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79章

第79章凡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味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割,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直中阴经真寒证候,急用温里热药。(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要在随所见证分表里而治之,切莫乱投汤剂,不可拘于日数。若非深得仲景之旨,岂能至此耶?(陶氏《家秘》)表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无汗,(麻黄汤)。脉浮缓,有汗,(桂枝汤)。项强几几,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加减服之。)头痛身热恶风,表不解,脉浮而滑,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者,(小青龙汤)头痛项强发热,伤寒见风,伤风见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躁,(大青龙汤)往来寒热,脉浮而弦,或浮而细,胸满胁痛,少阳经病,心烦喜呕,欲传于里,此为半表半里也,(小柴胡汤)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手足汗出,面赤谵语,大便实,过经不解,或呕不止,或寒热往来,(大柴胡汤)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而呕,阳明经病,(调胃承气汤。)汗后不恶寒,无表证,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小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大承气汤。)表邪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此瘀血也,(桃仁承气汤)阳证未除,下之太早,即成结胸,胸中作痛,按之甚,脉浮滑,谓之小结胸,(小陷胸汤。)五六日不大便,口干而渴,潮热,心下至少腹俱硬满,胸中大痛,起高突,按之不可近,其痛愈甚者。名大结胸,(大陷胸汤)汗后而热不退,脉洪大而渴,及虚烦中躁闷,(白虎汤。)烦渴而发赤斑者,(化斑汤。)汗后身痛脉弱,尺脉或迟,(黄汤建中汤。)手足温,微腹痛而恶寒,脉尺寸俱迟者,(小建中汤)汗吐下后虚弱,邪传于心中,懊而烦,不得眠,(栀子豉汤)太阳病渴而饮水,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五苓散。)伤寒无表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迟,(四逆汤。)

治法

【表汗】用麻黄、无葱苗不发,甚加豆豉。

【吐痰】用瓜蒂,无豆豉不涌。

【下实热】用大黄、无枳实难通,甚者加芒硝,铁锈水以逐热开结。

【解表里】非柴胡不能,坏证须加鳖甲、乌梅、紫苏、桔梗。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甚者泥水澄清煎加葱白,再甚者加麝香、皂荚。

【阴燥者】加蜜一匙,其燥则止。

【中寒重者】姜汁煎服,竹沥无姜汁不行经络。

【蜜导法】无皂角不能开秘结。

【止呕吐】非半夏姜汁不能止,胃虚者加老米一撮煎药。

【虚烦】非人参,竹叶不能止,甚者加山栀炒米,渴加石膏。

【去湿利小水】非五苓散不能除,热甚者加桂一字。

【消渴】非天花粉、干葛不能止。

【补元气生脉】必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

【止焦呕衄】必用犀角、地黄。

【下焦蓄血】必用桃仁承气。

【表虚】非黄、桂枝不能固虚。

【除湿助脾】必用茯苓白术。

【黄胆发黄】必用茵陈蒿。

【泻里热除狂】非承气汤不可。

【春温】须用辛凉,非柴胡、干葛不可治。

【四时感冒】非羌活冲和汤不能治。

【救阴毒里证】须四逆汤。

【除吐蛔厥】须理中,乌梅入干姜、花椒。

【化斑毒】须白虎汤。

治法

凡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翕翕发热,汗不出,脉浮数浮紧,皆属表证,可汗。若发汗后不解,仍有发热而脉浮者,宜再汗之。凡头痛身痛拘急,憎寒发热,表未解者,脉虽迟,可汗。太阳病脉弱,可汗。伤寒身体痛,便清自调者,可汗。日晡寒热如疟属阳明,脉浮,可汗。

治法

伤寒自汗,无表证,脉浮而缓或弦细濡弱者,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脉迟者,不可汗。

阴病脉沉细数,不可汗。(在里故也。)伤寒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汗自出,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无精光,两胫温。(先伤于温,后伤于热,因而中。)若两胫冷,腹满,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身青面变而死。)伤寒形象中风,常微汗自出而呕者,心中懊,(发汗则。)不可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咳而下利谵语者,强汗之故也,动气不问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闭塞不可汗,(汗之则吐血。)厥不可汗,(汗之声乱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则寒栗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额陷直视。)淋者不可汗,(汗之必。)汗家不可重汗,(汗之必恍惚,脉短者死。)口疮,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胀满。)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谨。若劳役乘凉,解衣新沐,表虚为风寒所遏,与夫口燥舌干,咽干喉痛泻利,内伤房室,阴虚中暑,金疮痈肿初破,经水适来,新产血虚,脉沉细或豁大无力者,皆不可汗也。

(范云患伤寒热甚,不得汗出。徐文伯为诊视。时武帝有赐九锡之命。云谓文伯:可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气不足,恐一年后不复起耳,奈何?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后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审其虚实可否也。)

治法

大法春宜吐,(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脉大胸满多痰,食在胃口,及下部无脉者可吐。脉滑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满实郁而疼,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数行,寸口脉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止也。伤寒汗下后虚烦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眠,心中懊,栀子汤吐其邪热。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瓜蒂散或淡盐汤,虚者以人参芦汤,痰多者用二陈汤,服后以箸探吐。

治法

凡怯弱与房劳内伤虚证,与夫胎而产后,血气俱虚,脉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而干呕者,宜温不宜吐。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治法

伤寒汗后不解,蒸蒸发热,或渴而呕,邪在胃腑。可下。(调胃承气汤)。潮热腹痛者可下。(大柴胡汤)。嘲热脉实可下。(大承气汤。)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病可下。

(大小承气汤。)下后潮热,不大便,腹硬,(大柴胡汤。)阳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粪,大便硬,谵语者可下。(小承气汤。)嘲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可下。(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者,必有燥粪也,可下。(调胃承气汤)凡吐后腹满者可下。(同上。)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气汤)或腹满不减者可下。(同上。)脉沉有力,内实潮热不解,可下。(大柴胡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脉虽浮数可下。(大柴胡汤。)凡以手按脐腹硬者。或痛不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气汤。)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结者可下。(桃仁承气汤。)下后不解,再按脐腹有无痛处,若有硬处,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太阳结胸,潮热,脉不浮,可下。

(大陷胸汤。)少阴失下而咳逆,大便实,可下。(小承气汤。)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太阳证,身黄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人如狂者,血证候也,(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虽坚,大便必黑,(抵当汤下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中懊,必发黄,可下。(大承气合茵陈汤。)

治法

伤寒恶寒恶风者不可下。凡腹中时满时减者不可下。凡腹胀可揉可按而愈者不可下。脐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阴虚劳倦内伤多,手足冷者不可下。脉浮有表证者,尺脉弱者,俱不可下。少阴脉微,里寒外热,干呕者不可下。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胁痛发热不可下。阳明病,面赤色,心下硬满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或细而虚,按之无力者,不可下。

咽中闭塞,虚家诸血逆厥,及亡血,经水适来适断,或热入血室,胎前产后崩漏,小便清白,以上皆不可下也。

治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