤见着者也。癖者,僻也,饮食之凝滞于一隅而成内癖。内伤脾胃,外无形迹。其人面黄肌瘦,四肢困乏而精神憔悴是也。今人之所病癖诗癖者,其证亦是也。痞块之候自详本门。积与也,乃坚硬;聚与瘕也,移散而动;与痞也,坚硬在皮;癖之为候,病在五内,而不可以形状求也。

积也聚也,也瘕也,也痞块也,皆不外乎饮食气血之凝滞。在医者以意推之治之,量其虚实,权其重轻消息之而已矣。

病机

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或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难矣。若久而延之,留滞不去,遂成五积。

夫肝积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中亦有血病也,肝藏血故也。心积伏梁者,火之郁也。

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粱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其一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与肠痈同。其二身体髀股皆毒肿,环脐而痛,即是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太下,非谓全不可下,恐病去而遗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为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所搐,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肺积息贲者,喘息贲而上行也,此旧说也。

余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故贯谷贲下抵季胁,其痛支转筋,痛甚则成积气而为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谓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故余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余常以独圣散吐肥气,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

治肝之积亦尝涌之,续以磨积药调之,治伏梁,治痞气,治息奔,皆以吐汗下三法兼行。此病不可逗遛,久则伤人而难治也。

脉候

经曰: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又曰:太阴脉涩则病积,心腹时满,厥阴涩则病小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阳明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涩则病积,时善颠疾,少阳涩则病积,筋急目痛。

又曰:推而内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巢氏曰:脉细沉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部处之。

脉而紧,积聚也。脉浮而牢,积聚也。

脉弦紧而细,也,出寸口,在心;出关上,在胃脘;出足中,在脐。

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食不下,或食吐出。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肝积,脉弦而细;肾积,脉沉而急;脾积;脉浮大而长。

脉沉而中散者,寒食也。

积聚脉牢强者生,虚弱沉者死。

治法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已。

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治法

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虽去而人已衰矣。干漆、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疾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实中有积,大毒之剂治之尚不可过,况虚而有积者乎?此治积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详审。(甫谓养正积除,此积之微者也。如脾胃失于健运而气积食积之不疏导者,惟养脾胃之正气,而滞积自疏矣。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剂,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

治法

经曰:留者攻之。此积之所以当攻者也。然留积既久,蒂固根深,若不攻夺之,岂能自去?则传所谓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其亦理势之不容已也。凡正气实而积固不能为殃,正如小人潜以伺其君子之隙,而遂乘以侮之,惟积亦然。但正气稍虚,积必为害,所以不可不攻也。

既攻之后,尤当扶养正气,而不致扰乱之虞。正气不足,必先养正以自固,正既固,然后由渐而攻邪,积自渐削而不能留也,故曰攻补有序。

治法

人之有积,则皆为身中之邪气。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正气盛而真气营运,不失其常,则积略攻之而散溃,亦或自然消退矣。正气稍虚,则积日着而恣其欺罔之势,正气日渐为之弱矣。凡积成而形渐悴,速补真气,待荣卫充实,方可下之。或且攻且补,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必至于邪去正复而后已。然除之不以渐,则必致于颠覆之害矣。若昔之武氏斫丧唐宗,几于改物,尚赖狄张诸君子匡扶之力,渐除党恶,兴复丕祚。惜乎中宗不鉴前辙,而留三思,驯致韦氏之祸。其犹积余之尚在者,若不亟下之,必将复起,恣害亡身者有矣。

治法

子和云:积之在脏,如陈之在江河。积在脏中,多留于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如陈在河亦不中流,而在汀湾回迫之地,遇江流之隘,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用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

其积已离而未下,次以末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坚积既久,不可遽以此法,宜以渐而攻之。或三五日一攻,或一月数攻,后渐以磨积之药调之,无伤正气,此万全也。

治法

许学士云: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砂、水银治肉积,神曲、麦芽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治涎积,礞石、海石治痰积,巴豆、大黄治坚积,盖各从其类也。须要认脏腑经络是何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减轻重,使之如兵法云: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治法

治肠胃中一切痰积胶固,及生诸般奇形之虫食积,痰饮痞癖,腹痛痞满,恶心嗌气,嘈杂吞酸,食疟黄胖等证,行之无不应手取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