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先行 - 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 - 长恨歌行 - 游戏竞技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先行

乐原觉得师父脑回路有些清奇。

他是个尊师重道的孩子,轻易不会说师父的坏话……除非忍不住。

当今之世,周天子权威日下,几乎成为许多公侯心中公认的摆设。

列国互相征伐,战事频繁,但是丝毫不令人意外的一点,就是列国之间还有个鄙视链。

大国鄙视小国,爵位高的鄙视爵位低的,武力强的鄙视武力弱的。

在这堆鄙视链里,明明是仅有的几个公爵国的宋国,却非常神奇地位于底端。

好吧,其实也不难理解。

谁让宋国是商之遗民的国家呢?

在一堆的姬姓诸侯里,子姓的宋国简直不要太显眼啊!

宋国有许多礼法还采用是商代遗制,但是有一点,却和许多姬姓诸侯国一样。

那就是公族干政,世卿世禄。

公族,也就是各国的宗室,公子公孙们的后代。

各国的国君们,生下的子嗣只有一个能继承君位,但是其余的子嗣,成为卿之后,也能拥有自己的封地――即采邑。

乐原就出身于宋国戴族的乐氏。

戴族在宋国的公族里,算是显族。

宋国的十一代国君谥号为戴公,他的嫡子继位为国君,其余诸子则成为宋国的卿,戴公的公子们的后代,便统称为戴族。

按照周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什么意思呢?

国君只有一个儿子能继位,其余的儿子则成为士,也就是普通的贵族。

周天子之下,各国爵位承袭是如此划分的:国君――卿――大夫――士。

按观念,传五世之后,便与最初的诸侯祖宗“亲尽”,不能再用之前祖宗的姓,也不算是一族人,要自己另立氏名。

当然,实际实行的时候,一般到公孙之子的时候,就会另取氏名了。

戴族就是宋戴公的公子公孙们的后代组成的,戴族之中,比较出名的有戴氏、乐氏、庄氏、华氏等。

宋国的六卿里,就有戴族华氏的人。

按照世族之间互相提携的习惯,戴族的其他几支发展得也颇为不错。

当然了,前头已经说过,公族、世禄世卿制度,是在许多其他诸侯国里也存在的。

乐原的两个师弟,就分别出自于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和晋国六卿之一的荀氏。

乐原一度以为师父是有什么名门子弟收集癖。

直到,师父收下了小师弟,又带着他们来到了楚国。

乐原跟在师父身边已经有六年了,三观已经和师父同化,但是……地域黑什么,游历过程中所闻所见,那些人都没有免俗啊!

宋国、楚国、秦国等,被黑、被排斥,都已经快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

但是在诸国鄙视链底层的一堆国家里,宋国居然还算里面情况比较好的。

宋君爵位乃是公,在一堆侯国、伯国里鹤立鸡群,在平王之时(东周)才受封成为诸侯国的秦国,以及最初受封不过区区子爵、而后竟敢僭越称王的楚国,和宋国根本就不能比。

师父入秦,而后又入楚,这么不挑地方的游历和收徒方式,乐原表示,真的是不想说什么。

秦国立国所在乃是从前的宗周――也就是周天子的直辖统治区――从前自然繁华,但是自从平王东迁,此地又为犬戎所占据,早已不能和中原诸国相媲美。

楚国那穷山恶水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就算师父不在意,但是他们这些小的,来到这些地方,假如适应不了环境,轻则患病,重则夭折,师父怎么就那么心大呢!

乐原:我累了,真的累了。

日常在怀疑师父到底爱不爱我们这些徒弟的复杂感情里挣扎。

*

唐无易看着蔫头蔫脑的三个徒弟,九岁的乐原心不在焉,是在走神;六岁的季和跌跌撞撞,但是在练习步法,但这步速,铁定是已经累了不想练又不敢说;四岁的荀仪……坐在马车上跟着一起摇摇晃晃,倒真的是在睡觉。

至于秦穆小婴儿,嗨,小婴儿懂什么,唐无易在马车上专门弄了一个小婴儿睡眠专用位,又画上了兼具防震、漂浮、保暖等多种功能的阵法,就把小婴儿给放那里去了。

三个徒弟虽然没吭声,但是唐无易知道,他们都对去楚国很有疑问。

唐无易的最终目的地是秦国,要去的当然也是秦国,只不过,在秦国定居开始布局之前,他要先去楚国看一看。

秦、楚两国自秦穆公和楚成王开始,便约为姻亲,而这两个国家,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

秦国的成功其实是有理可循的。

秦国立国之基关中是当年宗周的基本盘,只要占据并且守住函谷关,那基本上就妥了。

函谷关乃是天险,战国末期,六国联合攻秦,秦国依靠函谷关成功地抗住了六国的攻击。

而且秦国在关中,还要面临着外族的外患,有敌人的国家,反而会更强大――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

秦国的忧患多,反而锻炼了他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