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打开心去面对,心放宽处世就没有阻碍 - 舍得做人,宽心做事 - 何菲鹏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章打开心去面对,心放宽处世就没有阻碍

第1章打开心去面对,心放宽处世就没有阻碍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宝贵、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

——星云大师

1.天地只在心间,心宽天地阔

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人在社会生存,难免会有心存偏见,让偏见蒙蔽自己的时候,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所走过的路,所经历过的事都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唯有能改变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所经历过的人和事。有一句话:上天是很公平的,给了你美貌,也给了他人才智。人生苦短,不要与生活计较,不要看重得失。得与失只是一个过程,只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如果你在乎了,就会得到和失去;如果你看淡了,心宽了,就没有得到与失去。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经历太多的挫折,走了太远的路,人的心灵和身体都有许多灰尘,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自己打扫,拂去尘埃,放宽心态,使黯然失色的心灵闪光,使自己焕然一新。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毕竟今天会过去,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如果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心永远放不开,我们的心就不会感到舒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放下,分享别人的快乐,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纷繁芜杂的问题,怎么样来处理这些问题,这才真是个问题。一个人最可怜的是无知,最可悲的是浅薄,最可贵的就是有一颗宽容的心。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的就是宽广的胸襟。宽容是人生的大智慧,能够修身养性,安身立命。

一个人含冤入狱,他的牢房特别的狭小,住在里面很拘束,不自在又不能自由的活动,加上又是含冤的,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恨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觉得住在这么一小间牢房里简直就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愤愤不平地过着,每天都让他觉得是一种折磨,他也每天不停地在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有一天,这间小小的牢房里飞来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想:我已经够心烦的了,再加上这只讨厌的苍蝇,实在是一分钟都难呆下去,所以,他要把这只苍蝇捉住扔出去。他小心翼翼地去抓苍蝇,无奈苍蝇太灵敏,他费尽心机都没能抓住,他不由得感叹,自己的牢房真不小,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抓不到,可见这里蛮大的嘛。也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啊。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狭小的牢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小牢房变成大千世界;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啊,我们不要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而是要注意内心的力量与宽容。

宽容是一种理性,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宽容是一种智慧,反映一个人驾驭局面的能力,宽容是一门学问,会宽容的人也会生活,懂得宽容的人,也就懂得了快乐。带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生活,心会宽了,天地也会大了,心宽了,就会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而轻松。

2.世人纷扰为利,我自宽心自持

每一个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叹心太累,那么一定是你自己让自己的心追逐于名利。“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必做一个自筑名利牢狱的庸人呢?跳出来吧,管他世人纷纷扰扰追寻名利,我自宽心自持。

抛弃名利,宽心自待的重要一点是来自于心态的平和,因为心态平和的人能把事情看开、看淡。因为大多时候,不是外界的名利束缚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将我们自己框死。所以,要善于解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跳出名利的圈子,从而使心境恬静一点、洒脱一点。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小和尚撒完种子后,发现飞来几只小鸟啄食他刚撤下的种子。“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要命。“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大喊:“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枯黄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小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概括了人生中多少自然规律,多少人生智慧!一切自然随意,不为名利所扰,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让你寝食难安、愁眉不展。

有一天,烦恼的少年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的少年看到了很是奇怪,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的少年试了一下,没什么改变,他还是不快乐。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知不觉间来到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鱼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的少年又走上前去问老翁:“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烦恼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的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两位在路边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们怡然自得,烦恼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寻求解脱之法。

“喔,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个灵台洞,洞内有一位老人,他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们一边说,一边下着棋。

烦恼的少年谢过下棋的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灵台洞,果然见一长髯老者独坐其中。

烦恼的少年长揖一礼,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微笑着摸摸长髯,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的少年说。

老人答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有谁捆住你了么?”老人问。

“……没有。”烦恼的少年先是愕然,尔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人说完,摸着长髯,大笑而去。

烦恼的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没有任何人捆住自己,我又何须寻找解脱之法呢?我这不是自寻烦恼,自己捆住自己了吗?

人们看惯了日升月落,春秋更替,习惯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现象,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轻云淡。也许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人和事,我们也无法让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不再去追求名和利,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平淡的看待纷纷扰扰的名和利,放宽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经历。

3.人生最大的悲伤之源就是“看不开”

痛苦的根原在于看不开,看不开就会舍不得放弃,舍不得放弃过去的,舍不得放弃失去的,舍不得放弃远去的,久久的沉浸于其中无法摆脱,正是这种看不开造就了人生的悲伤,看不开是人生的悲伤之源。

世间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开,让自己的心受苦,我们要能转苦为乐,不要让芝麻绿豆的小事放在心中而自讨苦吃,才能时时自在。人想开的时候,心灵之门是敞开的,什么都看清了,就不怕了,人的恐惧都来自看不清。想开了,恐惧没有了,心情就好了,一好百好,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想开的时候,人的目光是盯着光明的地方,生命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旺盛状态。心灵之门关闭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黑暗。心灵之门一关,一切都看不清了。因为看不清而充满了一种警备、焦虑的心理,心情当然不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完全是两种结局,两种心境。所以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甚至严重打击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劝解自己,看开一些,也许生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了。

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事业很成功,对家里毫不顾念。几乎得到了一切的企业家对所得到的仍然不满意,觉得上天应该给自己更多。有一天,经妻子一再恳求,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到野外去兜风。谁知中途车子出了意外,跷在悬崖上千钧一发。面临生命危机,全家人前所未有的团结,用尽所有的智慧,终于脱险了。脱险后的企业家好像脱胎换骨了一般,他觉得一切都满足了。对爱人、对孩子、对所有人都充满了爱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正所谓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福”字其实是经过大难的人自己给自己的,他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难之后,想开了,人的生命状态从一种狭隘的、关闭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开放的旺盛的状态。想得开,人生便会充满阳光。

放下才会幸福,放下并不是放下手中的物品,需要放下的是我们的一颗心。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得开,心灵平稳扎实了,才能安闲优雅,才会感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幸福,但心灵平静、心无挂碍的那种轻灵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公认的幸福。

凡事看得开,懂得放下是一种大智慧。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应该知道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把那些高不可攀的目标及时丢弃,这种丢弃并不是畏难,并不是缩头缩尾,而是更为务实地寻找更为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当我们把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抛弃以后,我们会切实地感受到心灵的轻松的幸福,这是为我们更好的前行准备的最好的礼物。在物欲面前,我们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要勇于放下,别老是贪得无厌,因为欲望是个无底洞,放不下的后果只会使自己精神备受煎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