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23章

第123章痞满门

病机

《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马积饮痞膈。

《原病式》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病机

成无己云:伤寒心下痞满者,不经下后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则有结胸、痞气之别。

未经汗下而心痞满者,当吐之下之,要在随其邪气之高下而泄之也。若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须审别之而用后之治法。

病机

伤寒痞满乃因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亦是血证,何也?盖下多则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及其血虚而下陷于心之分,故致心下痞满,宜理脾胃,以血治之。若全用气药通利,则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

《此事难知》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从有形。故无形以苦泻之,有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患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指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此理故也。

病机

《直格》云:伤寒里之阴分已受热邪,是病发于阴也,或热微,下证未全,误下之早,则里热除去,表热乘虚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剂中或加干姜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

病机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中央,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士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脉候

《脉经》曰: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按之濡,其脉上浮,或寸沉关浮而弦,脉濡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燥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则心下痞坚。

治法

《玉机》云: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寒,喜行利药,以求速效,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谓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须诸泻心汤散可也。

治法

《保命集》云:三阴三阳之标本,治各不同,有因寒药而为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因寒热药阴与阳不利而痞,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因辛热药多而寒药少者,阴盛阳虚而痞,半夏、甘草、生姜泻心三方之类。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通而论之,其药阳多阴少,盖病发于阴而得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独为阴,心下痞而脉疾一证,桂枝从用,从太阳浮弱所变,余皆阴阳杂用。

治法

丹溪曰:痞满之证不一,有因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是也。

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是也。饮食后因胃气寒,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吴茱萸、砂仁、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大病后元气未复,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肥人心下痞满,内有湿痰留饮,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大凡心下痞满,须以黄连、枳实而参以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壳汤主之。

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饮食倍伤而痞者,宜消导之。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因而越之。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善忘。时一臂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太仆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治法宜吐。俟春日开明,如法治之,以物探喉中,须臾,大吐黑色顽痰如胶饧者三四升,一二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正传》一人因夏秋劳苦,冬间得痞满证。历数医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两手关脉皆浮洪而弦涩,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值冬月降沉之时,未可以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等药,病退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而安。

药方

(《局方》)七气汤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脏腑,气不和平,心胸痞闷。

半夏(制)茯苓(各二钱)浓朴(制,钱半)紫苏叶(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满,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神曲(炒)甘草(炙。各二钱)猪苓(二钱半)泽泻浓朴(制)砂仁(各三钱)半夏(制)陈皮(去白)人参(各四钱)枳实(麸炒,半两)黄连(土炒)黄芩(土炒。各六钱)姜黄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汤泡蒸饼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东垣)浓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作时止。

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各一钱)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各五分)干生姜(一钱)水煎温服。

(东垣)木香化滞汤(一名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枳实(炒。各四分)陈皮木香(各六分)柴胡(七分)甘草(炙)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半夏(钱半)红花(一分)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黄连消痞丸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姜黄(各一钱)干姜(二钱)甘草(炙)茯苓白术(各三钱)陈皮(半两)猪苓(半两)枳实(麸炒,七钱)半夏(制,九钱)黄连(一两)木香(钱半)黄芩(二两炒)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拔萃》)黄连消痞丸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

黄连(炒,两半)黄芩(炒,三钱)枳实(一两)干姜(二钱)茯苓白术(炒)甘草(炙。各半两)猪苓(半两)陈皮(七钱半)泽泻(一钱)半夏(制,一两三钱)姜黄(钱半)砂仁(三钱半)浓朴(制,半两)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送下。

(东垣)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倦怠。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甘草(炙)麦芽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浓朴(制,四钱)枳实(曲炒)黄连(各半两)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东垣)木香顺气汤治心腹胀满。

木香益智陈皮草豆蔻(各五分)浓朴(姜炒)青皮(各四分)茯苓半夏(各六分)干姜吴茱萸(各三分)当归升麻柴胡(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东垣)黄芩利膈丸除胸热,利膈痰。

生黄芩炒黄芩(各一两)半夏黄连泽泻(各半两)南星枳壳(炒)陈皮(去白。

各三钱)白术(二钱)白矾萝卜子小皂角(各一钱)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面鸡鱼肥腻。

(丹溪)枳术丸助胃消食,宽中去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