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章胀满门
病机
《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腹满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又曰:诸腹胀大,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原病式》云: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气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抟,乃合为胀也。
阴阳应象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病机
愚谓胀满只是湿热饮食,劳倦内伤,脾气积滞之所始致,是为胀满。苦积损既久,脾气日亏,气凝血聚,渐着不行,由胀满而成鼓胀。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坚固难治,俗名单腹胀。以其四肢皆不肿,而惟腹中胀肿如鼓,乃气血结成蛊毒之形,而不可解释消散,故又名曰蛊。血化为虫,因字之义而命名也。生气通天论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医弗为,此之谓也。
病机
胀满只是腹胀中满,虽主于脾,有湿热寒暑气血之殊异,而非四肢肿胀,为水溢经络皮肤之下。治以消水,《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是也。水肿之病轻而易治,胀满之病重而难治。学人详之。
病机
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则脾胃中土,主生万物,虽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凡有七情思虑伤脾,及房劳过伤,饮食失节,则脾土之阴受亏,而转输之官失职,致使心肺之阳不降,肾肝之阴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浊相淆,而成壅塞,湿气不流,郁而为热。湿热积留,因成胀满。
病机
经曰:脏寒生满胀。《脉经》曰:胃中寒则胀满。脾为阴中之至阴,故经曰:太阴所至为蓄满。大抵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矣。若此者,宜以辛热药治之。其有外感者,如东垣所谓八益之邪自外而入,感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热,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病,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汤下之。五常政大论曰:下之则胀已是也。
病机
陈无择云: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怒乘肺,肺气不传,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克。忧思结聚,本脏气郁,皆内所因。或冒寒暑风湿,随经络传至阳明致胀者,皆属外因。饮食饥饱,生冷甜酸,结聚不散,或作痞块,膨胀满闷,属不内外因也。
病机
《灵枢经》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吐哕,四肢烦热,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脉候
《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则内胀。脉迟而滑者胀。脉盛而坚者胀。
严氏曰:胀脉浮者易治,虚者难治。
治法
夫胀满之病,皆因脾失健运之常,须要补脾养肺,以制肝木,俾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心火,使肺气得清。兼以节饮食,戒虑念,无有不安者古方用禹余粮丸,所以实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减,因证使之,殊为切当。
治法
经曰:下之则胀已。此因湿热饮食有余脾胃充实者言也。如仲景治伤寒邪入三阴经,及入于里而成内实,腹满坚实,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因脾虚内寒不足,而气不能连化精微而成腹满者,故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以辛热,行其壅滞之气,庶使脾土旺健而胀营运,斯可愈矣即经所谓塞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腹胀愈甚,去死不远。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是也。
治法
若因内伤饮食浓味,大实大满,气滞,脉洪大实者宜下之。若因过服下药泻利后所致,或脾胃素弱,不能运化者,皆宜补益助脾行湿。盖此时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致者,当以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结者散之,清浊混淆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皆宜适事为故可也。
治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
中间虽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一人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腹大,形如鬼状,脉涩而数重似弱,以四物汤加苓、连、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补法,今何补气而安?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丹溪曰:此丸新制,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味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患腹胀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实也。腹中满不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沫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腹中有水,是饮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脚下疼痛。此虚气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
药方
(《济生》)紫苏子汤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呕逆,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紫苏子(一两)大腹皮草果半夏浓朴木香陈皮木通白术枳实人参甘草(各半两)上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济生》)大正气散治脾胃怯弱,为风寒湿气所伤,遂致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白术陈皮(各二钱)半夏(制)藿香叶浓朴(姜炒)桂枝枳壳(炒)槟榔干姜(炮。各一钱)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时温服。
(《济生》)平肝饮子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头晕呕逆,脉浮而弦。
防风枳壳桔梗赤芍药桂枝(各一钱)木香人参槟榔川芎当归陈皮甘草(各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时服。
(《济生》)强中汤治食啖生冷,过饮酒浆,有伤脾胃,以致腹胀。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钱半)白术(一钱)附子(制)草果仁干姜(各七分)浓朴(姜制)甘草(炙。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呕者加半夏。食面腹胀者加箩卜子。
(《秘方》)大异香散治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壳胀。
三棱蓬术青皮半夏曲陈皮藿香桔梗枳壳(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钱)甘草(炙,三分)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局方》)紫沉通气汤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局方》)沉香降气汤治中脘胀满,时复胁肋肚痛,每要噫气则快,不噫则不快,日渐面浮。磨槟榔入紫苏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气,消胀满。(三方并见诸气门。)(《拔萃》)木香顺气汤治浊气在上,则生胀。
木香草豆蔻(面包煨)苍术(制。各二分)浓朴(制,四分)当归(五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陈皮泽泻干姜吴茱萸(泡半夏(各二分)升麻柴胡(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服。忌生冷硬物,恼思房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