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多存善意少积抱怨,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第7章多存善意少积抱怨,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生活中有许多事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试着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少抱怨我们所不足的。去看看比我们悲惨的人,你会爱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人心中存的是何种念头,看人的眼光往往也会变得如此。让我们心中多存善意和美意,你会更舒坦、更愉快,旁人也会因你而产生喜悦。
——星云大师
1.永远都不会所有事都让你满意
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也会有讨厌的母后在怨恨她。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家子弟,也会面对没有自我的痛苦。人生不会一番风水,更不会任何事情都让你满意。这个时候,就需要停止抱怨,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到了灾难,也能平安度过;而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即使遇上的是福也会变成祸。
备受关注的“富二代飙车案”逐渐平息后,由此引起的“富二代”问题却还没有被解决。部分年轻人想不通,于是在网上抛出很极端的说法,他们抱怨自己为什么无权无势,而为什么有的人却生来就拥有一切。在这里实在要劝诫这些生活在抱怨中的年轻人:做人不要生活在抱怨中。
在烦恼失意中抱怨,其实等于坐以待毙。聪明的人不会去抱怨,他选择的是行动。抱怨除了使嘴巴一时痛快之外,什么作用都不起,相反还会让人越来越消沉。
黑龙江有一个农家子弟,患了严重的肌无力,只上过一天学,此后他就与病床为伍,抬一下头都困难。但是这个男孩儿并没有抱怨,他坚强地自学,最后写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假如让我行走三天》,在全国引起轰动。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更加坚定了他的生命之路。
一个身处如此逆境之中的贫困少年,尚且不用抱怨去解答人生,何况是我们,而且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
不抱怨的人,都是心胸开阔的人,他们始终对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时候生活对他们并不公平。一个身处如此逆境之中的贫困少年,尚且不用抱怨去解答人生,何况是我们,而且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
我们活在世上,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一定也会面对艰难困苦,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当我们成年之后,可能在某一天忽然发现,以前学习不如我们的同学过上了非常富裕的日子。这个时候,有的人可能就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给他机遇,其实,他只是看到了人家华美的表面。人家奋斗的时候,人家流汗的时候,他都没有看见。这样的抱怨毫无意义,不可能人人都比你弱,不可能人人都一成不变,不可能好事只让你一个人占了。想拥有的比别人更多吗?自己去做好了,何必抱怨呢?
作家w.戴埃在《你的误区》一书中说:”抱怨、责怪徒劳无益。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地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惟一作用是为自己开脱,把自己情绪的不快或消沉归咎于其它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其实,有的时候命运并不是厚待了谁、偏爱了谁,只不过有的人努力,所以他走在了前面,这个时候你去抱怨命运的不公,显然就有些幼稚。机会是均等的,你应该采取的态度只能是更好地去做,抱怨终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见智见仁,见善见恶,全看你心存何念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中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相同的是,只要你用心品味生活,用心享受挫折,就会在百折不挠中感悟人生。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意思是说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一只虫子?”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他果然振奋起来了。
这只虫子再一次从墙壁上跌落下来……
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
“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的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顶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的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的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思维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我该感谢你,可怜的虫子,你启迪了我,启迪了我的理智,教我学的聪明一些.”果然,他变得理智聪明了。
两个人同样观察一只正在努力爬墙的虫子,结果得到的启发却截然不同。第一个人从中知道了遇到挫折不能气馁,要坚持下去才能成功。第二个人明白了失败后不能只知蛮干,要总结教训,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事,见到的每一个事物,不是都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很多事,只要处理合理,不必一定要分对与错,好与坏,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抱怨不会让困境发生丝毫改变
《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则会互相排斥。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东西;你的抱怨会推开、驱逐你说你想要的东西。”这句话,送给所有年轻的朋友,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吧。
优秀的人从来不抱怨,不抱怨会让人生快乐。
放眼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步前进;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种种抱怨的声音.
老板抱怨员工的工作效率太低,于是拼命的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员工抱怨老板太小气给出的工资太低,于是想尽办法的偷工减料;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现在老师的教学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教学质量这块要求非常的严格,虽然国家对教师的工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是我们依然会听见不停的抱怨声;而学生的学习压力更是要大,他们一边要面对老师的压力,一边要面对父母的压力,还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于是抱怨声音就出现了,甚至还出现过自杀的事件;在我们现代都市里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抱怨声音更是多如牛毛,夫妻间往往是刚结婚时热度是100度,但是随着无情现实的出现慢慢地热度也就降了下来,于是抱怨的声音出现了,丈夫抱怨妻子不再温柔、体贴、贤淑;而妻子则抱怨丈夫不再浪漫、热情、潇洒。于是无休止的争吵产生了,家已不在有往日的温磬,昔日的爱情热度也从沸腾点降到了冰点。
有一群每周都举行聚会“互相扶持”的好姐妹,而她们的“扶持”方式,主要就是抱怨男人。她们最喜爱的话题就是:"男人很自私"、"男人不要承诺"、"不能相信男人"。无怪乎,这些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这样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却向外发送了"男人不好"的振动能量,使得"好男人"都不会在她们的生活里出现。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这样的现实。
卡缪在《异乡人》里写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灵,或无论你如何称呼,都是善意(好)的、却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话语呈现思维的力量,为自己呼求爱、健康、快乐、丰盛、平安,或为自己引来痛楚、苦难、悲惨、孤单、贫穷。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时,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我们渴望的结果。
有个老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呃!土豆肉丝……我讨厌土豆肉丝。"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隔天两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地,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更火大了,说:"怎么又是土豆肉丝?我痛恨土豆肉丝。我讨厌土豆肉丝。"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两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每个日子都是吃土豆肉丝!我要吃别的东西!"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干脆叫你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厌倦了日复一日的菜单吗?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一种潜意识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这样的现象将在未来自行实现-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在我们的生活中抱怨的声音无处不在,难道我们就没有解决的方法吗?回答是肯定的,就拿我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来说吧,只要我们夫妻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体贴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失败婚姻了,有人说婚姻是栽花种草需要夫妻俩共同浇灌才会四季如花,也有人说家庭是块自留地需要夫妻共同来耕耘种地,这样才会种瓜得瓜;只要两心相依就没有不长久的婚姻.虽然要做到这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试问一下你努力吗?
生活中不应该有抱怨声音的,有没完没了的抱怨还不如保持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心态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4.无私付出,可换来无偿的给予
付出终有回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无私的付出,不要在回报上斤斤计较,说不定意想不到的回报正在不远处等着你呢。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劝告我们: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只要我们肯付出,终究会得到应有的报偿,不必计较付出了多少,也不必计较等待了多久。人生不是算术习题,更何况很多时候,一加一的总和经常超过了二!
荷兰的一个小渔村里,曾经有位勇敢的少年以实际行动,让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什么是无私奉献的报偿。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巨浪击翻了一艘渔船,船员们的性命危在旦夕。
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而救援队的队长正巧在岸边,听见了警报声,便紧急召集救援员,立即乘着救援艇冲入海浪中。当时,忧心忡忡的村民们全部聚集在海边祷告,每个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以便照亮救援队返家的路。一个小时之后,救援艇冲破了浓雾,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声雷动,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时,却听见队长说:“因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无法搭载所有遇难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原本欢欣鼓舞的人们,听见还有人危在旦夕,顿时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情绪再次陷入慌乱与不安中。这时,来不及停下喘息的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准备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立即上前报名,然而,他的母亲听到时,连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说:“汉斯,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亲在海难中丧生,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出海,到现在也音讯全无啊!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万不要去!”看着母亲,汉斯心头一酸,却仍然强忍着心疼,坚强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么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当竭尽全力地救助他。”汉斯紧紧地拥吻了一下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员一起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一小时过去了,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对忧心忡忡的汉斯母亲来说,却是无比漫长的煎熬。忽然,救援艇冲破了层层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家还看见汉斯站在船头,朝着岸边眺望,岸边的众人不禁向汉斯高喊:“汉斯,你们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远远地,汉斯开心地朝人群挥着手,大声喊道:“我们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啊!”
这是很感动人心的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哲理:无私的奉献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16岁的汉斯秉持着一份对生命的爱与热情,那份“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看见最耀眼的人性之光。特别是在母亲的哀求声中,他仍然坚持前往救援的决心,最后救回来的人竟是他的哥哥,更让人备感温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有利于个人的事,总是精打细算,锱铢必较,而对于有益于公众的事,多半却避之犹恐不及,这和汉斯的英勇行为两相对照,实在太过自私渺小了!
乐善好施,助人助己早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名言警句都在无形之中提醒我们应当学会施善,学会在人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虽然当时可能没什么回报,但请相信善因终有善果。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你自己,好事做多了睡觉也睡得舒坦。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来到一家小旅店。他们对店里的伙计说:“我们找遍了所有的旅店,都已经客满,我们想在你这儿住上一晚,可以吗?”夫妇俩的行头非常简单,象是一对穷苦老人。
年轻伙计非常热情,一边把两位老人往里请,一边解释说:“这两天生意特别好,我们这里也是客满。二位年纪这么大,没有一个落脚处不方便。这样吧,要是二老不介意的话,你们就睡我床上吧。”“当然可以,但你怎么办?”夫妇说。年轻人轻描淡写地说:“我身体好,在桌子上趴一会就可以了,没事的!”
第二天早上,夫妇来付房钱,年轻人坚持不要,说:“我的床铺不是用来盈利的,不能收钱。”夫妇很感动,临走时对年轻人说:“你可以成为一流旅店的经理,过些日子我们给你盖一座大酒店。年轻人对他们的话根本没有往心里去,只当开了个玩笑。
两年以后,年轻人收到一封信,信里还附着一张到纽约的双程机票,信里的意思是请他去看望一位老朋友。年轻人实在是想不起在纽约还有一位老朋友,但还是去了。当看到老夫妇俩时才想起两年前的事。
夫妇带他到第五大街第三十四街的交汇处,指着一座新盖的高楼说:“这就是我们为你盖的大酒店,你愿意做这个酒店的经理吗?”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酒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那位老人就是威廉奥斯多先生。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了,生活终究会回报给你。可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人觉得自己的付出未得到相应回报呢?究其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