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他的时代 - 直播华夏:开局对话千古一帝 - 白白胖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4章他的时代

他希望不仅是自己,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中医,而不是第一时间就予以否认。二人走过一个又一个培育着药草的大棚,也是不由聊到了李时珍,以及他的《本草纲目》。

对此,孙瑞教授也是笑着说道。

“其实,年轻的时候,我读《本草纲目》,也是感觉了其中有些记载颇为荒诞。”

“不过后来,系统学习了中医之后,我才恍然醒悟,古代中医的发展就如同神农尝百草一般,是需要无数的经验累计的,李时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供人参考,并非标准答案。”

“并且,李时珍写这本书用了三十年,修订十年,一共四十年。他自己也知道因为时代和个人局限,会存在一些谬误,所以鼓励后人,天下医书,天下人共修之。”

天下医书,天下人共修之!

如此良言,当真是让人不禁为之感叹。

一旁的高阳听此,也是悠悠说道。

“承前人之精华,去其糟粕,躬亲实践,砥砺无畏,此等精神,真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佩服和学习。”

与此同时。

网络上,此时因为高阳下一次即将对话李时珍,也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尤其是中医的话题,更是霸占了热搜榜。

其中,即有人讨论着中医的废与立,也有人更关心中医的传承,还有人则是研究着《本草纲目》这本书的得与失。

“哎,总是听人说中西医结合,我只想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西结合,治成标本!!!”

“确实,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天生就不是一家,何必强行凑到一起,反而是落入下成。”

“其实,经常有人说,中医什么见效慢,都快成疗养身体的代名词了。我只想说,在某些领域,只要选对了药方和手段,中医比西医更快上十倍百倍!”

“这个必须的啊,就像我曾经遇到的一位正骨的老中医,那家伙叫一个神,别人几十年的老毛病,他轻轻一掰一拧,就治好了可能需要动大手术,花上不知道多少万去上钢板钢针疑难杂症。结果才收几百块钱。”

“可惜啊,中医自古以来,成系统的典籍很少,往往都是师徒一脉相传,一旦没了传人,珍贵的药方和医术就彻底失传。”

“说到这个,想想就生气,泡菜国抄袭咱们的医学典籍竟然还申遗成功了,并且脚盆埚还叫嚣着十年后,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中医,正是文化的强盗!”

“没办法啊,中医需要几十年学习实践沉淀,如果悟性不够可能到老你都没学成,西医不同,有可能学个十几年你就主任副主任,所以谁愿意去花上一辈子学一个看不到曙光的中医!因此中医慢慢就失传没落了,加上骗子多,药材也不行了……”

天上明灯落下,地上的街灯亮起。

夜幕降临,高阳也走出金陵中医院的大门,结束了这次特殊的拜访,踏上归程。

与孙瑞教授交流让他更为全面的了解到中医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真的是让他感触良多,或许整个华夏文化中,中医面临的抉择,也是整个汉文化需要面对的考验缩影。

中医的命运,或许不在于它悠久的历史。

也在不在于它辉煌的文化,同样不在于它曾经为华夏之人的繁衍做出做出过多少贡献。

而在于疗效,在于创造疗效的医者。

或许只有那一位位在病魔肆虐的年代里,勇敢逆行者们,才能创造属于中医的新辉煌。

此时,他正快步走入机场之内,耳边却是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不由提起精神的警报声。

嗡一一一一

长长曲调中似乎蕴藏着成千上万让的哭声,惨叫声,悲鸣声……

这一刻,周围不少人都停下来了脚步,同时下意识的看向天空。

这时候,高阳也不禁记起。

今天是十二月十三号,对于金陵,对于华夏,这注定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或许,今晚的金陵应该会很堵吧,毕竟有三十万人,要回家。

游子当归,魂兮归来。

游子当归,游魂亦当归。

此时。

在告别了金陵城后,高阳已然对中医药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会选择李时珍作为第十四位对话的先贤,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李时珍,作为古之先贤,更是有着药圣之称。

虽不是中医理论的开创者。

但作为继任者,作为开拓者,李时珍无疑已经做到了极致。

他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放弃了帝王家的礼遇,一生只为坚持一件事业,即便将他比作尝百草的神农,也无可厚非。

凭着“心如磐石硬,身似逆“一九零”流船”的意志。

李时珍走访四方,尝百药,耗时近三十年,才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190余万字的巨著鸿篇。

要知道。

当时的190余万字,和今朝不同。

今时今日,凭借手机、键盘,任何人都可以打出190余万字。

可在明朝。

这190万字,却字字都是血泪,字字都代表了足下的艰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