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80章

第80章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里,脉必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

证候

身大寒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大柴胡汤下之。)

证候

凡阴证身静,有语无声,气短吵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气粗,水浆一入,二便不噤,面上恐寒,有如刀割,面青黑,目睛无光,有虚阳泛上,面脸赤,血不红活为异耳。必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淹卧欲寝,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语言,语或气少,难以答应。或鼻气往来自冷,声音不响亮。或前轻而后重?或时燥热寒渴,不能饮水,唇口或青或紫或白,不见红色,手足自冷,手爪青紫,血不红活,小便白色,或有淡黄,大便不实。或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手也。虽是发热,与阳证大异,不可以面赤烦渴为论,误作阳证,须要详辨明白可也。

【温】四逆汤、真武汤。

证候

凡阳证身痛,无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中气热,面红无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凉水,阳旺,身轻如常,睹目见人,语声响亮,口鼻呼吸往来自然,小便赤涩,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俱红,此皆阳证之大略也。

证候

病患手足清冷,大小便秘涩,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又有身寒,反不欲衣,口渴,指甲红色,此阴失守而病在肌表,元阳潜入,侵于内矣。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是也),不可作阴证治。大便秘,小便赤,其脉沉滑,四肢厥冷,以其伏热深也。

证候

烦躁面赤身热,脉反沉微,病患手足逆冷,大小便利,或泄或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热甚,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色,此为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恶攻于内。法当温之,不可以阳证治。

韩氏《微旨》曰:面色虽见阳证,皆阳在上焦,其下焦阴气已盛,若调理得下焦有阳,则上焦阳气必降下。上焦虽见阳,其热浅于下焦也,理中四逆随证轻重用。

【温】治法见发热温经例,理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

证候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此阴盛格阳也。《活人书》以霹雳散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许氏云:不甚渴者,可用附子霹雳散,渴者不可与服。面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正阳回阴】附子霹雳散。

【温】伤寒例云:面少赤,阴盛于内,隔阳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脉四逆汤,正合仲景法。

证候

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王太仆云: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者,此名阳盛拒阴。便秘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下】大小承气汤。

证候

仲景云:阳毒者,受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阳经。其证初病大热,咽喉痛,发斑如锦纹,狂躁面赤谵语,脉洪大滑促,宜(阳毒升麻汤或青黛一物汤。)。阳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邪毒深重,加以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吐下;后邪热乘虚而入,或误服热药,使毒热散漫,至于六脉洪大,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身面锦斑,狂言直走,或逾墙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其证也,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主之。)咽痛,(玄参升麻汤。)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或见鬼神,或吐脓血,或吐药,不可下,用水渍法。

【消散】阳毒升麻汤。

【吐法】升麻栀子汤、玄参升麻汤。

【水渍法】若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不可下,用水渍法,候牙稍宽,乱稍定,投药治之。

证候

阴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寒邪深重,致阴气独盛,发汗吐下后变成阴毒。六脉沉微,腹中绞痛,或自下利,四肢沉重,咽喉不利,虚汗呕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气不得息。此阴毒之候。三日可治,四五日不可治,先服甘草汤、真武汤、附子汤,次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或用葱熨脐下,以手足温和脉息渐动为效。如厥逆寒极囊缩者,可用熏法,有回生之验。

阴毒本肾气虚寒,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六脉沉细,时或来疾,尺部小短而微,寸口盛时大者,皆其候也。或烦躁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

【正阴回阳】霹雳散、正元散、天雄散、附子散。

【温经】真武汤、四逆汤、白术汤、肉桂汤。

【劫】金液丹。

【熨法】腹中急痛,炒盐包葱饼熨。

【熏法】逆厥囊缩者,以炒豆投热醋中,如法熏之。

【灸】关元、气海、神阙。

证候

翕翕然而发热者,表热也:蒸蒸而热者,里热也。表热者,风寒客于皮肤,邪热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也。里热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手足厥冷,其脉或沉,或下利为异。

(节庵调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盖谓本经原无热证,但三阳经之热未去,病至三阴,而三阳经之热证犹在,故仲景有谓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夫腹满,太阴经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药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手足厥寒者,厥阴经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脉阴阳俱虚热不止,汗后下后复发热,脉躁急,利与热惧不止者难治。

【发汗】太阳病发热头痛恶寒,脉浮紧无汗为表实,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头痛目疼鼻干,脉浮发热下利,葛根汤。

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头痛发热恶风,小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缓为表虚,桂枝汤。

脉浮缓,反无汗;脉紧,反烦躁,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阳明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

【两解】荣卫兼和是也。如伤寒见风脉,风见寒脉,为荣卫两伤,脉浮紧无汗,大青龙汤。

发热脉浮,大小便赤,烦渴,此表里证俱见,或有汗,脉浮,小便涩,并宜五苓散。

【六经表】少阳发热,胸满胁痛,小柴胡。太阴热而腹痛,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厥阴手足厥冷而身热者,当归四逆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