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89章

第89章一、伤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黄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见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肾水克心火也。(此谓肾水克心火恐误也。既云热毒入深,或肾水不能制火邪也。)若发黄者,用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若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满闷硬痛,又法用生姜一,捣渣去汁,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疑疑熨之,稍可,又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良久、豁然宽快。

一、伤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将山栀炒黑色为细末、吹入鼻内,外将水湿草纸搭于鼻冲,其血自止。若滴点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解,照后秘方用药,不在此法。

一、伤寒热邪传里,服药后用盐炒麸皮一升,将绢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使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矣。

一、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见黑必止。如无韭汁,用鸡子清亦可。正谓赤属火而黑属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或阴毒证,身如被杖,腹中绞痛,呕逆沉重,不知人事,四体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药不得入口,六脉沉细,或无脉欲绝者,将葱束缚一握,切去根叶,留白三寸许捣如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中,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则易之,换二三饼,稍醒,灌入生姜汁煎服回阳救急汤。如不醒,再灸关元穴、气海穴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邪气出于外,以回阳气于至阴之中。用此法,手足温和汗出即醒者,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温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搭于胸上,稍热则易之,待热势稍退则除,不可久渍,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伤寒服药、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药热饮,服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服;如要止汗,虽辛甘温剂亦宜温服。

一、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汤加减治之。无嚏者不可治。

一、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汤。设与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稍省后服加味理中饮为效。如不饮酒者,只用姜汁灌之,根据法调治。此证腊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一、伤寒若兼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其汤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盛气壮者,不在禁例,当随酌宜而治之。

伤寒死候

凡看伤寒,要识死证死脉亲切,一一理会,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须以脉参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药。倘有锉失,咎将谁归?汗后热退脉静者瘥。

阴阳诸证脉平,吉。

阳证见阴脉者死。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不治。

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凶。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

汗后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唇吻反青,四肢汗出,肝气先绝也。

环口黎黑,虚汗发黄,脾气绝。

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粗,见阳脉而躁者死。

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索者,即日死也。

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

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则脉出。一曰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两感伤寒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成。又曰热而者死。

发少阳汗则谵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发动气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汗后为愈,今汗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脏结者死。(结胸证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厥阴舌卷囊缩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曰脏厥,不治。

阴阳头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正汗出多,用绵被盖覆,包手足温暖,急投五味子汤,服之时,必大汗而解矣。投药无汗,脉不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伤寒刺灸《保命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