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筹划出关
1、出关之难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二十三日,恪靖军开进了肃州城。在这个时候,恪靖军的老对手白彦虎已经跑到了新疆的哈密,离肃州已有一千二百里。乌鲁木齐都统景廉看见白彦虎的旗帜,吓得惊慌失措,忙不迭地向朝廷告急。慈禧接到新疆的军报,立刻想到了金顺。左宗棠不是说金顺仲秋就可以出关吗?如今中秋节已过许久,金顺必须马上出关!她颁下谕旨,令左宗棠在肃州以西两百里处的玉门为金顺的部队设立转运粮台。
景廉的惊慌,其实是一场虚惊。白彦虎并无意于跟他交手,跑到哈密以北的巴里坤骚扰了一通,就向西而行,奔红庙子而去。红庙子是乌鲁木齐的别称,该城东南三里处有一座红山,名称是红的,山色也是红的,山上有一座玉皇庙,壁上也是红土白垩,红庙子就成了乌鲁木齐的代称。
白彦虎到了乌鲁木齐,跟新疆南路安集延的势力勾结起来,新疆的形势更加紧张。金顺接到圣旨,理应马上出关作战,但他感到十分为难,因为部队在肃州战役中疲劳不堪,战死和伤残者甚多,必须休整一段,实在难以开拔。
左宗棠非常赞同朝廷即速向新疆进军的部署,也明白金顺确有实际的困难。他决定替这位满人将军说话,同时提出一个更加切合实际的进兵方案。十月上旬,他上了一道折子,说明金顺所部一时无法开拔,建议朝廷调派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的嵩武军,包括十二营步兵和两营骑兵,先行向新疆开拔。他指出,张曜所部士饱马腾,是一支劲旅,又未经大的战争创伤,适合执行这项任务。凉州副都统额尔庆额有一支骑兵,可以调归金顺指挥,作为前锋,与嵩武军一起开拔。
嵩武军统领张曜是左宗棠看中的另一个出身微寒的人才。他是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一名杰出的骑手,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左宗棠不仅把他视为麾下最得力的指挥官,而且对他格外青睐。
张曜和左宗棠一样,是一位颇负传奇色彩的成功者。他发迹之前,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以打米为生。但他自有过人之处,即身体强壮,劳动力惊人,能够背起五百斤的重物。由于他爱打抱不平,这种天赋使他惹祸上身。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妇人责骂其守寡的媳妇,强迫媳妇改嫁。张曜在一旁观看,认为老妇的要求不合礼俗,便与其争辩。争到恼火处,他搬起一袋谷子向老妇砸去,把对方砸死了。他负罪逃往河南的固始,发现此地正遭到捻军的袭扰。他带领村民们抗击捻军,其非凡的气力使他能够以一当十,于是他以战功当上了团练首领,声名远播,连省会开封都知道他这个人。
这时捻军包围了固始县城,城里人几乎绝望。知县无计可施,只好张榜招贤:谁能大败捻逆,保全县城,知县就把美貌倾城、文才超群的女儿嫁给他。张曜去揭了榜,仓促召集三百人,夜间出击,突袭捻军。张曜虽然勇猛,但以寡敌众,难有胜算。但他运气很好,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亲王率部赶来了,很快就把捻军赶走。知县无意于赖账,让张曜做了乘龙快婿。僧格林沁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举荐他当了知县。在知县任上,他因抵御李秀成围城有功,咸丰十年(1860年)升任知府,有了道员官衔。第二年,他在汝宁击败陈大喜、张风林所部捻军,擢升为河南布政使。张曜的升迁跟他的贤内助很有关系,因为他一字不识,而妻子文才了得,不但帮他处理文案,还为他拿了不少主意。
御史刘毓楠看不惯这个文盲当上副省级的文职要员,以他“目不识丁”为由加以弹劾,因所劾属实,朝廷将他降为武职的总兵。命运的这个转折令张曜颇为不爽,开始玩忽职守。多亏妻子为他把关,才没有闹出大乱子。在妻子的劝导下,他开始发愤读书,妻子便是他的老师。他镌刻了一方“目不识丁”四字印,时时佩戴在身,以为自励。这样一来,张曜便初通文字了。
同治年间,张曜率部抵抗捻军及太平军,多次获胜,所部嵩武军成为可与楚军、淮军相比的一支劲旅。左宗棠在指挥镇压西捻军的作战时,听说了张曜这个从打工仔群体崛起的将军,对他的经历颇感兴趣,奏请朝廷将张曜及嵩武军调到自己麾下,令他前往山西与刘松山会师,一起进军陕北。张曜起初有意拖延,妻子对他说:“你别自以为了不起,你若抗命,皇帝会要你的脑袋!”张曜听从妻子的劝告,启程西进。从同治八年(1869)开始,他跟随左宗棠转战于西北战场,对左宗棠十分敬服。据说他在世上谁也不怕,只怕妻子和左宗棠。左宗棠在进军新疆的关键时刻,决定动用嵩武军这支劲旅,表明他对张曜的看重是非同寻常的。
左宗棠为了避嫌,在提出派张曜等部出关时,建议由户部派堂官来做转运粮台的总经理,并选派得力人选带着银子出关办理后勤。慈禧的批复很干脆:朝廷信得过左宗棠,部里不必派人了,一切由左宗棠总管,有利于统一调度指挥。
为了保证肃州的安定,使出关部队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左宗棠将肃州的两千多名外地和本地回民迁到兰州,准备进行安插。自古以来,将西部少数民族迁徙,都是从内地迁往边疆;左宗棠将边地回民迁往腹地,实为创举。他知道难免有人提出非议,但是为了安定边疆,只好甘愿成为众矢之的了。
左宗棠做好了第一批出关部队的安排,于十一月初二日巡视嘉峪关等地,然后启程返回兰州。按照他的安排,张曜的嵩武军从凉州以北的镇番(今民勤)开拔西进,抵达肃州。左宗棠知道肃州养不起这么多军队,令宋庆所部转移到凉州驻扎,在那里接受供给。由于肃州的部队都要分批出关,左宗棠令各部设立后勤机构,从甘、凉二州采买粮食和草料,运到肃州储存,然后从肃州运输出关,一站接一站,运到玉门和安西。
对于向新疆进军,左宗棠和朝廷一样热情。不过,慈禧有的是急迫的心情,而左宗棠有的却是冷静的考虑。北京的指挥意图根本不顾实际,恨不得立刻把一支支大军送往关外,而左宗棠却要计算新粮在什么时候上市,把粮食运往部队前进处所有多少里程,需要多少运力。他认为,有了精确的计算,才能制订合理的进兵计划。
慈禧要吃烫豆腐,左宗棠却要凉一凉再吃。不同的意见在春节之前发生了冲突。
关于左宗棠在新疆的军事行动,西方军事观察家一般的表述为:他在几个收获季节之间指挥一系列征战,为大清帝国收复了大西北的省份。在下一次进军之前,他按兵不动,留下足够的时间为部队播种和收获粮食。贝尔斯写道:“他的部队在收获季节之间从一个绿洲推进到另一个绿洲,在每个绿洲都有一次停顿,为下一次进军生产粮食。这个故事就像传奇一样,无疑将长久与左宗棠的名字捆绑在一起,而类似这样的传奇总是包含着一点真实的成分。然而,这远远不是全部的真相。在任何一个国度都很少有一位将军解决供给问题超过了左宗棠的难度。我们的确很难找到一位将军比他更为成功地解决这样的难题。”
左宗棠向朝廷提出的征战计划,基本上是以这种描述为特征。十二月初十日,他向朝廷提出军队出关的计划,以及筹运粮食的办法。
他提出的第一条计划是重组部队,提高兵员素质,改善部队的装备。他指出:官军出关,必须分批起程,陆续开拔,不能一哄而出。出关部队要经过甄选,病弱伤残的兵丁必须淘汰,补充健壮兵员,还要增配新制的枪炮。金顺、张曜和额尔庆额三支兵马,有步兵和骑兵一万几千人,兵力已不算少,可以分批出关,以后还可调拨劲旅陆续开进。
第二条计划是在肃州形成一个大型的后勤给养基地,把玉门与安西设为分基地。在这个计划里,他强调要召回流亡的百姓,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他指出:部队出关,必须有能力供给军粮,军粮的采买和运输,要经过严格的计算。肃州、安西和玉门土地贫瘠多沙,粮食产量很少,多年来被军队搜括一空,百姓流落到外地,土地都已荒废。必须筹集银两,劝百姓回家耕种,以后才会有余粮出售,各军可以就近购买,节省运输费用。
在恢复生产之前,只能从凉州、甘州和肃州采购粮食,运往部队前进处所。购买一石粮食,重三百多斤,要花四两银子。如今已订购军粮十六万三千多石,供金顺等部一万多人马食用,一直要坚持到明年六月新粮成熟,如此一算,还短缺粮料二万多石!何况新粮要到八月才会上市,所以陈粮的筹备,还要多算两个月。
左宗棠强调了采购粮食的困难,继而指出,转运粮食比采购更难。从凉州往西,经肃州,过嘉峪关,运到玉门、安西,路程有一千四百多里,都是沙石路,只适合用骆驼载运。可是骆驼很难买到。若是雇用民间车辆,每百斤粮食运输一百里,就要花去四两银子,按规定征用的公差车,也要支付二两。来回四十多天,民车和差车运送的粮食还不满三千石。千里迢迢的运输,每走一步都费银子!各种费用摊算进来,每百斤粮食,花费的银子约为十一两七钱。运价高于粮价,说明了供给的难度非同寻常!这样的运输,费力、费时、费财,还难保源源不断,部队还是有饥溃的危险。
根据这种计算,左宗棠提出了第三个计划,即精兵省粮,分批出关。他说,汉朝名将赵充国对西北的购粮和运粮之难深有体会,所以他采取精兵省粮的策略。他驻军酒泉,治理敦煌,大力推行屯田,裁撤骑兵,只留一万步兵,节省了大笔开销,终于取得成效。左宗棠又以乾隆时代的大臣兆惠为例,说他苦守伊犁几个月,只盼来几百精兵,也就解了围。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筹甲兵等于筹军粮,而无粮就等于无兵。因此,在他的计划里,先期出关的一万多人,还只能让张曜先行,金顺与额尔庆额稍后推进,其余部队则必须等到明年秋后才能继发。
如此,左宗棠为部队出关做了一份符合实际的精细方案。但是,他的这份奏疏还没送到北京,北京的上谕先到了兰州。这份上谕只有一个意思:金顺、额尔庆额、张曜、宋庆、穆图善等部,所有部队立即同时出关!而其粮饷、军需,责成左宗棠一人办理。
现在关内肃清,陇右大兵云集,自应乘此声威,分路西征。景廉驻扎古城,兵力单薄,金顺二十营即着克日驰赴古城进剿,以期规复乌鲁木齐。额尔庆额马队即着令随同金顺西进,张曜、宋庆所部兵力较厚,着即驰往哈密驻扎,会同文麟明春相机防剿。穆图善所部马步各队久驻泾州,徒置无用之地,即着饬令该统领等分起前赴安、敦、玉一带驻扎,以为诸军后继。该将军现在奏请陛见,着将各队分派起程后再行来见。
以上各军经朕分派后,该将军等即行奋迅前进,不得托词耽延。倘有玩泄从事,朕必当按律惩办,决不宽贷。
至各军粮饷转运事宜,必须先事预筹,带兵大员其势难于兼顾。左宗棠身任兼圻,责无旁贷。着即统筹各军所需粮饷、军火等项,每月若干,宽为预备,陆续转运,毋令稍有缺乏。如果各该军逗留不前,则罪在主将;倘因粮饷不继,致误戎机,惟左宗棠是问。
这道谕旨,是逼着左宗棠去为无米之炊。朝廷似乎不懂得西北的难处,不懂得陕西与甘肃物产本来不丰,交通运输不畅,又遭到了多年破坏效果空前的内战的摧残,所以这里筹饷难于筹兵,筹转运难于筹饷。皇帝的旨意,或者说慈禧的决定,是要大军一齐出关,若因军需不济,稍有延搁,罪责都在左宗棠一身。湖南人霸蛮,现在碰到了更霸蛮的。从古至今,从未听说有谁从甘州、凉州和肃州把军粮运到哈密以西。三千里漫漫路途,尽是沙卤之地,沿途无处未遭兵燹,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粮食运到之后,颗颗都贵如金子了,如此之难的差事,手头拮据的陕甘总督如何能够办到!
左宗棠看了这道上谕,在房间里徘徊很久,然后回到书案旁,耐下性子,把实际的困难再细细陈述一遍。他向慈禧解释:从肃州出嘉峪关向西,本是汉唐行军大道,部队只要带足了粮食,有足够的骆驼和车辆来运输,要抵达安西、玉门、敦煌,确实并非很难。然而,这仅仅是出了关而已,若要继续前行,从安西往西,前往哈密,路途千里,共有十一站,要穿越茫茫戈壁,不仅没有服务区,没有水草,还有匪徒袭扰。这些困难,或许还可以克服;但是到了哈密,再往西去,他这个陕甘总督就真是力所不及了。部队到了哈密以后,必须自己想办法筹粮。至于穆图善的步兵,据他所知,从来没有打过胜仗,而且他实在无力为其筹粮,请朝廷将这些部队裁撤。
慈禧先后读了左宗棠的两份奏疏,她看得出来,左宗棠不是有意推诿责任,而是愿尽全力。她知道左宗棠和她自己一样急于收复新疆,也知道这位大臣以实事求是而著称,既然他都说那些事情办不到,那就无法勉强。于是她收回成命,批准了左宗棠向关外进兵的方案。
2、皇太后的信任
兰州天气苦寒,出生于湖南的总督天天拉肚子。他脑子里时常浮现出一些瘦弱的身影,挥之不去。从肃州返回兰州的路上,他经常看见老人、妇女拉着孩子跪在路边,求军爷们暂时不要采买粮食,因为那是他们仅存的口粮。
左宗棠不忍再向百姓购粮,可是部队又必须出关,必须筹到足够的军粮。为了解决粮食的困难,左宗棠是有办法的,因为他所指挥的军人,不是破坏性的武装,而是具有建设性的部队。他在占领一个地方之后,会马上着手于建设。陕甘两省存在运输的大难题,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部队的后方开展生产,以减轻运输的压力。
左宗棠的大多数士兵都是农民,尤其是湖南的士兵中有许多种田的能手。他让士兵们发挥了所有的潜力,用人力和畜力耕犁播种了几万亩土地。但是,恪靖军往往不会把收成占为己有,如果躲避战祸的土地主人回来了,军队就把已经耕种的土地还给主人。如果没有主人认领,军队就把土地交给承诺将会继续耕种的任何人。到了收获季节,恪靖军向农民以合理的价钱收购粮食。在经历过回民运动之后的甘肃,到处都是荒废的土地,左宗棠会让从作战部队中淘汰下来的老兵或轻度残废的士兵去开垦。退出一线的士兵们播种收获,但只要有百姓愿意接手耕种,左宗棠也会将土地交给百姓,而令军人们另找荒地去开垦。
士兵们曾经是农夫,要把他们再变成农夫,一点也不困难。他在发起新疆战役的前一年,按照重组部队的计划,把优秀的士兵留下来,把素质较差的士兵们派去从事农活,不会让一个士兵吃闲饭。由于军人参与甘肃的恢复与重建,他为朝廷节省了数百万两银子。
在左宗棠的安排之下,从凉州直到安西,在上千里的地域内,各地都有恪靖军的官兵们按照时令在荒无人烟的田地里从事粮食生产。他们耕地、播种,修筑灌渠,想方设法要让土地产出粮食。左宗棠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百姓进入这个地区定居,对定居者给予重大的奖励,并以优厚的价格收购他们生产出来的所有余粮。他不准部队接受百姓的捐粮,坚持要官府给百姓支付粮款。他的有力措施取得了成功,他把民众召回了这个遭到战争破坏的省份。部队种粮自给,无法养活他的大部队,但他奖励百姓种粮,却能大大缓解部队缺粮的状况。
左宗棠一边致力于解决民用和军用的粮食问题,一边按照计划将部队逐步派往关外。此时阿古柏已经把新疆闹得乌烟瘴气,竟然向外国出卖不属于他的资源。对于这样无耻的外贼,左宗棠知道,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贼跑进你家里,趁你不在家,出售你的家产,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左宗棠在为此仗精心策划,因为他还知道,阿古柏拥有先进的武器。英国人在幕后给他撑腰,去年派出三百人的庞大使团,送给他六万支步枪和小炮等武器,外加弹药和维修设备。而阿古柏投桃报李,于本年十二月十六日与英国订立通商条约十二条,让英国享有自由通商和领事裁判的特权。他许诺给英国的权益,比许诺给俄国的还要多。他将中亚地区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完全移植到新疆,大量集中土地,分封给爪牙,盘剥百姓,索取财物,强征劳役,课税繁多。新疆人民苦不堪言。
对于大清而言,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实际的版图上消失了。新疆各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强烈渴望摆脱苦难,盼望得到本国政府和内地人民的救助。毛拉木抄在《伊米善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在街头巷尾成群结伙地在一起议论着‘汉人就要来了’的消息,不知这些消息是真还是假,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愿编织出许多故事,以悦人心,更悦己心。”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左宗棠的部队开始出关。十二月十八日,张曜所部向关外开拔。左宗棠为了嵩武军有先进的武器对付侵略者,给了张曜一门克虏伯野战炮,外加兰州制造的十门劈山炮,即外国人所说的新臼炮,以及十支德国造的七连发马克辛来复枪。
张曜临行前,左宗棠给他做了详细的指示,告诉他如何在哈密绿洲上恢复粮食生产。他要求张曜努力安抚百姓,让百姓有足够的安全感,劝其不要离乡背井。还要采取特殊的措施,鼓励离家的百姓返回家园从事生产。在社会秩序恢复以后,要把腾出来的所有人力和畜力用于整修灌渠、耕田和播种。耕畜不足时,要用人力代替,用三名士兵顶替骡子拉犁。如果土地的主人回来了,不论地主信奉何种宗教,一定要把田地还给主人,但要保证他会继续耕种。
左宗棠要求在每块土地上分派一哨部队,即一个连队,每哨聘用一位当地农民做顾问,向他学习粮食的生产程序,鼓励各哨之间的竞争。营官和哨官要为本部队的生产成果负责,农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会作为成绩考核记载下来。左宗棠说,这么做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能够为政府省钱;第二,能够减少运输;第三,使士兵们不会游手好闲,还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第四,由于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收成有望了,他们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将会极大地提高。
为了节省部队的粮食消耗,左宗棠在重组军队时裁撤了两万人。留下的单位有一百四十一个营,约计七万人。这是左宗棠自己的兵力。其他部队还有金顺的十个营约五千人,张曜的十四个营约七千人,徐占彪的十三个营约六千五百人。因此,他麾下总计有一百七十八个营,总计约八万九千人。恪靖军大部分部署在甘肃全省,主力集结于肃州、高台、甘州和凉州。如此部署兵力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取部队能在驻扎地解决给养问题。这样,他就能集中所有的运力来储备给养,提供给在长城以外作战的各路兵力。
左宗棠在筹备新疆之战的同时,从各个方面恢复甘肃社会生活的繁荣。出于对教育和未来的重视,他决定尽快恢复科举考试,让陕甘的读书人重新得到盼头。他决定将甘肃的乡试与陕西合并举行,改为甘肃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增加录取名额,由二十一名增加到四十二名。他还要在兰州创建贡院,相信西北学子们会因此而受到鼓舞。
他在路上走过,看到那么多百姓在寒冬里衣不蔽体,促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拔除罂粟,种植草棉,纺纱织布。而不适宜种棉花的土地,都要种植杂粮。他编纂了《种棉十要》和《棉书》,命令属下加快印刷,发给农民。他要求陕甘两省各地都要设立专门机构,传授纺织技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奏请朝廷全部蠲免百姓在同治十三年(1874)以前所欠的钱粮,同时决定改革甘肃的茶务,添设南茶柜,向南方招商。
春天还没过完,金顺和额尔庆额也相继出关了。左宗棠也给金顺装备了一门野战炮。他把张曜和金顺的一万多人送出关后,竭尽全力来为这些将要为国土而战的将士们提供军饷。可是,这时日本开始对台湾的侵略,各省为了支援在台湾的卫国作战,突然停掉了协助西征的军饷。左宗棠想把湖南的东征局改为西征局,也没能成功,因为湖南要增援贵州的战事。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决定让胡雪岩主持的上海转运局向洋商先借三百万两银子。
向洋商借钱用于对内对外的作战,是左宗棠的一个创举,然而据他自己所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晚清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内战,又接连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下支付赔款,国力十分贫穷。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不得不采纳胡雪岩的建议,多开一条门路,走一条使自己遭到非难的路子。
慈禧自从操纵皇位的那一天起,对左宗棠这位大臣几乎是言听计从。她力排众议,为左宗棠撑腰,左宗棠得以在洋务和军事上迈出重大的步伐。但是,晚清社会承载的屈辱历史,表明它的基本特征是停滞沉闷。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下,反对变革是官场的主流。左宗棠要推行以抵御外侮为宗旨的改革开放,要建设大西北,收复和开发新疆,虽然雄心勃勃,仍然是举步维艰。他这种筹措资金的方法,致使众口悠悠,是非不断。
左宗棠在西北作战,不断有人告他的御状。其中最致命的一条指控,说他袒护浙江富商胡雪岩套购军火,向八国借款,从中渔利,为国家留下了沉重的外债。
慈禧太后也颇感陕西和甘肃那边用钱成了个无底洞,既然大家质疑,不能不查个水落石出,给大臣们一个交代。她命令户部和吏部抽出要员,组成联合调查组,核实这些指控。财政与组织部门联手调查左宗棠有无贪渎的罪行,一经查实,恐怕就不是“双规”那么简单,恐怕会给左宗棠定个杀头之罪了。
联合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前往陕西和甘肃,另一路前往浙江和福建。
来到甘肃的调查组背着左宗棠微服私访。他们走到军营,看见士兵在屯垦,有的还帮助回民刨地、挑粮、种庄稼,又看到军士们全力修复毁弃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宁夏的黄河两岸,左宗棠设置的回民聚居区,正在抓紧修葺房屋,安置回民,战争的创伤恢复得很快。他们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恪靖军在帮助当地汉回百姓建设“塞上江南”。
他们接着考察官兵的生活待遇,发现军营中粮食匮乏,士兵们就着咸菜吃饽饽饼,衣服单薄,连过冬的棉鞋都没有。饥寒交迫,军士们还要济贫帮困,把口粮分出一部分,送给安置的回民,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时期。经过调查,他们得知左宗棠把朝廷发给自己的养廉银交给部队,用于地方上修桥修路,用于开设书局,刊刻经典,修建宇庙,雕刻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