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东方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
第43章东方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
第42章 东方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晚年号濒湖山人。出生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城东门外瓦硝坝一个世医家庭里。他呕尽毕生精力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一书是一部
划时代的巨著,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立志行医名震荆楚
从幼年起,李时珍便遍尝了人间生活的艰难。他们兄妹三人加上母亲张氏都靠他父
亲一人养活。李时珍的童年几乎有大半是在药炉子旁边度过的。直到十几岁以后,李时珍的
身体才慢慢好起来,他开始读书识字和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位富有医疗经验的名医,医学造诣颇高。
受其父影响,李时珍从小就对草木虫鱼的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有时李言闻还把他
带到山里,教他了解药材生长的情况和辨别各种药材。
公元1531年(明
嘉靖十年),14岁的李时珍由其父陪伴前往黄州应科试,中了秀才。但在后来的三次乡试中
,李时珍都名落孙山。于是22岁那年,李时珍正式向父亲表示了放弃科举应试、做一名救人
治病的医生的决心。从此,李时珍便跟随其父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到明代,中医的发展已有了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李时珍不但苦读
各种医学典藉,善于继承前人的医药财富,而且非常注意积累医疗经验,力求有所创新和突
破。他用百部、使君子、槟榔等药,治愈小儿食异癖。他认为这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在总
结投药数量时,李时珍认为药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投药治病,除了对症
下药外还要剂量得当,比如巴豆是泻药,但用的得当反而能治泻病,他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令
许多人痛苦不堪的溏泻病。
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注重观察分析,善于钻研思考也是李时珍的医术迅速提高的重要原
因。
李家本是当地世代名医,加之李时珍自身的勤奋努力,不久便成为名震荆楚的优秀医生
。38岁那年,武昌楚王朱英俭的儿子得了重病,经过多方治疗仍未见效,最后闻名请李时珍
去医治。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朱英俭的儿子病情逐渐好转。朱英俭非常高兴,任命
李时珍为“奉祠正”,兼管王府良医所。
博览群书采访四方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命四川名医唐慎微对《本草》加以修改、增补,史称
《证类本草》。该书收藏药物1558种,附药方3000余个。人们一直对这本书推崇备至。
李时珍对《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本草》及《证类本草》等药物学方面的巨著都一一
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一方面他敬慕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这些著作
中还存在一些理论上和观察上的错误,有必要加以整理和纠正。
再则,从宋代修订《证类本草》到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历史又前进了500多年。外药的
输入,加上金元以来药物学方面诸种流派之间的争论使医药理论得到较大的提高。再者,民
间惯用药方的遗失也必将尽快补上。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加以整理,写入新的药著之中,这个
重担就落在了李时珍肩上。
基于以上的认识,年仅二十几岁的李时珍立志把旧的药书加以整理、补充、写出一部分
类更加详细的药物学著作。但他心中十分清楚,要重新修订《本草》,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
有所突破和发展并非易事。为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准备工作。
为了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李时珍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医学名著和各种
《本草》。除了仔细精读各朝《本草》外,李时珍还广泛阅读了各种医著、方书等,如《黄
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张仲景伤寒论》、《扁鹊方》、《华佗方》、《
张仲景金匮五函方》、《唐玄宗开元广济方》、《天宝单方图》、《宋太宗太平圣惠方》等
二百七十七家。并对这些著作中的内容进行了审查、核对、分析、判断。
在大量阅读医药典藉的同时,李时珍还翻阅了许多古今经史和稗官小说。大约在1556年
(明嘉靖三十五年),礼部命令各地举选医学人
才集中到北京,以补充太医院的缺额。湖广保送了一批著名的医生,李时珍也是其中之一。
李时珍到了北京后,虽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太医院丰富的藏书,来自海内外的
各种药物,使他获益匪浅。他还多次到药王庙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