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厚积薄发,审判那个黄皓老贼 - 规则怪谈:这三国竟不按套路出牌 - 北城客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1章:厚积薄发,审判那个黄皓老贼

“刘禅轻轻的叹了口气,同意了马谡睿智的计谋……”

使其暂时搁置了对姜维等人的猜疑,并同意在朝堂上公开审理黄皓一案,以正朝纲。这一决定,无疑为姜维等人清除朝中奸佞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随着黄皓被押解至朝堂,整个蜀都为之震动。朝臣们议论纷纷,有的震惊于黄皓的落网,有的则暗自揣测这场风暴背后的真正推手。刘禅坐在龙椅上,神色复杂,他既感欣慰于朝中终于有人敢于站出来清理门户,又担忧此举是否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马谡站在大殿中央,面对着满朝文武,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诸位大人,今日我们聚集于此,不仅是为了审判一个奸臣,更是为了蜀国的未来。黄皓此人,利用陛下信任,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其罪当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借此机会,彻底清除朝中一切腐败与背叛,让蜀国重新焕发生机。”

言罢,马谡示意手下呈上早已准备好的证据,一份份详实的资料,记录了黄皓与外敌勾结、陷害忠良的种种罪行。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许多原本对黄皓心存幻想或畏惧的官员,此刻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支持严惩奸臣。

刘禅见状,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大势所趋,只得勉强点头,同意按律严惩黄皓及其党羽。同时,他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加强皇权,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黄皓的审判迅速而公正,最终被判以极刑。消息传出,蜀国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对姜维、马谡等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姜维在军中的威望,也让马谡重新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振了蜀国上下的士气,为接下来的抗魏之战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黄皓虽除,但其背后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加之魏国大军压境,蜀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姜维与马谡深知,要想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中胜出,除了清除内奸,还必须加强军事准备,提升战斗力。

于是,两人再次携手,制定了更为详尽的军事策略。他们决定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主动出击,打乱魏军的部署,同时利用蜀地复杂的地形,设下重重埋伏,力求在野战中消耗魏军的有生力量。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姜维亲自率军,深入魏境,寻找战机。而马谡则留在后方,负责调度粮草,确保前线补给充足,同时密切监视魏军的动向,随时调整战略部署。

在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中,姜维利用山谷地形,设下天罗地网,成功伏击了魏军的一支先锋部队,不仅重创了敌军,还缴获了大量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此役之后,姜维的名字在魏军中成为了“死神”的代名词,魏军将士闻之色变。

与此同时,马谡在后方也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他整顿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鼓励农耕,增强国力。在他的努力下,蜀国的后勤保障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前线士兵再也不用担心粮草不济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的局势逐渐稳定,军民上下一心,共同抵御外敌。而魏国方面,由于连续遭受挫败,士气低落,加之内部矛盾重重,攻势逐渐放缓。

就在这时,马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实施“离间计”。他派遣细作潜入魏国,散布谣言,称魏国将领之间不和,更有将领暗中与蜀国勾结,意图叛变。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高层开始相互猜疑,战斗力大打折扣。

趁着魏国内乱之际,姜维再次率军出击,这一次,他选择了魏国防线最为薄弱的一环,发起了决定性的一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蜀军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成功地将魏军逼退至边境之外。

捷报传来,蜀都上下一片欢腾,刘禅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对姜维和马谡的功绩大加赞赏,并赐予重赏。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蜀国的政权,也为姜维和马谡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他们成为了蜀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对于姜维和马谡而言,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深知,要想真正保卫蜀国,就必须不断强大自己,同时警惕任何可能的威胁。因此,在胜利的喜悦之后,他们立即投入到新的战略规划和军事准备中,为即将到来的更艰巨的挑战做准备。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姜维和马谡携手并进,不仅巩固了蜀国的国防,还积极推动内政改革,增强国力。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民众的富足与社会的和谐。

在他们的努力下,蜀国逐渐走出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外部的威胁依然存在,但蜀国军民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