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88章【黑圈舌】过经未解,宜大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宜凉膈散加黄连主之。
【虫碎舌】宜小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宜理中丸,或四逆汤主之。
【里黑舌】调胃承气汤下之,或解毒汤调之。
【瘟毒舌】黑色者主死。
【死蚬舌】白者无活,主死无疑。凡见舌尖白,根黄,此为表证未解,须宜解表,然后可攻之。如大便秘者,宜凉膈散泡硝黄热服。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入姜汁,白汤调下。
【舌见弦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见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若初病见此者危急,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见尖上白胎二分根下黑一分】必有恶寒身疼,如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证。)【舌见白胎中有小黑点乱生】当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服凉膈散微表之,退即下之,用承气汤。
【舌见两弦灰色中有黑晕痕二条】此热乘肾,当急下之,用解毒汤加酒泡大黄为末调服。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则得之,不自白而变黄者,必见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以双解毒汤。
【舌见白胎带黄色者】必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酱黄色肥光者】必表未解,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可下者,大柴胡汤。
【舌中见黑胎者】同上治。
【舌见黄色者】必先见白胎变黄色也,此为表而传里也。热已入胃,急下之,调胃承气汤。若不早下,必至黑色而不可救。白中见黑胎者同治。
【舌见白胎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
【舌见白胎滑者】脉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之。
【舌见白而胎滑者】时时自下利,小腹痛引阴筋,此名脏结之证,为邪并入脏深,为难治。
【舌见四圈白而中有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见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服之黄尽,方可下之。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热必深也,邪传六腑,将入五脏,急下之,调胃承气汤,次进解毒汤,亦为十存四五也。
【舌见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合,凉膈散二合,和而服之。如嫌未散,防风通圣散主之。
【舌见干而涩者】膈邪传胃,并毒极深,必烦渴,急宜下之,大承气汤。若见发黄,茵陈蒿汤。血证,抵当汤。表有水肿在胁内,十枣汤。结胸者,大陷胸汤。痞满者,大黄泻心汤。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成黑灰色行路痕者】此由失下,热退可愈,须四五下之方退,大承气汤。五次下之而胎色不退者,不治。
【舌见黄而中有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死。下之见黑粪者死,大承气。
【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者】热毒邪气已深,两感者,下之十有九死,宜用九味羌活汤。
不恶寒下利,调胃承气汤。
【舌见弦红心黑者】伤风表未解也,宜双解毒散加双解毒汤微汗之,表证罢可下之。
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下之。非结胸不可下。
【舌见根黑尖黄微】隐隐不见,如黑灰色,根黑尖黄虽有黑行,其脉实,宜下之,大承气汤。脉浮而渴者,凉膈散。其能活者十有三四。
【舌见灰色】无恶寒恶风,虽脉浮者亦可下之。若恶风寒,双解毒汤。下之见黑粪者,不可治。
【舌见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双解毒散下之。不成利者,用解毒汤。
【舌见大黑而有乱纹者】脉滑实,急下之,十得一生。脉浮数无力者不治。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热入血室为阴虚,则夜不宁而病剧。汗下过多为亡阳,阳虚则昼不安。
【和解】妇人伤寒发热,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以阴虚而热邪乘虚而入,故暮谵昼了,小柴胡加牡丹皮汤。
【温】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为下而复汗以亡阳,故昼烦而夜静。
饮酒复剧
伤寒时证,汗后和平,身凉安静,却因饮酒复剧,发热烦闷,干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解毒汤。
瘥后昏沉
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如失精神,言语错谬,似鬼祟,似风非风,或无寒热,或潮热有寒热如疟,皆缘发汗未尽,余毒在心包络所致,知母麻黄汤。
出汗不均,为汗不流、是汗出盖覆不周,则汗出不均,致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热,牛蒡根散。
水气,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
坏证
伤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湿风热异气,而成坏证。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小柴胡汤证罢亦成坏证。况病已过经,热留脏腑,证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舛乱,无复纪纲,大率以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若诸药不效者,用鳖甲散。若柴胡证在,则不为逆。
不仁
谓不柔和,则痛痒寒热屈伸灸刺皆不自知,皮肤不荣谓之不仁。经曰:虚邪乘寒,则为郁冒不仁。盖其血气虚少,不能周流于身,是为邪气所伏,故肌体顽麻不知痛痒,又因少阴肾气微,精血少,气逆心下,阳气退,热归阴,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若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仁,水浆不入,即体不仁,此为命绝。
【温】《直指方》用甘草干姜汤、桂枝芍药加干姜各半汤。
【灸】中极穴。(一名玉泉。)【针】昔越人入虢,太子病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
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