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盐事军需千头万绪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第255章盐事军需千头万绪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不说太后与皇后等人在八卦贾家的事情,贾瑾道了福宁殿之后,就发现除了皇帝和太子殿下之外,璐国公和英国公也在。贾瑾依这规矩,给皇帝太子和诸位大人行过礼之后,就退到了最边上的角落里。在皇帝和太子面前,又是福宁殿这样重要的场合,贾瑾虽然是郡君,可是也是没有位置的。除了躲在帐幔后面,她也只有跪坐在脚踏上,听皇帝和诸位大臣的谈话。
没错,像贾瑾这样的女子,能够进入福宁殿,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何况,还有个脚踏。
璐国公和英国公是回京述职的。每年到了下半年,北方的蛮夷南下打草谷就会变得格外频繁,在草原上,每到冬季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苦。冻死人还是小事情,像某些大部族还好,资源略显丰富,大家互相挤一挤,要挨过寒冬,也不是一件难事。苦的是那些小部族,资源不够,可能草料不够,加上草原上的燃料也少,到了冬季,大家节衣缩食也未必能够活得下去。这时候,往往是先杀掉一批牛羊,再不行,部族里的老人就会先走入大风雪里,将食物和帐篷让给年轻人,再不行,就只有跟别的部族合并,可就是这样,草原上的民族每到冬季,还会死很多很多的人。还有些部族,因为资源的不足,加上没有其他的部落愿意接纳他们,最后整个部族都死在风雪里。
璐国公和英国公就在皇帝的面前说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
户部尚书就听不下去了:“圣上,既然这些人这么可怜,我们是不是应该资助他们一些呢?”
璐国公第一个就不干了:“你说什么傻话,你让他们度过了难关,来年说不定就是他们打头,南下打草谷了。难道那些蛮夷可怜,我的那些将士就不可怜了吗?”
户部尚书道:“可是国公,我们户部每年调给您的粮草可不少啊?”
璐国公道:“不少?什么叫不少?我们不是一样紧巴巴的。军中的伙头们煮顿饭,不一样数着数目,卡着米袋过日子的?你要是有那么多的米粮,你就多给我一些,难道不成吗?”
户部尚书道:“国公,您可不要为难下官。下官也听说了,北面那些城塞都养了牛羊,下面的军士天天吃肉,您还说军粮不够?”
英国公道:“我说尚书大人,这话,您就错了。那些城塞是城塞,每座城塞里才多少将士?北面边关又有多少将士?您可不能只看到了那些城塞顿顿有肉,就看不到我们的将士每天都只能顶着五六分饱的肚子吗?我们保家卫国,您就这样对我们?”
户部尚书道:“英国公,您可别说,您手里还掌握着盐引呢。有了那个,您还担心粮草不够?”
璐国公道:“喂喂喂,我说,老魏,你是户部尚书,我们手里有多少盐引,你会不知道?那些盐引能换多少粮食,你心里清楚。还有,那些盐引换来的粮食,是用来养战马的。没了战马,你让我拿步兵去顶蛮夷的骑兵吗?还是说,你要我们拿将士的两条腿追赶蛮夷的四条腿吗?”
礼部尚书道:“璐国公英国公,草原上的部族既然过得那么艰辛,我们拿些粮草收买人心,也是好的啊。不说别的,唐太宗的时候,不也这样做过吗?”
京兆尹是璐国公的侄女婿,听了礼部尚书的话,就不高兴了:“我是丁大人,您说这话,就不合适了。不错,唐太宗是送过粮草给草原上的部族。草原上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也是事实。可是您忘了,就是这些为唐太宗养马的部族,在前朝的时候,几次南下,奸淫掳掠,祸害我华夏儿女。依我说,这国与国之间,什么恩情、什么道义,都是假的,实力才是最要紧的。您看那吐蕃,一面拿着大唐的粮草,一面不停地闹事,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礼部尚书道:“想我天朝上国,……”
京兆尹道:“好了,丁大人,您也不要跟我说什么天朝上国了。你既然有那么多的粮食银钱,你就可怜可怜我们的同胞吧。每年京里死的人会少吗?夏天的时候,街头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药材,结果死于疾病,到了冬天,又有多少人,因为缺衣少食而冻饿致死?丁大人,您可怜那些蛮夷的时候,是否能够多看一眼我们的同胞,我们治下的子民呢?他们才是最需要我们的人,而那些蛮夷,则是乱我华夏、杀戮我们同胞的屠夫。”
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气哼哼的。他们是同窗,私交一向不错,更难得的是政治主张也相近,所以,在御前,他们常常联手,说服皇帝接受他们的意见。可是这次,居然面对的是璐国公英国公和京兆尹的联手,难得地占据了下风。
皇帝转头问两位丞相的意见。
梁丞相摸着胡须,道:“圣上,臣认为,无论做什么,对国家有利这才是最重要的。京里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我们的百姓,臣认为当然应该优先考录他们。不过户部尚书的担心也情有可原。户部银钱的富余的确不多,而且也不是每年都能有富余的,用来帮助那些流民,或者是提高军饷,实在是不现实。”
祁丞相也道:“圣上,臣认为,礼部尚书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能够扶持某一个亲汉的部族,加强他们的实力,让草原上的人互相争斗,那也不失为一个削减那些蛮夷的实力的好办法。”
璐国公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福宁殿里吵成了一团。
皇帝头疼地按按额头,对贾瑾道:“青和,你怎么看。”
贾瑾起身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才道:“回圣上的话。臣女只知道,死掉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敌人。而且臣女认为只有自己的同胞才是最可贵的。哪怕是个乞儿,也比蛮夷的贵族要金贵。”
此言一出,福宁殿里一片喧哗。璐国公和英国公面露赞赏之色。
贾瑾道:“圣上,臣女曾经翻阅过先祖的笔记。先祖就曾经说过,北方那些蛮夷信奉的是狼,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狼群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准则也脱离不了狼的本性。在草原里,虽然部族与部族之间也有争斗,但是一有事情,他们就会联合起来。”
皇帝很好奇地问璐国公,璐国公点点头,表示同意。
礼部尚书道:“可是狼不是很孤傲的吗?不然怎么有孤狼一说呢。”
贾瑾道:“所谓孤狼,其实都是在竞争头狼的斗争中的失败者。狼群是个很讲究纪律的种族。只要头狼一声令下,就是再大的伤亡,他们也会不畏生死地往上冲。所以,狼群是很可怕的,若是有一个强力的头狼,那么狼群的战斗力会成倍的往上翻。”
英国公道:“不错,所以,在草原上,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遇见狼群。我们的侦察兵和战马消耗那么大,有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遇到了蛮夷的骑兵,而是遭遇了狼群。”
璐国公也在边上点头,道:“而且当头狼死去,或者年老,不足以领导狼群的时候,狼群就会有年轻的公狼出来与头狼争夺位子。输的那一只,将离开部族,独自面对草原上的各种危机。”
贾瑾道:“可惜,人不是狼,人有私心,不会向狼那样单纯。狼群会看着失败者离开,然后欢欣鼓舞地服从头狼的命令。可是人却不是。在草原上,只有强者有发言权。可是草原的环境决定了强者不会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部族。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杀掉‘头狼’,然后让他们人心浮动,那将会事半功倍。”
璐国公摇摇头,道:“丫头,你这话说得轻巧,可是哪里有这般容易?草原上人可不是傻子,他们的习俗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探子,根本就插不进去。”
贾瑾道:“敢问国公,之前安插的探子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又是做什么的呢?”
璐国公道:“当然是军中的好手。草原上的人崇拜英雄,如果不派好手过去,怎么服众?”
梁丞相摇摇头道:“璐国公,这您就错了。我们派出探子,是为了打探消息。您派好手过去,若是蛮夷的首领让他们领军攻打我们的边关可怎么办?我们的将士可狠得下心,将屠刀对着自己的袍泽?如果他们不做,岂不是让那些蛮夷起疑心?”
璐国公道:“那些蛮夷之间也是有争斗。”
贾瑾道:“国公,草原上可不止一群头狼,而最大最强的那一只头狼往往被尊为狼王。蛮夷的国主,就好比是狼王,而那些贵族,往往是各自部族的头领,也就是不同的头狼。狼王除了要领导这些头狼之外,还要调停头狼之间的争斗。如果头狼的争斗太厉害,那么狼王的影响力也会下降。您说是么?”
璐国公道:“哪里会这么简单。”
贾瑾道:“青和曾经听人说,草原上缺乏医生,更缺乏兽医。可有此事?”